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獸紋青銅戈

鳥獸紋青銅戈

鳥獸紋青銅戈鳥獸紋青銅戈是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此時已有直內戈和曲內戈兩式,一些戈身還鑄有紋飾,甚至鑲嵌綠松石等,體現了古代兵器的製作工藝和美學觀念。甘肅省莊浪縣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春秋晚期鳥獸紋青銅戈,1981年出土於該縣韓店鎮西面塬頭,國家一級文物。複合青銅鑄造,縱11厘米,橫16厘米。銅戈前鋒尖削、直援、援中微鼓、刃較鋒,長鬍、有闌、上下出齒,闌有長條三穿,長方形直內,內中有長條形穿。在援與胡部三角處和直內周圍用含錫量高的金屬裝飾鳳鳥紋和瑞獸紋,雙面近乎一致。內周圍飾變體鳳鳥上下纏繞相依,鳳鳥揚冠、環目、勾喙、曲頸,皆用錫裝飾。援與胡之間,瑞獸作爬伏狀,立耳、昂首、曲肢、卷尾,該紋飾採用剔刻手法在錫底上刻畫出瑞獸圖形,並作毛皮的細部裝飾。

鳥獸紋青銅戈鳥獸紋青銅戈

鳥獸紋青銅戈簡介

戈是我國古代特有的一種長柄冷兵器,在古代戰爭中能夠大範圍內揮擊,能勾能啄、可推可掠,具有極強的殺傷性,尤為適宜於在戰車上進攻時使用。先秦時期戈為軍事車戰鬥爭的重要青銅兵器。在漢語言文字中如戰、伐、戮、威、濺、成等字皆從戈。由防衛性武器乾(盾牌)和進攻性武器戈組成的“干戈”一詞,成為兵刃相見或戰爭的代稱。
最早的青銅戈是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遺址出土的直內戈。此時已有直內戈和曲內戈兩式,一些戈身還鑄有紋飾,甚至鑲嵌綠松石等,體現了古代兵器的製作工藝和美學觀念。

春秋晚期鳥獸紋青銅戈

甘肅省莊浪縣博物館收藏有一件春秋晚期鳥獸紋青銅戈,1981年出土於該縣韓店鎮西面塬頭,國家一級文物。複合青銅鑄造,縱11厘米,橫16厘米。銅戈前鋒尖削、直援、援中微鼓、刃較鋒,長鬍、有闌、上下出齒,闌有長條三穿,長方形直內,內中有長條形穿。在援與胡部三角處和直內周圍用含錫量高的金屬裝飾鳳鳥紋和瑞獸紋,雙面近乎一致。內周圍飾變體鳳鳥上下纏繞相依,鳳鳥揚冠、環目、勾喙、曲頸,皆用錫裝飾。援與胡之間,瑞獸作爬伏狀,立耳、昂首、曲肢、卷尾,該紋飾採用剔刻手法在錫底上刻畫出瑞獸圖形,並作毛皮的細部裝飾。另外用陰線順援胡邊沿勾勒和錐刺出細小圓點以增強紋飾的質感和美感。古代兵器鑄造需用調整含錫量的不同來增強兵器的堅韌和抗擊性,從而使兵器質柔且堅,不易斷裂而盡顯其殺傷力。在這樣一件精工鑄造的兵器上另外製作出優美的象徵性圖案或圖騰,以示其戰無不勝,威武不屈和民族昌盛之意。
將鳳、瑞獸鑄造在兵器之中,既是一種精神寄託和信仰,同時又是一種審美情趣和持有者身份與權利的象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