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賓蜂鷹

菲律賓蜂鷹

菲律賓蜂鷹為鷹科蜂鷹屬的鳥類,是一種中型猛禽,體長約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臉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鱗片一樣。它們臉部鱗片一樣的緻密羽毛像頭盔一樣,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鷹在夏季常隨蜂群移動而轉移棲息地。冬天,它們則又回到較溫暖的地區。蜂鷹不僅吃蜂,它們也吃蟈蟈、蝽象、鼠類、蛙及蛇等小動物。

基本信息

簡介

南洋蜂鷹(學名:Perniscelebensis)為鷹科蜂鷹屬的鳥類,是一種中型猛禽,體長約0.6米,背部羽毛深褐色。臉部呈有小而致富的羽毛,看上去像鱗片一樣。蜂鷹經常棲息於稀疏的松林中,常到鄉村田野和草原上活動。蜂鷹挖掘蜂巢,吞食蜂卵、蜂幼蟲甚至長有毒刺的成年蜂。它們臉部鱗片一樣的緻密羽毛像頭盔一樣,使蜂群奈何不得。蜂鷹在夏季常隨蜂群移動而轉移棲息地。冬天,它們則又回到較溫暖的地區。蜂鷹不僅吃蜂,它們也吃蟈蟈、蝽象、鼠類、蛙及蛇等小動物。
菲律賓蜂鷹菲律賓蜂鷹
中文學名:南洋蜂鷹
拉丁學名:Perniscelebensis
別稱:菲律賓蜂鷹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綱:鳥綱
目:隼形目
科:鷹科
亞科:蜂鷹亞科
屬:蜂鷹屬
命名時間:Wallace,1868
英文名稱:BarredHoney-buzzard,
英文名稱:BarredHoneyBuzzard

外形特徵

菲律賓蜂鷹是一種中型猛禽。雌鳥略比雄鳥更大。頭小,雄性藍灰色,而雌性的頭部為粉棕色。頭側具有短而硬的
菲律賓蜂鷹菲律賓蜂鷹
鱗片狀羽毛,而且較為厚密,是其獨有的特徵之一。頭的後枕部通常具有短的黑色羽冠,顯得與眾不同。喉部灰,前胸部棕色,有黑色豎紋。腹部的褐色和黑色相間的橫紋。虹膜為金黃色,非常美麗。嘴為黑色,腳和趾為黃色,爪黑色。在空中的飛行時翅膀騰起顯得平穩有力,有一個較長的尾巴,翅膀上有兩道寬而深暗的帶狀斑紋。

分布範圍

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嶼,包括中國台灣省、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以及菲律賓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爪哇島以及巴布亞紐幾內亞。華萊士區,指傳統的華萊士線(從棉蘭老島的東側海域經望加錫海峽至巴厘島與龍目島之間)以東、巴布亞紐幾內亞以西的區域,包括印度尼西亞的蘇拉威西島、努沙登加拉群島、西南群島、摩鹿加群島(馬魯古群島)、東帝汶等島嶼。

生活環境

棲息於不同海拔高度的闊葉林針葉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緣地帶較為常見,有時也到林外村莊、農田和果園等小林內活動,平時常單獨活動,冬季也偶爾集成小群。飛行靈敏,多為鼓翅飛翔。常快速地煽動兩翅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偶爾也在森林上空翱翔,或徐徐滑翔,邊飛邊叫,叫聲短促,象吹哨一樣。有時也見停息在高大喬木的樹梢上或林內樹下部的枝叉上。
菲律賓蜂鷹菲律賓蜂鷹

生長繁殖

築巢於高大喬木上,多以枯枝葉為巢材,有時利用鵟或蒼鷹等的舊巢。5月下旬到6月產卵,每窩2~3枚,淡灰黃而帶紅褐色斑點。孵卵期30~35天,育雛期40~45天。繁殖期為4—6月。求偶時,雄鳥和雌鳥雙雙在空中滑翔,然後急速下降,再緩慢盤旋,兩翅象背後折起6—7次。營巢於闊葉樹或針葉樹上,巢距離地面的高度為10—28米。巢主要枯枝構成,中間稍微下凹,形狀為盤狀,內放少許草莖和草葉,有時也利用鳶和蒼鷹等其他猛禽的舊巢。每窩產卵2—3枚,一般為2枚。卵為磚紅色,被有咖啡色的斑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