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氏腔吻鱈

史氏腔吻鱈(學名:Coelorhynchus smithi)為長尾鱈科腔吻鱈屬的魚類。分布於日本南部靜崗縣以南到琉球群島、菲律賓南部民都洛島、保和島、棉蘭老島、卡加延島蘇祿海、北婆羅洲東北部及印尼哈馬里拉島等處深海內以及東中國海琉球海溝等,屬於西太平洋遠洋深海底層魚類。其主要棲息於水深約300-78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Mindoro東岸外。

基本信息

品種

中文學名:史氏腔吻鱈
二名法:Coelorhynchus smithi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硬骨魚綱(Osteichthyes)
亞綱: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
目:鱈形目(Gadiformes)
亞目:長尾鱈亞目(Macrouroidei)
科:長尾鱈科(Macrouridae)
屬:腔吻鱈屬(Coelorhynchus)
種:史氏腔吻鱈
分布:分布於日本南部靜崗縣以南到琉球群島等。

簡介

史氏腔吻鱈(學名:Coelorhynchus smithi)為長尾鱈科腔吻鱈屬的魚類。分布於日本南部靜崗縣以南到琉球群島、菲律賓南部民都洛島、保和島、棉蘭老島、卡加延島蘇祿海、北婆羅洲東北部及印尼哈馬里拉島等處深海內以及東中國海琉球海溝等,屬於西太平洋遠洋深海底層魚類。其主要棲息於水深約300-780米。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Mindoro東岸外。

形態

史氏腔吻鱈背鰭Ⅱ-8~9,89~91,臀鰭92~94;胸鰭16~18,腹鰭7。內側鰓耙0~1+6~7。 全長為體高7.0~8.0倍,為頭長3.3~3.8倍。頭長為吻長2.2~2.4倍,為眼徑2.6~3.7倍。吻長為眼徑1.4~1.6倍。 體延長,軀幹粗短稍側扁;尾部側扁,向後漸細小,約為頭和軀幹合長1.5倍以上。腹面正中發光器較短,約為眼徑1/2。頭大而尖,稍側扁。吻尖突而平扁,背視三角形;鼻窩前緣至吻端的距離與鼻窩前緣的吻寬約等。眼大,側位,橢圓形,眶下棱和眶上棱均較發達,頂骨上耳棱與眶後棱向後交匯於側線起點,眼間隔寬平,稍短於眼徑。鼻孔大,2個,緊接,位於眼前方凹窩後上側,前鼻孔圓形,後鼻孔稍大呈半月形。口下位,深弧形,上頜骨自後鼻孔後緣下方起向後伸達瞳孔後緣下方。兩頜牙細小而密,圓錐狀,排列成牙帶,犁骨;齶骨及舌上均無牙。下頜具1短頦須,其長不及眼徑1/2。鰓孔寬大,左右鰓膜相連。鰓蓋條6。第一鰓弓上方有重皮膜與鰓蓋里側相連,外側鰓耙退化,內側鰓耙呈瘤狀突起。 體被帶強棘的鱗,第一背鰭基底下方鱗,其後區具5~7條呈輻射狀棘列。吻部背面正中鱗列約由8~11枚鱗組成,其上著生的棘列呈全方位輻射狀。頭部背面除鼻窩後半部外皆被鱗,鱗上也均具條數不等而呈輻射狀的棘列,腹面除峽部與鰓蓋條膜明顯裸露外,均被近圓形小鱗,其上著生豎直的棘列。側線連續,幾近平直,在第二背鰭起點下方稍呈彎曲。 第一背鰭起於胸鰭基底稍後上方,第一鰭棘很短小,第二鰭棘較長,邊緣光滑,與鰓蓋後緣至瞳孔前緣的距離約等。第二背鰭始於臀鰭4~7鰭條上方,背鰭間隔約為第一背鰭基底長2倍。腹鰭基底約介於峽部與肛門正中間。 體灰褐色,腹部正中稍呈藍色,發光器黑色。

腔吻鱈屬魚類

腔吻鱈屬魚類,屬於鱈形目長尾鱈科,因其典型屬種的肉潔白如雪而得名,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

鱈形目

鱈形目(Gadiformes)是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硬骨魚綱、輻鰭亞綱、鮭鱸總目的1目。因其典型屬種的肉潔白如雪而得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