鵑頭蜂鷹

鵑頭蜂鷹

鵑頭蜂鷹(學名:Pernis apivorus)為鷹科蜂鷹屬的鳥類,是一種中型猛禽,體長約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臉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鱗片一樣。蜂鷹經常棲息於稀疏的松林中,常到鄉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動。蜂鷹挖掘蜂巢,吞食蜂卵、蜂幼蟲甚至長有毒刺的成年蜂。它們臉部鱗片一樣的緻密羽毛像頭盔一樣,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鷹在夏季常隨蜂群移動而轉移棲息地。冬天,它們則又回到較溫暖的地區。蜂鷹不僅吃蜂,它們也吃蟈蟈、蝽象、鼠類、蛙及蛇等小動物。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鵑頭蜂鷹鵑頭蜂鷹
鵑頭蜂鷹身長52-60 cm,翼展135-150 cm,體重600-1000g ,壽命29年。雌鳥略比雄鳥更大。頭小,雄性藍灰色,而雌性的頭部為棕色,頭側具有短而硬的鱗片狀羽毛,而且較為厚密,是其獨有的特徵之一。頭的後枕部通常具有短的黑色羽冠,顯得與眾不同。虹膜為金黃色或橙紅色,非常美麗。嘴為黑色,腳和趾為黃色,爪黑色。和普通鵟很相似。在空中的飛行時翅膀騰起顯得平穩有力,有一個較長的尾巴,有兩道狹窄黑暗的斑紋,身上的斑紋較鳶要少。

分布範圍

鵑頭蜂鷹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非洲中南部地區,包括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北回歸線)以南的整個非洲大陸。

生活環境

鵑頭蜂鷹棲息於不同海拔高度的闊葉林針葉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緣地帶較為常見,有時也到林外村莊、農田和果園等小林內活動,平時常單獨活動,冬季也偶爾集成小群。飛行靈敏,多為鼓翅飛翔。常快速地煽動兩翅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偶爾也在森林上空翱翔,或徐徐滑翔,邊飛邊叫,叫聲短促,象吹哨一樣。有時也見停息在高大喬木的樹梢上或林內樹下部的枝叉上。

生活習性

鵑頭蜂鷹鵑頭蜂鷹
鵑頭蜂鷹是旅鳥,有很強的地理特徵視覺記憶(山脈,河流等)磁性方向。這個物種能夠準確定位飛行方向,可避免高習飆升時大片的水域干擾遷徙路線。因此,鵑頭蜂鷹可以跨越最窄的區域,如直布羅陀海峽,博斯普魯斯海峽,或飛躍以色列,地中海。該蜂鷹被認為適應更廣泛的棲息地,但一般來說,喜歡異國情調的林地和種植園。當鵑頭蜂鷹在樹木繁茂的植被叢中飛行時,飛行高度通常相當低,在樹冠中棲息,能夠控制身體與尾巴下垂處於水平鵑頭蜂鷹狀態。 棲息於稀疏的森林或林緣。多見單個在林緣活動。飛行具特色,振翼幾次後便作長時間滑翔,兩翼平伸翱翔高空。有偷襲蜜蜂及黃蜂巢的怪習。主要以黃蜂、胡蜂、蜜蜂和其他蜂類為食,也吃其他昆蟲和昆蟲幼蟲,偶爾也吃小的蛇類、蜥蜴、蛙、小型哺乳動物、鼠類、鳥、鳥卵和幼鳥等動物性食物。通常在飛行中捕食,能追捕雀類等小鳥。大多在林中的樹上或者地上覓食,常用爪在地面上刨掘蜂窩,就象家雞刨食一樣,啄食蜂巢中的各種食物,吃得津津有味。

生長繁殖

鵑頭蜂鷹鵑頭蜂鷹
鵑頭蜂鷹築巢於高大喬木上,多以枯枝葉為巢材,有時利用鵟或蒼鷹等的舊巢。5月下旬到6月產卵,每窩2~3枚,淡灰黃而帶紅褐色斑點。孵卵期30~35天,育雛期40~45天。繁殖期為4—6月。求偶時,雄鳥和雌鳥雙雙在空中滑翔,然後急速下降,再緩慢盤鏇,兩翅象背後折起6—7次。營巢於闊葉樹或針葉樹上,巢距離地面的高度為10—28米。巢主要枯枝構成,中間稍微下凹,形狀為盤狀,內放少許草莖和草葉有時也利用鳶和蒼鷹等其他猛禽的舊巢。每窩產卵2—3枚,一般為2枚。卵為磚紅色,被有咖啡色的斑點。

保護級別

致危因素:森林砍伐致使營巢場所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加以遷徙期的亂捕濫獵,是影響種群數量的主要因素。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09年鳥類紅色名錄。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瀕危物種。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