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頭蜂鷹

鳳頭蜂鷹

鳳頭蜂鷹(學名:Pernis ptilorhynchus),又名東方蜂鷹,為鷹科蜂鷹屬的鳥類.中型猛禽,全長620~650毫米。頭頂往後至枕部有短羽形成的“冠”。頭、翼、尾和整個背面幾乎一色暗褐;尾圓,尾羽上有3~5條寬闊的黑色橫帶,羽端白緣。腹面白色,布有黑色條紋。鳳頭蜂鷹又叫蜜鷹,蜂鷹嗜食蜜峰、胡蜂及其幼蟲,也吃鼠、蛙、蜥蜴和蛇類等。鳳頭蜂鷹是遷徙時路過蘇州地區的旅鳥。通常都單飛獨行,徐緩滑翔,偶爾也結成三、五小群,一邊飛翔一邊鳴叫,聲音短促,為“Pi-ioa”。鳳頭蜂鷹數量稀少,已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基本信息

鳳頭蜂鷹鳳頭蜂鷹

簡介

全長約65厘米。頭頂後方有短冠羽,眼先、頰和喉部的羽毛呈鱗片狀,眼先羽片短小而緻密。羽色的個體變異較大,一般眼先灰褐,頭頂至後頸黑褐色,背和肩羽暗棕褐色;飛羽和尾羽黑褐色,並具雲霧狀帶形橫斑;尾羽成平尾型;翼初級飛羽內翈具白斑。頰、喉淡棕色;顎紋黑色伸至下喉部呈領狀花斑;下體餘部成鳥棕黃色。虹膜金黃色。嘴黑色。腳黃色。 鳳頭蜂鷹中文學名:鳳頭蜂鷹
中文目名:鸛形目
中文科名:鷹科
中文屬名:蜂鷹屬
同物異名:Falco ptilorhynchus (sic) Temminck, 1821, 
中文俗名:八角鷹 雕頭鷹 烏溫圖-和日木其 蜜鷹
拉丁文目名:CICONIIFORMES
拉丁文科名:Accipitridae
拉丁文亞科名:Accipitrinae
拉丁文屬名:Pernis
拉丁文種名:ptilorhynchu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Temminck, 1821)
英文俗名:Oriental Honey-buzzard


形態

全長約65厘米。頭頂後方有短冠羽,眼先、頰和喉部的羽毛呈鱗片狀,眼先羽片短小而緻密。羽色的個體變異較大,一般眼先灰褐,頭頂至後頸黑褐色,背和肩羽暗棕褐色;飛羽和尾羽黑褐色,並具雲霧狀帶形橫斑;尾羽成平尾型;翼初級飛羽內翈具白斑。頰、喉淡棕色;顎紋黑色伸至下喉部呈領狀花斑;下體餘部成鳥棕黃色。虹膜金黃色。嘴黑色。腳黃色。


分布

中國國內在東北小興安嶺、丹東、朝陽等地繁殖;為四川南充、峨眉,雲南騰衝、麗江及西雙版納夏候鳥或旅鳥;遷徙時見於新疆喀什、河北、山東煙臺、青島、江蘇、福建、青海西寧、雲南、貴州金沙、廣西、廣東等地;為台灣、海南罕見冬候鳥。國外分布於西伯利亞、朝鮮、日本、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和爪哇等地。
國內主要分布省份:北京 河北 內蒙古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江西 山東 廣西 海南 四川 貴州 雲南 陝西 青海 寧夏 新疆 台灣 香港 
國內分布在以下保護區:大明山 龍虎山 岑王老山 大王嶺水源林 吊羅山 尖峰嶺 董寨鳥類 涼水 長白山大豐麋鹿 大豐麋鹿 雙台河口 瓦屋山 衡水湖濕地和鳥類 黃河三角洲 額濟納胡楊林 
國內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北塔山 長白山 大別山 賀蘭山 賀蘭山 小興安嶺 小興安嶺 阿爾泰山山地 阿爾泰山山地 塔河上游平原 塔河上游平原 阿爾泰


習性

棲息於森林地帶,多見單個在林緣活動。飛行具特色,振翼幾次後便作長時間滑翔,兩翼平伸翱翔高空。有偷襲蜜蜂及黃蜂巢的怪習。嗜食蜂蜜、蜂蛹,也捕食小型鼠類和小型爬行類及昆蟲等。常單獨活動於森林邊緣,到村莊農田、果園等處覓食。特別愛吃蜜蜂、胡蜂,也吃蜂蜜、蜂蠟及其它昆蟲,有時還捕食鼠、蛙、蛇等小型動物。一般在高大的喬木上搭窩,有時也利用蒼鷹的舊巢。
叫聲:響亮悅耳的高音四音節叫聲wee-wey-uho或weehey-weehey。


繁殖

每年5—6月產卵。卵呈灰黃色而帶紅褐色斑點,每窩2—3枚。孵卵期32天左右,育雛期則為40—45天。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生效年代: 1997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棲息地破壞:森林砍伐致使營巢場所受到一定的破壞,是影響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
過度捕獵:遷徙期的亂捕濫獵是影響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


隼形目百科(一)

隼形目(學名:Falconiformes)包括鴞形目以外的所有猛禽,是白天活動的猛禽。隼形目多為單獨活動,飛翔能力極強,也是視力最好的動物之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