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滅漢之戰

魏滅漢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公元263年,魏將鍾會、鄧艾率軍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

戰爭簡介

魏滅蜀之戰,是三國後期的吞併戰,也是強者消滅弱者的一場戰爭。公元263年,魏將鍾會、鄧艾率軍攻蜀。蜀將姜維、廖化率軍以劍閣(今四川劍閣)險道為屏障,阻擊魏軍曹魏大軍被蜀軍阻於劍門關外,準備退軍。鄧艾採用以迂為直的謀略,在鍾會與蜀軍相持於劍閣的同時,自率精銳部隊繞道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越過700餘里荒無人煙的小道,鑿山開路,秘密南進,很快到達蜀國腹地江油(今四川江油北),從背後襲擊蜀軍,把姜維大軍置於無用武之地。劉禪失去劍閣屏障,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回天乏力,只好投降魏軍蜀國滅亡。

歷史背景

247年262年間,蜀漢經過將領姜維不斷向魏發動戰爭,力量日漸消耗,加上後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朝政日非。姜維曾對黃皓作出彈劾,但反被黃皓逼害,劉禪也對姜維多次伐魏感到反感。姜維惟有避居沓中屯田,擁兵北防,內外產生嚴重分歧。
曹魏方面,司馬氏在高平陵事件後得到魏國實質控制權,至司馬昭時曹魏皇帝已形同虛設。對外上,將領鄧艾多次打敗姜維的北伐軍,而司馬昭也在壽春打了勝仗,便開始籌備伐蜀以統一天下,朝內群臣都認為不可能,惟獨鍾會支持。
司馬昭決定先討蜀、後伐吳,命人造船以備滅蜀後快速攻吳,另派鍾會鎮守關中,準備南下。

戰爭過程

雙方形勢

247年262年間,蜀漢經過將領姜維不斷向魏發動戰爭,力量日漸消耗(詳見姜維北伐),加上皇帝劉禪寵信宦官黃皓,朝政日非。姜維曾彈劾黃皓,但反被黃皓逼害,劉禪也對姜維多次伐魏感到反感。姜維惟有避居沓中屯田,擁兵北防,內外產生嚴重分歧。
曹魏方面,司馬氏在高平陵事件後得到魏國實質控制權,至司馬師時曹魏皇帝已形同虛設。對外方面,將領鄧艾多次打敗姜維的北伐軍,而司馬昭也在壽春打了勝仗,於是開始籌備伐蜀漢以統一天下,朝內群臣都認為不可能,惟獨鍾會支持。
司馬昭決定先討蜀、後伐吳,命人造船以備滅蜀後快速攻吳,另派鍾會鎮守關中,準備南下。姜維聞得魏國的舉動,把情況上報劉禪,並建議派兵防守陽平關陰平之橋頭。但劉禪聽信黃皓鬼巫之說,不理會姜維的建議,也不讓朝內群臣知道此事。

