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鷹

蜂鷹

蜂鷹(英文名:Honey Buzzard)為鷹科的鳥類,是一類中型猛禽,共有3 種。體長約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臉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鱗片一樣。蜂鷹經常棲息於稀疏的松林中,常到鄉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動。蜂鷹挖掘蜂巢,吞食蜂卵、蜂幼蟲甚至長有毒刺的成年蜂。它們臉部鱗片一樣的緻密羽毛像頭盔一樣,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鷹在夏季常隨蜂群移動而轉移棲息地。冬天,它們則又回到較溫暖的地區。蜂鷹不僅吃蜂,它們也吃蟈蟈、蝽象、鼠類、蛙及蛇等小動物。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蜂鷹屬共有3種9 個亞種,屬中型猛禽。其中代表物種鳳頭蜂鷹也稱東方蜂鷹,體長為50~62厘米,體重800~1200克。頭頂暗褐色至黑褐色,頭側具有短而硬的鱗片狀羽毛,而且較為厚密,是其獨有的特徵之一。頭的後枕部通常具有短的黑色羽冠,顯得與眾不同。虹膜為金黃色或橙紅色,非常美麗。嘴為黑色,腳和趾為黃色,爪黑色。上體通常為黑褐色,頭側為灰色,喉部白色,具有黑色的中央斑紋,其餘下體為棕褐色或栗褐色,具有淡紅褐色和白色相間排列的橫帶和粗著的黑色中央紋。初級飛羽為暗灰色,尖端為黑色,翼下飛羽白色或灰色,具黑色橫帶,尾羽為灰色或暗褐色,具有3~5條暗色寬頻斑及灰白色的波狀橫斑。鳳頭蜂鷹的體色變化較大,但通過頭側短而硬的鱗片狀羽和尾羽的數條暗色寬頻斑,可以同其他猛禽相區別。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蜂鷹屬蜂鷹屬

分布於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道爾、安哥拉、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巴林、白俄羅斯、比利時、貝寧、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札那、保加利亞、喀麥隆、中非共和國、查德、剛果、象牙海岸、克羅埃西亞、賽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吉布地、埃及、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愛沙尼亞、衣索比亞、芬蘭、法國、加彭、甘比亞、喬治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幾內亞、幾內亞比索、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以色列、義大利、約旦、哈薩克斯坦、肯亞、科威特、拉脫維亞、黎巴嫩、賴比瑞亞、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拉威、馬里、馬爾他、茅利塔尼亞、摩爾多瓦、黑山、摩洛哥、莫三比克、納米比亞、荷蘭、尼日、奈及利亞、挪威、阿曼、巴勒斯坦、波蘭、葡萄牙、卡達、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盧安達、沙烏地阿拉伯、塞內加爾、塞爾維亞、獅子山、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南非、南蘇丹、西班牙、蘇丹、瑞典、瑞士、阿拉伯敘利亞共和國、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多哥、突尼西亞、土耳其、烏干達、烏克蘭、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西撒哈拉、葉門、尚比亞、辛巴威。

旅鳥:布吉納法索、蒲隆地、法羅群島、冰島、愛爾蘭、塞席爾、索馬里、西班牙、史瓦濟蘭、烏茲別克斯坦。

中國分布

中國的東北小興安嶺、丹東、朝陽等地繁殖;為四川南充、峨眉,雲南騰衝、麗江及西雙版納夏候鳥或旅鳥;遷徙時見於新疆喀什、河北、山東煙臺、青島、江蘇、福建、青海西寧、雲南、貴州金沙、廣西、廣東等地;為台灣、海南罕見冬候鳥。

棲息環境

蜂鷹有一部分為留鳥,一部分為候鳥,但均較為罕見。分布於中國境內的除了海南島外均為夏候鳥,春季於4月初至4月末遷來,秋季於9月末至10月末遷走。棲息於不同海拔高度的闊葉林、針葉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緣地帶較為常見,有時也到林外村莊、農田和果園等小林內活動,平時常單獨活動,冬季也偶爾集成小群。飛行靈敏,多為鼓翅飛翔。常快速地煽動兩翅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偶爾也在森林上空翱翔,或徐徐滑翔,邊飛邊叫,叫聲短促,象吹哨一樣。有時也見停息在高大喬木的樹梢上或林內樹下部的枝叉上。

繁殖方式

築巢於高大喬木上,多以枯枝葉為巢材,有時利用鵟或蒼鷹等的舊巢。5月下旬到6月產卵,每窩2~3枚,淡灰黃而帶紅褐色斑點。孵卵期30~35天,育雛期40~45天。繁殖期為4~6月。求偶時,雄鳥和雌鳥雙雙在空中滑翔,然後急速下降,再緩慢盤鏇,兩翅象背後折起6~7次。營巢於闊葉樹或針葉樹上,巢距離地面的高度為10~28米。巢主要枯枝構成,中間稍微下凹,形狀為盤狀,內放少許草莖和草葉,有時也利用鳶和蒼鷹等其他猛禽的舊巢。每窩產卵2~3枚,一般為2枚。卵為磚紅色或黃褐色,被有咖啡色的斑點。

