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寺

高麗寺的由來。

簡介

杭州慧因高麗寺最早建於後唐天成二年(927),由吳越王錢鏐建造。慧因高麗寺的出名,和高麗國王子僧統義天有密切關係。北宋元豐八年(1085),義天遠涉重洋入住慧因寺求法。後義天歸國,將《華嚴經》三部170卷送與慧因寺,並捐資建造華嚴經藏經閣菩薩像等,使慧因寺名聲大振,被譽為“華嚴第一道場”,俗稱高麗寺。南宋元代,慧因高麗寺作為御前功德院累受封賜,香火興旺。此後,慧因高麗寺屢毀屢建,到光緒初年,寺廟建築基本無存。
2007年,這座歷史名剎得到復建。復建的慧因高麗寺具有超越一般寺院的特殊意義與價值。一方面,由於北宋時期淨源法師的大力弘揚與海東法子義天的捐資獻經,使得它成為華嚴宗的中興重地和教藏中心,對中國佛教史和對朝鮮半島佛教有著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國大陸與朝鮮半島長久的友好歷史的見證。因此,慧因高麗寺本身雖非文物建築,但卻蘊藏著極豐富的文化內涵,承擔著以當代精神繼續發揚佛教文化,持續見證佛教文化交流的歷史的使命,是一處具有宗教文化展示性質的旅遊景點。

主要特點

唐宋風格

復建的慧因高麗寺以它最鼎盛時期的風貌恢復,寺內文化陳設均為唐宋風格。這與現代江南的寺廟陳設大不相同。
據介紹,江南的寺廟多為元代之後的明清風格,典型的如杭州靈隱寺,比較肅穆,佛像體量較大。而在慧因高麗寺的大雄寶殿,群佛像衣衫華美、體態豐盈。
大雄寶殿中的群像是唐宋寺院中常有的,後期寺院很難見到,這些佛像的製作工藝叫“生漆脫胎”,幾近失傳,使用該工藝而流傳下來的佛像目前已相當罕見,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存有一尊“鑒真大師”就是用脫胎工藝製成,是日本國寶級的珍貴文物。
而寺內四大金剛也不是排排站,而是各據東南西北四個方向,面對面站立。四大金剛像也非常獨特,手持降魔寶器,神態慈祥,不是常見的“怒目圓睜”。

轉輪藏

慧因高麗寺內還藏有世界第一高的轉輪藏,高達13.6米。通身用楠木雕就,且用金箔裝飾。
輪藏是傳統寺院專設藏放經卷殿宇,具有“推之一匝(圈)與誦讀一大藏經正等無異”的特殊含意。唐宋時江南地區輪藏設定盛行,形制華麗,寺院競相以經藏富麗誇耀,但目前江南地區寺院的輪藏已無遺構留存。
這座數噸重的精美建築,可以以普通的人力推動。4人各據一角,手握木製推手,一致用力徐徐往前推,這座金燦燦的“龐然大物”便開始緩緩轉動。因為行進速度很慢,可以有足夠的時間,慢慢品賞其內的陳列品。

歷史記載

武林梵志

高麗寺本名慧因寺,後唐天成二年,吳越錢武肅王建也。
宋元豐八年,高麗國王子僧統義天入貢,因請淨源法師學賢首教。元祐二年,以金書漢譯《華嚴經》三百部入寺,施金建華嚴大閣藏塔以尊崇之。元祐四年,統義天以祭奠淨源為名,兼進金塔二座。杭州刺史蘇軾疏言:“外夷不可使屢入中國,以疏邊防,金塔宜卻弗受。”神宗從之。元延祐四年,高麗沈王奉詔進香幡經於此。至正末毀。洪武初重葺。俗稱高麗寺。礎石精工,藏輪宏麗,兩山所無。萬曆間,僧如通重修。余少時從先宜人至寺燒香,出錢三百,命輿人推轉輪藏,輪轉呀呀,如鼓吹初作。後鏇轉熟滑,藏輪如飛,推者莫及。