魏軍南下

263年8月,十八萬魏軍分三路南下:西路軍由鄧艾所率的三萬多人,出狄道向甘松、沓中直接進攻姜維;中路軍由諸葛緒率三萬多人馬,自祁山向武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而東路軍由鍾會率主力十餘萬人,再分三路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進軍漢中
劉禪聞訊後,忙命廖化增援姜維;派張翼和董厥到陽平關防守鍾會軍。9月,魏軍正式全面發動攻勢,劉禪卻不等援軍到達,就命漢中的蜀軍撤退,令魏國東路軍長驅直進。鍾會遂親自帶兵攻陽平關,再派李輔攻樂城的王含、荀愷攻漢城的蔣斌、劉欽由子午谷出與主力會師。陽平關守將傅僉想開門迎敵,可是部將蔣舒卻建議堅守陽平關,傅僉不聽。蔣舒因而投降,傅僉憤而戰死。魏軍進占陽平關後,樂城與漢城也不攻自破,東路軍繼續長驅直入,直逼劍閣。
西路軍也同時展開攻勢,鄧艾天水太守王頎、隴西太守牽弘、金城太守楊趨分別從東、西、北三面進攻沓中姜維。不過姜維因獲悉魏軍已進入漢中的訊息,擔心陽安關失守,劍閣孤危,便不作抵抗,且戰且退,希望儘快趕到劍閣援助。但中路軍已從祁山進達陰平之橋頭,切斷了姜維的退路。
姜維為引開魏軍,便率軍從孔函谷繞到諸葛緒後方,詐稱攻擊。諸葛緒怕自己的後路反被切斷,慌忙後退三十里,姜維趁機立即回頭越過橋頭。當諸葛緒察覺自己上當時,蜀軍已遠遠離去,追趕不及。姜維從橋頭至陰平,一路向南撤,途中與正在北上的廖化、張翼董厥蜀國援軍會合。當時陽平關丟失,蜀軍惟有退守劍閣,抵抗魏軍
鍾會率軍進向劍閣,劍閣在今四川劍閣縣,西有相連的小劍山和大劍山,地形險峻,道小谷深,易守難攻,姜維利用這種有利於防守的地形,在此列營守險,而劉禪也派人向東吳求救,吳國派出丁封孫異等救蜀。。鍾會前有劍閣雄關,寸步難進,後黃金、樂城、漢城三地要隘,東溯漢水、芒刺在背。要是拖拉下去,形勢真如姜維所預計:“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到時退兵,蜀漢若諸城並出,前後夾擊,那就比昔年曹爽更慘了。鍾會於是又乾起最拿手的,動筆桿子,寄希望於原為魏人的姜維歸降,致書於姜維:“公侯以文武之德,懷邁世之略,功濟巴、漢,聲暢華夏,遠近莫不歸名。每惟疇昔,嘗同大化,吳札、鄭喬,能喻斯好。”姜維不同蔣斌,置之不理,鍾會文筆雖佳,面對天險,還是得用武略攻之,只得硬著頭皮強攻劍閣,姜維列營守險。試想魏軍強攻黃金、漢樂已近兩月尚且不下,又安能一鼓攻克劍門,只是白白損兵折將罷了。攻關不克,鍾會只得暫時引兵後退,蜀軍保險拒守。魏軍真處於 “攻關不克,野無散谷,千里縣糧,自然疲乏”,又是前狼後虎、進退維谷的僵局。鍾會屢攻不下,但劍閣又是通往成都的主要通道,不能放棄,加上魏軍糧食不繼,軍心開始動搖,眾人都擔心前功盡廢。

偷襲涪城

在這個關鍵時刻,鄧艾提出了一條奇策,建議“從陰平由邪徑(小道)經漢亭(今四川劍閣西北)趣涪(涪,在今四川綿陽東),出劍閣西百里,去成都300餘里,奇兵沖其腹心,劍閣之守(指蜀軍)必還,則(鍾)會方軌(兩車並行)而進;劍閣之軍不還,則應涪之兵寡矣。……今掩其空虛,破之必矣。”
鄧艾獻策的要點是,魏軍從陰平繞小道攻涪,這樣姜維若從劍閣來援,則劍閣勢孤易破,若蜀軍不援涪,魏軍破涪,切斷姜維後路,並可直指成都。這條計策被接納了,並由鄧艾執行。
鄧艾挑選精兵,想與諸葛緒聯合經江油避開劍閣,直取成都。但諸葛緒以自己只受命攻擊姜維,不可自作主張為由,拒絕鄧艾聯軍之議,率軍東去,與鍾會軍會合。不過,鍾會為擴大軍權,密告諸葛緒畏懦不前,結果諸葛緒反被征還治罪,其部歸屬鍾會 。
從陰平到涪,高山險阻,人跡罕至,十分艱難,不過也因此之故,蜀國沒在此設防。這年十月,鄧艾率軍三萬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300多公里,一路鑿山通道,造作橋閣。時“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頻於危殆。”面對困難,鄧艾身先士卒,遇到絕險處,“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攀登小道,鑿山開路,越過7百餘里無人煙的險域,“糧運將匱,頻於危殆”,”在克服了這些難以想像的困難之後,魏軍終於通過了陰平險道,到達江油。江由關據石門,臨涪水,一面大江,三面懸崖,是和劍閣齊名的天險, 但蜀江油守將馬邈魏軍奇蹟般出現,大驚失色,不戰而降。鄧艾魏軍乘勝進攻涪城。鄧艾自陰平進入景谷旁道後,成都方面已經知道這個訊息了,令行都護衛將軍諸葛瞻督率諸軍拒敵,鄧艾的奇襲戰略至此可稱破產。可諸葛瞻的大軍到達涪城之後卻止步不前。尚書郎黃崇勸告諸葛瞻速速前行,占據險要,不要讓魏軍進入平地。黃崇屢次進言,乃至痛苦流涕,諸葛瞻卻不為所動,依舊在涪城不前。鄧艾擊破諸葛瞻的前鋒,諸葛瞻一聞前鋒被破,就引兵自涪關後撤一百多里,退守綿竹。又把涪關險城當大禮送給了鄧艾。 進屯綿竹後,諸葛瞻才意識到自己在戰略上已經鑄成大錯,長嘆:“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最後野戰是役蜀軍伏屍數萬,諸葛瞻和黃崇、尚書張遵(張飛之孫),羽林右部督李球均戰死沙場。之後後主卻聽從從譙周主降的建議,投降了魏國