該屬種類

蜂鷹(3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鵑頭蜂鷹 Pernis apivorus
2. 鳳頭蜂鷹 Pernis ptilorhynchus
3. 南洋蜂鷹 Pernis celebensis

種群現狀

致危因素:森林砍伐致使營巢場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有人認為蜂鷹捕食蜜蜂,應該將其列為害鳥。其實,它捕食的主要對象並不是家養的蜜蜂,而是野蜂,特別是它還吃一些林業的害蟲、害獸等,只有生活在養蜂場附近的一些個體,才會給養蜂業造成少量的損失。所以蜂鷹和其他猛禽一樣,也是一種對人類有益的鳥類。這些誤解的加以遷徙期的亂捕濫獵,是影響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

保護級別

全部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瀕危物種。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概述

蜂鷹蜂鷹

大型猛禽。全長65厘米左右。體色變異大,有暗褐型和栗棕型。頭頂褐色,頭後及枕部羽毛狹長,形成短羽冠,常明顯露出;頦部黑紋與喉紋相連成橫紋。背部及翅復羽暗褐色,稍沾紫色。飛羽具灰褐色橫斑。尾羽灰褐色,具3~5條黑色寬頻斑及若干灰白色波狀斑紋。下體棕褐色,

腹羽具黑褐色條紋及白色橫斑。

棲息於稀疏的森林或林緣。喜食蜜蜂、胡蜂等的成蟲、幼蟲及蜂蜜、蜂蠟,兼食鼠、蛙、蛇等動物。築巢於高大喬木上,多以枯枝葉為巢材,有時利用鵟或蒼鷹等的舊巢。5月下旬到6月產卵,每窩2~3枚,淡灰黃而帶紅褐色斑點。孵卵期30~35天,育雛期40~45天。

繁殖於黑龍江、吉林、遼寧、雲南、四川;遷徒時大多數地區可見;在海南島、台灣越冬。

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種類簡介

鳳頭蜂鷹

簡介

學名:Pernisptilorhynchus

英文名:OrientalHoney-buzzard

俗名:八角鷹、雕頭鷹、蜜鷹、烏溫圖-和日木其

物種分類:鸛形目(Ciconiiformes)、鷹科(Accipitridae)蜂鷹屬(Pernis)

蜂鷹蜂鷹

分布範圍:中國國內在東北小興安嶺、丹東、朝陽等地繁殖;為四川南充、峨眉,雲南騰衝、麗江及西雙版納夏候鳥或旅鳥;遷徙時見於新疆喀什、河北、山東煙臺、青島、江蘇、福建、青海西寧、雲南、貴州金沙、廣西、廣東等地;為台灣、海南罕見冬候鳥。國外分布於西伯利亞、朝鮮、日本、印度、斯里蘭卡、菲律賓、馬來西亞、蘇門答臘和爪哇等地。

外形特徵:全長約65厘米。頭頂後方有短冠羽,眼先、頰和喉部的羽毛呈鱗片狀,眼先羽片短小而緻密。羽色的個體變異較大,一般眼先灰褐,頭頂至後頸黑褐色,背和肩羽暗棕褐色;飛羽和尾羽黑褐色,並具雲霧狀帶形橫斑;尾羽成平尾型;翼初級飛羽內翈具白斑。頰、喉淡棕色;顎紋黑色伸至下喉部呈領狀花斑;下體餘部成鳥棕黃色。虹膜金黃色。嘴黑色。腳黃色。

習性:棲息於森林地帶,多見單個在林緣活動。飛行具特色,振翼幾次後便作長時間滑翔,兩翼平伸翱翔高空。有偷襲蜜蜂及黃蜂巢的怪習。嗜食蜂蜜、蜂蛹,也捕食小型鼠類和小型爬行類及昆蟲等。其餘不詳。

叫聲:響亮悅耳的高音四音節叫聲wee-wey-uho或weehey-weehey。

瀕危動物

瀕危等級

蜂鷹蜂鷹

生效年代:1997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生效年代: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易危 生效年代:1996

瀕危因素

棲息地破壞:森林砍伐致使營巢場所受到一定的破壞,是影響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

過度捕獵:遷徙期的亂捕濫獵是影響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

與雕的區別

按照生物分類的話,鹰鵰都屬於鳥綱,鳥綱有鴨形目,雁形目等。而猛禽有鴞形目和隼形目,鴞形目說白了就是貓頭鷹,隼形目有美洲鷲科,蛇鷲科,鷹科,鶚科,隼科,5個科(有區別於耳鼻喉科)。至於鷹和雕的區別,沒有絕對“科屬區別”。某隻鷹可能是鷹科,也可能是隼科,也可能是鶚科,當然也可能是美洲鷲科。比如--鳳頭卡拉鷹,鳳頭巨隼,他實際是隼科的,再比如南美神鷹(康多兀鷲),最大的猛禽,他實際上是美洲鷲科。但是我們通常說的鷹,雕(比如射鵰英雄傳),都是屬於鷹科的,主要有各種鷹,雕,鷂,狂,鳶等等。多數情況來講,鷹比雕要小。雕多數是滿腿是毛,而且個頭大,多數屬於大型猛禽,比如金雕,草原雕,白肩雕,白頭海雕等(但也有小的,比如靴隼雕)而鷹相對小點,多數是中小型猛禽,比如蒼鷹,雀鷹,松鷹,多數腿上沒毛,只有桿。狂都是重型或大型猛禽,比如毛腳狂,大狂,普通狂,頭型和羽毛還有腳和普通的雕,鷹有一些差異,而鳶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鷹,其典型代表就是黑耳鳶,老鷹抓小雞里老鷹的真身,屬於中大型猛禽。而隼的特徵就比較明顯了,多數嘴比普通的鷹/雕寬而短,眼睛大而圓,

