鴨嘴腔吻鱈

鴨嘴腔吻鱈,長尾鱈科、腔吻鱈屬的魚類。分布於日本南部以及中國東海東部等海域。

基本信息

簡介

中文學名: 鴨嘴腔吻鱈
二名法: Coelorhynchus anatirostris Jordan et Gilbert, 1904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硬骨魚綱(Osteichthyes)
亞綱: 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
目: 鱈形目(Gadiformes)
亞目: 長尾鱈亞目(Macrouroidei)
科: 長尾鱈科(Macrouridae)
屬: 腔吻鱈屬(Coelorhynchus)
種: 鴨嘴腔吻鱈
分布: 分布於日本南部三崎以南到琉球等處以及東中國海東部等海域。

概述

鴨嘴腔吻鱈(學名:Coelorhynchus anatirostris)為長尾鱈科腔吻鱈屬的魚類。分布於日本南部三崎以南到琉球等處以及東中國海東部等,屬於西北太平洋底層魚類。其常見於水深300-655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Misaki。

形態特徵

背鰭Ⅱ-9~10,91~92,臀鰭92~94;胸鰭15~17,腹鰭7。內側鰓耙0~1+5~60。全長為體高7.1~8.2倍,為頭長3.6~4.5倍。頭長為吻長2.3~2.7倍,為眼徑3.1~3.8倍。吻長為眼徑1.3~1.5倍。體細長,軀幹粗短呈亞圓筒形,尾部向後漸細小而側扁。發光器短,不及眼徑1/2。頭大而尖,稍側扁。吻平扁而尖突,端部成銳利吻棘。眼大,側位,橢圓形,眼徑稍大於眼間距,為頦須長約2.5倍;頭部棱嵴發達,眶下棱頗強,向前幾伸達吻端,向後伸達前鰓蓋骨下角;眶上棱顯著,起自鼻孔前上方後至鰓蓋後緣上方。鼻孔2個,緊接,位於鼻窩後側。口下位,深弧形,上頜骨後端稍超越瞳孔中央下方。兩頜牙細小而密,呈圓錐狀,排列成牙帶,上頜外側齒擴大;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牙。下頜具1頦須,須細而短,不及眼徑1/2。鰓孔寬大,左右鰓膜相連於峽部。下鰓蓋骨后角圓鈍。鰓蓋條6。無假鰓。第一鰓弓上方有1皮膜與鰓蓋里側相連,外側鰓耙退化,內側鰓耙呈瘤狀突起。體被帶強棘的鱗,第一背鰭基底下方鱗,其後區露出部具5~6條呈輻射狀棘列,中間棘列最為強大。吻中央鱗列約由9~12枚鱗組成,鱗上的棘列向側後方呈輻射狀。頭部背面除鼻窩上半部外皆被鱗,腹面裸露完全無鱗。側線連續,前部形似背緣稍呈彎曲,自第二背鰭起點下方開始逐漸彎下,後部平直。第一背鰭位於胸鰭基底稍後上方,第一鰭棘很短小,第二鰭棘較長,明顯大於眼後頭長,邊緣光滑。第二背鰭低而延長,起自臀鰭2~4鰭條上方,背鰭間隔稍大於第一背鰭基底長。臀鰭起點前於第二背鰭起點,鰭條長於第二背鰭鰭條。腹鰭基底離峽部較離肛門為近。體灰褐色,頭部腹面稍淡;腹部略呈藍色。

生活習性

主要棲息於300-550公尺深之泥砂底質,水溫約5-7℃的水域,深海底棲性魚類。屬於西北太平洋底層魚類。其常見於水深300-655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Misaki。以小型之多毛類、甲殼類及明蝦為主食。

分布範圍

分布於日本南部三崎以南到琉球等處以及東中國海東部等。

腔吻鱈屬魚類

腔吻鱈屬魚類,屬於鱈形目長尾鱈科,因其典型屬種的肉潔白如雪而得名,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鱈形目

鱈形目(Gadiformes)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鮭鱸總目的1目。因其典型屬種的肉潔白如雪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