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

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

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為中國古代青銅器,高31.6厘米,口徑10.9厘米,腹頸21.5厘米,重3.54公斤。為戰國時期作品。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

名稱: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 、戰國宴樂漁獵攻戰紋圖壺

拼音:yànlèyúlièɡōnɡzhànwéntúhú

類別:銅器青銅器

年代:戰國

文物原屬:戰國時期盛酒、盛水器

文物現狀: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簡介

宴樂攻戰紋圖壺局部宴樂攻戰紋圖壺局部
壺紋飾內涵豐富,形象逼真,再現了古代社會生活的一些場景。它不僅是我國青銅器中的藝術珍品,在美術史上也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文物規格

高31.6cm,口徑10.9cm,腹頸21.5cm,重3.54kg。

文物特點

壺侈口,斜肩,鼓腹,矮圈足,肩上有二獸首銜環耳。花紋從口至圈足分段分區布置。以雙鋪首環耳為中心,前後中線為界,分為兩部分,形成完全對稱的相同畫面。自口下至圈足,被五條斜角雲紋帶劃分為四區。

文物結構

壺頸部為第一區,上下兩層,左右分為兩組,主要表現採桑、射禮活動。採桑組樹上、下共有採桑和運桑者五人,表現婦女在桑樹上採摘桑葉,可能表現的是后妃所行的蠶桑之禮。畫中男子束裝佩劍,似在選取弓材。習射組四人在一建築物下依次較射,前設侯,侯為箭靶。《小廣雅·釋器》:“射有張布謂之侯,侯中者謂之鵠……”。這裡描繪的應是古時舉行射禮時的場景。

第二區位於壺的上腹部,分為兩組畫面。左面一組為宴享樂舞的場面,七人在亭榭上敬酒如儀,榭欄下有二圓鼎,二奴僕正從事炊事操作。下面是樂舞部分,簨簴上懸有鐘磬,旁立建鼓和丁寧,圖中三人敲鐘,一人擊磬,一人持二桴(鼓槌)敲打鼓和丁寧,尚有一人持號角狀的吹奏樂器在演奏,表現了載歌載舞的熱鬧場面。右面一組為射獵的場景,鳥獸魚鱉或飛、或立、或游,四人仰身用繒繳弋射,一人立於船上亦持弓作射狀。

第三區為水陸攻戰的場面。一組為陸上攻守城之戰,橫線上方與豎線左方為守城者,右下方沿雲梯上行者為攻城者,短兵相接,戰鬥之激烈,已達到白熱化程度。另一組為二戰船水戰,二船上各立有旌旗和羽旗,陣線分明,右船尾部一人正擊鼓助戰,即所謂鼓譟而進。船上人多使用適於水戰的長兵器,二船頭上的人正在進行白刃戰,船下有魚鱉遊動,表示船行於水中,雙方都有蛙人潛入水中活動。畫中的戰鬥情景雖受畫面的限制,僅能具體而微,然而刻畫生動,戰士們手持武器,頭裹巾幘,射者支左居右,張弓搭矢;持戈者前握後運,雙足穩立;架梯者高擎雙手,大步跑進;仰攻者持弓戈矛盾,登梯勇上;盪槳者前屈後翹,傾身搖盪;潛泳者揚臂蹬足,奮力遊動。作者以極其豐富的想像力,準確地抓住每一人瞬間的具有特徵的動作,構成了一幅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本區位於壺的下腹部,界面寬,圖中人物也最多。

第四區採用了垂葉紋裝飾,給人以敦厚而穩重的感覺。

名詞解釋

簨簴

懸掛鍾、磬的架子。橫樑稱簨,兩側立柱稱。《禮記·明堂位》:“夏後氏之龍簨簴”。註:“簨簴,所以懸鐘磬也。橫曰簨,飾之以鱗屬;植曰簴,飾之以蠃屬,羽屬。”清代簨簴可分為三個部分:其一為橫向三簨,下二簨為懸鐘之用,兩層各八枚;上簨兩端刻龍首,不掛鍾,其上插五隻金鸞,龍首與金鸞俱銜五彩流蘇;其二為縱向二簨,主要起支柱作用,與橫向三簨相連;其三為縱簨下端伏獅與趺,主要起承載和穩固之用。在簨簴的表面,俱用金塗飾。 

商周時期最為常見的一種青銅武器,古稱勾兵,由戈頭、柲、柲冒和柲末的組成。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一種,原為食器,用以烹煮或盛放肉食,後逐漸成為祭祀、征伐、喪葬等活動中陳設的一種禮器。同時,鼎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所謂“鐘鳴鼎食”,即指代貴族。此外,鼎也被作為王權的象徵,《左傳》宣公三年記楚莊王問鼎中原,即窺視中原王權之意。鼎數目的多寡有著嚴格的等級區別。即: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

磬是佛教中的一種樂器,亦為佛教禮器之一。據史料載,中國自宋代以後,在漢藏佛教寺院中磬已普遍使用。磬的種類很多,據材質有銅磬、鐵磬、玉磬等。根據用途,其外形也有不同,有大磬、圓磬、扁磬等。磬通常被設定於佛案右側。在佛教召開法會或念誦時,由維那師以棓(木槌)擊之,發出綿長悅耳之聲,以磬聲溝通神俗二界,且使聞者內心產生喜悅。

獸首銜環耳

器物兩側獸首形口銜銅環的器耳。

盛酒器,亦可盛水。《儀禮·聘禮》:“八壺設於西序”。註:“酒尊也。”《周禮·挈壺氏》:“掌挈壺以令軍井”。註:“盛水器也。”殳季良父壺銘:“用盛旨酒。”伯陭壺銘:“用自作醴壺。”都十分清楚地說明了壺在青銅禮器組合中的用途。青銅壺的製作上起殷商,下至秦漢,商代前期方壺較少見,隨著時代的變遷,形制也不斷變化,大多為圓形。亦為瓷器主要品種之一。瓷製壺自漢代開始流行,器型多樣,用途有多種。常見的有西晉的扁壺,三國至隋的盤口壺、唾壺、雞首壺,遼的雞冠壺,元、明的多穆壺、僧帽壺以及沿用至今的酒壺、水壺、茶壺、鹵壺等。

丁寧

古代樂器,又名“鉦”,形似鍾而狹長,有長柄可執,擊之而鳴。

古代武器之一種。在春秋戰國時期,佩劍同時有表明身份等級的作用。從考古發掘的資料看,青銅劍在西周早期已十分成熟,盛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由於當時青銅鑄造技術的限制,劍身一般較短(50cm以下),至戰國末期才有長劍出現。

鋪首

銜接門環的底座式裝置。多為金屬制,故又稱“金鋪”、“銅”。以獸面銜環狀為主,亦稱“獸環”,還有龜、蟾等多種形式,取其吉祥祛邪的象徵意義。鋪首作為裝飾,在商周時已見於銅器之上,可能尚早於用以為門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