蜀漢滅亡

江油失守後,劉禪諸葛瞻抗擊鄧艾黃崇勸告諸葛瞻:「宜速行據險,無令敵得入平地。」但諸葛瞻猶豫不決,被鄧艾奪取了險地。諸葛瞻督軍到涪城並遇魏軍發生戰鬥,鄧艾大敗諸葛瞻前鋒,諸葛瞻被迫退守綿竹鄧艾遣使致書諸葛瞻勸降說:「若降者必表為琅邪王。」諸葛瞻怒斬使者。鄧艾立即派其子鄧忠師纂等,從左右兩面進攻蜀軍。魏軍失利,鄧艾大怒,揚言要斬鄧忠、師纂,命二人再戰以將功補過。結果二人大破蜀軍,斬殺諸葛瞻及張遵黃崇等人,魏軍進占綿竹,並立即進軍成都。
當時蜀國兵多在劍閣,而成都兵少。當蜀君臣聞魏軍到來時,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議先逃向南中地區,也有人建議東投孫吳,其中譙周則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十一月,劉禪接受譙周意見,開城降魏,魏軍占領成都,同時遣使令姜維等投降,蜀漢正式滅亡。
而在堅守劍閣的姜維,先聞諸葛瞻兵敗,但未知劉禪確切訊息,恐腹背受敵,便引軍東入巴中。鍾會率魏軍進駐涪城,另派胡烈田續龐會等追趕姜維姜維再退到縣,得知真實情形後,便率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投降鍾會軍。
當時蜀國兵多在劍閣,而成都兵少。當蜀君臣聞魏軍到來時,皆不知所措。有人建議先逃向南中地區(今四川南部及雲、貴部分地區),但那裡情況複雜,能否站穩沒有把握。有人建議東投孫吳,但孫吳也日益衰弱,自身難保。其中光祿大夫譙周則力主降魏,群臣多附和這提議。11月,劉禪接受譙周意見,開城降魏,魏軍占領成都,同時遣使令姜維等投降。
而在堅守劍閣的姜維,先聞諸葛瞻兵敗,但未知劉禪確切訊息,恐腹背受敵,便引軍東入巴中。鍾會率魏軍進駐涪城,另派胡烈田續龐會等追趕姜維姜維再退到�縣,得知真實情形後,便率廖化、張翼、董厥等人投於鍾會軍。
魏滅蜀之戰結束。

軍事形勢

西郫縣令常�固城拒守,而成都西除了郫縣還有汶山郡之汶山、龍鶴、冉�、白馬、匡用五圍牙門之兵可用。 
姜維大軍進於�、五。更有羅憲江州
霍戈鎮守南中六郡,本來就部署好部隊北上,隨時可以增援成都。   
:重鎮雒城尚未失陷,姜維軍離此不過七十里。漢中諸圍守也在柳隱蔣斌、王含堅守。 
此刻的成都,雖魏軍兵入平地,但是從上情況看,蜀漢主力部隊尚存,周邊要隘一個沒丟,半壁江山依在,內軍心士氣均可一戰,外東吳援軍指日可到。最終卻是一片降旗,這是鍾會、鄧艾姜維三人都沒料到的。

