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上長“小辯”的猛禽—鳳頭蜂鷹

頭上長“小辯”的猛禽—鳳頭蜂鷹

鳳頭蜂鷹有一部分為留鳥,一部分為候鳥,但均較為罕見。 有人認為鳳頭蜂鷹捕食蜜蜂,應該將其列為害鳥。 所以鳳頭蜂鷹和其他猛禽一樣,也是一種對人類有益的鳥類。

 鳳頭蜂鷹為中型猛禽,體長為50—62厘米,體重800—1200克。頭頂暗褐色至黑褐色,頭側具有短而硬的鱗片狀羽毛,而且較為厚密,是其獨有的特徵之一。頭的後頭上長“小辯”的猛禽—鳳頭蜂鷹枕部通常具有短的黑色羽冠,顯得與眾不同。虹膜為金黃色或橙紅色,非常美麗。嘴為黑色,腳和趾為黃色,爪黑色。上體通常為黑褐色,頭側為灰色,喉部白色,具有黑色的中央斑紋,其餘下體為棕褐色或栗褐色,具有淡紅褐色和白色相間排列的橫帶和粗著的黑色中央紋。初級飛羽為暗灰色,尖端為黑色,翼下飛羽白色或灰色,具黑色橫帶,尾羽為灰色或暗褐色,具有3—5條暗色寬頻斑及灰白色的波狀橫斑。鳳頭蜂鷹的體色變化較大,但通過頭側短而硬的鱗片狀羽和尾羽的數條暗色寬頻斑,可以同其他猛禽相區別。它的整體形象常常給人以美麗的感覺。

鳳頭蜂鷹在國外繁殖於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南部至薩哈林島,以及日本和朝鮮,越冬於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部分留居於印度、緬甸、泰國、馬亞西亞,非律賓和印度尼西亞。在我國繁殖於黑龍江、吉林、遼寧、四川、雲南,遷徙期間見於河北、內蒙古、山西、寧夏、青海、新疆、江蘇、山東、雲南、廣西、廣東、海南島和台灣。全世界共有6個亞種,我國分布有2個亞種,即東方亞種和南方亞種,前者繁殖於我國東北黑龍江、吉林、遼寧和內蒙古東北部,越冬于海南島和東南亞一帶,在甘肅可能也有分布,後者繁殖於四川和雲南,部分留居,部分遷徙至東南亞越冬。但也有人認為產於台灣的是西方蜂鷹,而不是鳳頭蜂鷹。

鳳頭蜂鷹有一部分為留鳥,一部分為候鳥,但均較為罕見。分布於我國境內的除了海南島外均為夏候鳥,春季於4月初至4月末遷來,秋季於9月末至10月末遷走。棲息於不同海拔高度的闊葉林、針葉林和混交林中,尤以疏林和林緣地帶較為常見,有時也到林外村莊、農田和果園等小林內活動,平時常單獨活動,冬季也偶爾集成小群。飛行靈敏,多為鼓翅飛翔。常快速地煽動兩翅從一棵樹飛到另一棵樹,偶爾也在森林上空翱翔,或徐徐滑翔,邊飛邊叫,叫聲短促,象吹哨一樣。有時也見停息在高大喬木的樹梢上或林內樹下部的枝叉上。

鳳頭蜂鷹主要以黃蜂、胡蜂、蜜蜂和其他蜂類為食,也吃其他昆蟲和昆蟲幼蟲,偶爾也吃小的蛇類、蜥蜴、蛙、小型哺乳動物、鼠類、鳥、鳥卵和幼鳥等動物性食物。通常在飛行中捕食,能追捕雀類等小鳥。別看蜂類都有螫人的毒刺,甚至於能致人於死命,但是蜂鷹卻把它們統統當作無比香甜的美味佳肴,不僅喜歡吃蜂類的成蟲,還吃它們的幼蟲、蟲卵,以及蜂蜜、蜂蠟等等。鳳頭蜂鷹大多在林中的樹上或者地上覓食,常用爪在地面上刨掘蜂窩,就象家雞刨食一樣,啄食蜂巢中的各種食物,吃得津津有味。

有人認為鳳頭蜂鷹捕食蜜蜂,應該將其列為害鳥。其實,它捕食的主要對象並不是家養的蜜蜂,而是野蜂,特別是它還吃一些林業的害蟲、害獸等,只有生活在養蜂場附近的一些個體,才會給養蜂業造成少量的損失。所以鳳頭蜂鷹和其他猛禽一樣,也是一種對人類有益的鳥類。

繁殖期為4—6月。求偶時,雄鳥和雌鳥雙雙在空中滑翔,然後急速下降,再緩慢盤旋,兩翅象背後折起6—7次。營巢於闊葉樹或針葉樹上,巢距離地面的高度為10—28米。巢主要枯枝構成,中間稍微下凹,形狀為盤狀,內放少許草莖和草葉,有時也利用鳶和蒼鷹等其他猛禽的舊巢。每窩產卵2—3枚,一般為2枚。卵為磚紅色或黃褐色,被有咖啡色的斑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