蜂鷹蜂鷹

簡單的說

小型的叫隼,如:急隼,大多體長30-60cm。

中型的叫鷹,如:雪鷹,大多體長50-100cm。

大型的叫雕,如:坐山雕(禿鷲),大多體長80-180cm。

鷹鷹的種類很多,有的叫鷹,有的叫鷲,叫鳶,叫鷙,叫梟,叫雕,叫隼等等,反正都是些吃小動物的大鳥,草原上的這種鷹,身體比鷂鷹大,比雕小,它們飛行速度快,眼睛能看清楚十幾公里外一隻小雞的一舉一動。它們狡詐而兇殘異常,獵人們也很難將它們用槍打下來。但是,有的獵人卻用另一種鳥做誘餌,用網將它活捉,用熬鷹的方法,把它馴練成為人類賣命的抓兔能手。

蜂鷹蜂鷹

鷹的種類很多,全世界計有190多種,台灣省常見的有20多種,分布於台灣島的中、低海拔的山區、沼澤、海岸、河口,以動物為食,屬猛禽類。在屏東平原常見的鷹中,有一種叫白尾鷲的鷹,其頭、頸為淡褐黃色,背、腹為褐色,以白色尾羽毛為特徵,是台灣稀有的候鳥。還有一種叫灰面鷲的鷹,背為紅褐色,腹部白色有條斑,喉部、腮部為乳白色。每到秋季,灰面鷲隨著寒流從祖國的東北,或是俄國的西伯利亞經過海上長途跋涉,成群結隊來到屏東,有時是幾百隻,甚至上千隻、上萬隻。可是,最近幾年由於外國商人大量收購這種鷹的標本,造成人們對灰面鷲的大規模捕殺。屏東成了灰面鷲的“鬼門關”每年都有2萬多隻灰面鷲難逃捕殺的噩運。對此,許多熱心人士指出,如這樣濫捕下去,這種鷹將瀕臨絕滅。

鳥綱,隼形目,鷹科,雕屬。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別名黑雕、花雕、小花皂雕。雄鳥體長63cm,雌鳥約70cm。體羽暗栗褐色,背面有金屬光澤。尾上、尾下復羽均綴以白色和棕白色,趾黃色、爪黑色。嘴黑褐色,鼻孔圓形有別於其他種。

昆蟲百科

昆蟲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個類群,無論是個體數量、生物數量、種類與基因數,它們在生物多樣性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昆蟲與人類的關係複雜而密切,有些昆蟲給人類造成深重的災難,有些種類給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昆蟲綱Insecta是動物界中最大的一個綱。

隼(sǔn)形目鳥類

界: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綱: 鳥綱 (Aves) | 目:隼形目(Falconiformes)
隼形目(Falconiformes)包括鴞形目以外的所有猛禽,是白天活動的猛禽。隼形目多為單獨活動,飛翔能力極強,也是視力最好的動物之一。隼形目與其它鳥類不同,雌鳥往往比雄鳥體型更大。隼形目有4-5科,中國有2-3科。中國的所有隼形目鳥類都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代表鳥類
鷹科(Accipitridae),是隼形目鳥類兩個最大的科之一。鷹科的鳥類一般都俗稱為鷹。有時將體型較大的稱為“雕”,體型較小的稱為“鷂子”。 鷹科可進一步劃分為9亞科,有64屬209種,其中中國有鳶亞科、鷹亞科、雕亞科、鵟亞科和禿鷲亞科,共20屬46種。
蜂鷹
蛇鷲科(Sagittariidae),蛇鷲又叫鷺鷹,秘書鳥,看上去於其它猛禽有一定區別,其外貌和習性都與美洲的叫鶴有些相似,有長長的頸和腿,在地面上奔跑捕食。蛇鷲科只有蛇鷲一種,僅產於非洲。蛇鷲
鶚科(Pandionidae),鶚是食魚的猛禽,只有一種,廣布於世界各地。鶚的外趾可向後反轉,形成對趾,趾上布滿刺狀鱗,適合捕捉光滑的魚類。鶚捕魚時從高空俯衝入水,只留翼尖在水面。鶚可能就是《詩經》上說的雎鳩。鶚科有時被看作是鷹科的亞科。
隼科(Falconidae)包括卡拉鷹和各種隼類,有10屬58種,中國有2屬11種。隼類廣布於世界各地,飛翔技術高超,常常在空中捕食,其中游隼是俯衝速度最快的鳥類。笑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