戰爭結束

蜀漢滅亡後,姜維希望憑自己的力量復興蜀漢,假意投降魏將鍾會,打算利用鍾會反叛曹魏以實現恢復漢室的願望,但最終鍾會反叛失敗,姜維也被魏兵所殺。姜維去投降鍾會,鍾會謂維曰;“來何遲也?”姜維正色流涕曰:“今日見此為速矣!“會甚奇之。會厚待維等,皆權還其印號節蓋。會與維出則同輿,坐則同席,謂長史杜預曰:“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夏侯玄諸葛誕都是魏國頂級名士,夏侯玄是玄學先驅美男子,諸葛誕是三國田橫,嚴毅威重。可見姜維當時在中原的名氣相當高! 會陰懷異圖,維見而知其心,謂可構成擾亂以圖克復也,乃詭說會曰:“聞君自淮南已來,算無遺策,晉道克昌,皆君之力。今復定蜀,威德振世,民高其功,主畏其謀,欲以此安歸乎!夫韓信不背漢於擾攘,以見疑於既平,大夫種不從范蠡於五湖,卒伏劍而妄死,彼豈暗主愚臣哉?利害使之然也。今君大功既立,大德已著,何不法陶朱公泛舟絕跡,全功保身,登峨嵋之嶺,而從赤松游乎?”會曰:“君言遠矣,我不能行,且為今之道,或未盡於此也。”維曰:“其他則君智力之所能,無煩於老夫矣。”由是情好歡甚。 此時,鄧艾擅自行事,不把司馬昭和眾將放在眼裡,引起了司馬昭的不安。鄧艾驕傲自大說:“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當時有見識的人都嘲笑他。 鍾會頗忌鄧艾,乘機與監軍衛�密告艾有反狀。魏鹹熙元年(264年),司馬昭令以檻車征艾。艾既敗,會獨統大眾,威震西土,遂決意謀反,欲使姜維將五萬人出斜谷為前驅。會自將大眾隨其後。但司馬昭對鍾會懷有野心早有戒備,遣中護軍賈充率1萬步騎入蜀進占樂城,隨即親率10萬大軍進駐長安,使鍾會措手不及。鍾會大驚,正月16日,遂扣押魏軍所有將領,並出示廢黜司馬昭的所謂太后遺詔,逼眾造反司馬昭,諸將被迫簽名。姜維見時機已到,便慫恿鍾會誅殺被扣將領,預謀趁機殺掉鍾會,恢復蜀漢。並密書與劉禪道:“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姜維勸鍾會早殺眾魏將,鍾會想聽從姜維的意見,但仍猶豫不決。因鍾會遲疑而訊息泄露,18日中午,魏將胡淵引兵殺出,箭如雨下。雙方在宮城內外展開激戰,姜維親自殺了五六人,戰死。時年62歲,(三國演義誤作59歲)鍾會也被殺。維被剖,膽如斗大。不久,衛�遣將田續斬殺鄧艾父子。

滅蜀原因

魏能滅蜀,在於前者在政治、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優於後者,但戰場上的勝負,又與雙方的指揮、謀劃直接有關。
三國後期,魏、吳、蜀並立抗爭的局面因三方力量的消長變化而漸趨崩潰。其中,魏國明帝曹睿死後,齊王曹芳為帝,大權旁落在司馬懿手中。司馬懿死後,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司馬氏父子一方面大力清除曹氏勢力,籠絡士族,並經過幾次廢立皇帝事件,準備代魏自立;同時,他們還注意招攬人才,移民實邊,繼續曹操的辦法,推廣屯田,並興修水利,使魏國在司馬氏的掌管下,政治穩定,經濟發展,軍事力量十分強大。相比之下,蜀國諸葛亮死後,蔣琬費�輔政,他們遵行諸葛亮的既定方針,團結內部,又不輕易用兵,曾一度使蜀國維持著比較穩定的局面。及蔣琬、費�之後,姜維執政,多次對魏用兵無功,消耗了國力。特別是後主劉禪,自諸葛亮死後,更加昏庸無道,貪圖享樂,不理朝政,宦官黃皓乘機取寵弄權,結黨營私,朝政日非,連姜維也因怕被害,自請到沓中(今甘肅甘南州舟曲西北)種麥以避禍。至此,蜀國的基礎已大大動搖。這時的吳國,因孫權死後,內爭迭起,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多次攻魏也多以失敗告終。吳國的實力大大削弱了。
這樣,在三國中,司馬氏掌政下的魏國,勢力最強,具備了滅吳、蜀,統一天下的條件。
魏元帝曹奐景元三年(262年),執政的魏大將軍司馬昭,分析了當時的局勢,認為蜀國已經“師老民疲,我今伐之,如指掌耳”,決定採取“今宜先取蜀,三年之後,因巴蜀順流之勢,水陸並進”滅東吳的方針。為此,魏任鍾會鎮西將軍都督關中,作伐蜀準備。同時揚言要先攻吳,以迷惑蜀國姜維聞訊,忙把情況上報劉禪,建議派兵把守陽安關口(即陽平關,在今陝西寧強西北)和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的橋頭,作好防備。但昏庸的後主只寵信宦官黃皓,黃皓則相信鬼巫之說,以為魏軍不會進攻,劉禪信以為真,把姜維的建議,置之腦後,連群臣都不讓知道。
景元四年(263年)夏,魏“征四方之兵十八萬”,分三路進攻蜀國征西將軍鄧艾率兵3萬多,自狄道(今甘肅臨洮)向甘松(今甘肅迭部縣東南)、沓中,進攻駐守在此的姜維雍州刺史諸葛緒率3萬多人馬,自祁山(今甘肅禮縣祁山堡)向武街(今甘肅成縣西北)、陰平之橋頭,切斷姜維後路;鎮西將軍鍾會率主力10餘萬人,分別從斜谷(今陝西眉縣南)、駱谷子午谷(在今陝西西安南),進軍漢中。
蜀國後主見魏軍真的來攻了,才倉卒應戰,忙遣右車騎將軍廖化率一支人馬往沓中,增援姜維;派左車騎將軍張翼和輔國大將軍董厥率另一支人馬到陽安關防守漢中的外國據點。

戰爭評價

魏滅蜀之戰,魏徵西將軍鄧艾趁兩軍主力相持之際,率偏師出奇兵,行大縱深迂迴穿插,繞過蜀軍的正面防禦,直搗蜀都成都,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著名的奇襲戰例。

戰爭人物


蜀漢後主劉禪(投降) 諸葛瞻(戰死) 諸葛尚(戰死) 張遵(戰死) 李球(戰死) 黃崇(戰死) 王含(投降) 蔣斌(投降) 姜維(蜀亡後與鍾會叛亂失敗被殺) 趙廣(戰死) 廖化(投降後病死) 張翼(戰死) 董厥(投降) 馬邈(投降) 傅僉(戰死) 蔣舒(投降) 東吳丁奉丁封孫異

曹魏東路軍鍾會(滅蜀後與姜維叛亂失敗被殺) 李輔荀愷劉欽龐會句安皇甫�夏侯鹹王買胡烈胡淵田章田續許儀丘建衛�西路軍鄧艾(被鍾會奪權後被衛�、田續殺死) 王頎牽弘楊趨楊欣師纂鄧忠(被鍾會奪權後被衛�、田續殺死) 中路軍諸葛緒(被鍾會奪權)

相關成語

樂不思蜀
蜀後主劉禪投降後,司馬昭設宴款待,先以魏樂舞戲於前,蜀官傷感,獨有後主有喜色。司馬昭令蜀人扮蜀樂於前,蜀官盡皆墮淚,後主嬉笑自若。酒至半酣,司馬昭謂賈充曰:“人之常情,乃至於此!雖諸葛孔明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乃問後主曰:“頗思蜀否?”後主曰:“此間樂,不思蜀也。”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這個典故就產生於三國時的洛陽。當時魏軍入川,蜀後主劉禪投降,被送到洛陽。司馬昭封他為安樂公,賜住宅,月給用度,僮婢百人。劉禪為表感謝,特意登門致謝,司馬昭於是設宴款待,並以歌舞助興。當演奏到蜀地樂曲時,蜀舊臣們油然誦起國破家亡的傷懷之情,個個淚流滿面。而劉禪卻麻木不仁嬉笑自若。司馬昭見狀,便問劉禪;“你思念蜀嗎?”劉禪答道:“這個地方很快樂,我不思念蜀。”他的舊臣谷正聞聽此言,連忙找個機會悄悄對他說:“陛下,等會兒若司馬昭再問您,您就哭著回答:‘先人墳墓,遠在蜀地,我沒有一天不想念啊!’這樣,司馬昭就能讓陛下回蜀了。”劉禪聽後,牢記在心。酒至半酣,司馬昭果然又發問,劉禪趕忙把谷正教他的話學了一遍,只是欲哭無淚。司馬昭聽了,說“咦,這話怎么像是谷正說的?”劉禪驚奇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呀!”司馬昭及左右大臣全笑開了。司馬昭見劉禪如此老實,從此就再也不懷疑他。劉禪就這樣在洛陽安樂地度過了餘生,傳下了這令人捧腹的“樂不思蜀”典故。

相關影視

基本信息

總導演:王扶林
導演:蔡曉晴 張紹林孫光明 張中一 沈好放
編劇:杜家福朱曉平 劉樹生葉式生 周鍇李一波 攝影/像: 陳軍王殿臣 劉書亮 畢福劍任萌 張馳吳喜增 鄭宏宇 魏秀志 張紹林 李耀宗 鞠峰
領銜主演:曹操――鮑國安,諸葛亮――唐國強劉備――孫彥軍,孫權――吳曉東關羽――陸樹銘
張飛――李靖飛

故事梗概

東漢末年,宦官當權,民不聊生。靈帝中平元年張角兄弟發動黃巾起義,官軍聞風喪膽。為抵抗黃巾,幽州太守劉焉出榜招兵。當時,劉備關羽、張飛都去看那招兵榜文。那劉備中山靖王之後,漢景帝閣下玄孫,身長七尺五寸,雖然淪落下層,以販麻鞋、織席為業,但不失龍子龍孫的風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