高麗寺志

“寺址最稱廣衍,舊傳三十畝有奇,而前後左右松邱竹塢麥隴菜畦不預焉”。
萬曆如通興復時,“以玉岑緊逼無隙地,即山門為之。旁設四天王,中龕向背,俱觀音像”,其像乃寺僧無盡掘地所得,雖“淪埋歲久”,卻“莊嚴福好,宛然如新”。
大雄殿,始建之初採用雕飾龍鳳雲雷紋飾的石柱和石礎,規制宏大,人稱“漢宮金狄”,至明末猶存寺內,且為歷次修葺時採用。而其它木構件“遞圮遞修,榱桷棟楹,漸非故物”。明末如通復興時,“規模跂翼,與玉岑對峙,差相伯仲,不失舊觀”。高度與玉岑山不相上下。玉岑山最高峰海拔僅26米,地平面高度為10米,則玉岑山相對高度為16米許。如此,則大雄殿高度也當在15米上下。如通修復後,不久又圮廢。到呂純如謁寺捐資重建時,大雄殿又一次得以修整一新。殿內“初止奉毗盧佛一尊,自易庵通之葺,遂中奉釋迦,左普賢而右文殊,以華嚴座普賢長子居上首也”,即所謂“前正殿,廬三世佛”。“正殿元獨毗盧佛一尊,座下惟侍托塔毗沙門、護法韋馱而已,四旁周圍,前立二十天,後坐十八應真。易庵以為華嚴境界有主有伴,於是左增長子大行普賢願王,右增小男大智文殊師利法王子。”
輪藏殿,明萬曆如通興復時“起於園池,正猶龍藏之在”,“與大殿相連,高則倍之,接構工巧,無湊泊跡。雖諸山繚繞,湖中仿佛隱見。中設轉輪,貯欽賜藏經於函。璧水瀠環,檐阿翬煥,相輪聲聞數里。兩山邀游,鹹謂目未曾有也”。修寺志時李翥列“輪藏凌雲”為“惠因十景”之一。如果藏閣高度真的比大雄殿高一倍,那么其地面高度當在三十米左右,人在西湖中自然也可望見其雄姿。除了“高”和“巧”兩個特徵外,輪藏殿還有一個特徵,就是“中設轉輪,規制宏偉”,一柱八面,無與倫比。張岱幼時到寺內燒香,“出錢三百,命輿人推轉輪藏,輪轉呀呀如鼓吹初作,後鏇轉熟滑,藏轉如飛,推者莫及”,所述正是如通修建的藏殿轉輪。
華嚴經閣,哲宗元符二年(1099)義天王子捐資二千兩銀子建此閣,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建成。內奉義天所獻金書《華嚴經》三部以及其它教宗玄要六百多函,是華嚴教中興後教宗典籍的寶庫。南宋寧宗時曾親臨閣內閱經,且御題“華嚴經閣”匾額。元末寺毀時,閣也廢沒。明初重葺,經閣未復。“嗣後遞廢遞興,閣之遺址終屬飛蓬野蔓”。如通興復時,閣亦未復。其後寺僧本源澄的徒弟月印微“慨然創復”,惜“功未竟而殤”。“本源愍其徒之志,閉關面壁,三歷寒暑,眾心嚮往,樂觀其成。裔孫止水凝,拮据竣事,中奉準提,軒窗四照,嵐光樹色,面面如畫,聞御書額入張尚書(張瀚)府第,閣成復還,數百年久廢之規,一新耳目,遠近有重興之望焉。”華嚴經閣的修復,是高麗寺復興的重要標幟。

古畫描述

《慧因寺山圖》

明《玉岑山惠因高麗華嚴教寺志》卷首的《慧因寺山圖》 。
這是一幅木刻線描圖,從畫面上看,慧因高麗寺位於迴環的山巒茂林之間。寺外有草亭,四柱,重檐,茅頂,似甚簡陋,有澗水繞門而過,門前有路,有2人佇立指顧,似為寺內僧人。天王殿大殿、輪藏殿、華嚴經閣等在一條中軸線上,前2殿正門和輪藏殿樓上窗戶,均作拱形狀,大殿與輪藏殿緊密相連,皆為重檐歇山頂建築,但輪藏殿高出大殿倍余,攢尖頂有寶瓶。其左有鐘樓及僧寮等建築。周圍樹木竹林,茅舍農人,一派田園景象。遠處有峰巒,下有一亭,旁有山澗下注。寺後有一巨石,作孔洞狀怪立樹下。
從明代歷史記載和現今實際地理位置看,這幅作品所畫的景象,是從寺門所對的玉岑山面西北而看到的高麗寺景象,遠處山巒應為三台山東北麓,山澗應是“鐵窗欞洞”或“筲箕瀉珠”,環繞寺門而過的就是惠因澗。高麗寺所在的位置,正是玉岑山與三台山東北山麓的兔兒嶺之間的筲箕灣。寺後兀立的有孔洞怪石,就是惠因十景之一的“雪窩怪石”。
此圖所寫當是明朝後期天啟末年止水等修復、修志時的高麗寺景象,畫面簡練,比例合理,主次分明。所畫以景為主,於寺內建築只是草草勾勒,頗具明人筆意,與其說是一幅寺廟山圖,不如說是一幅木刻山水畫作品。不過,此畫雖然對高麗寺的建築布局和結構著墨不多,但咫尺十里,把高麗寺的地理位置和環境,刻畫得生動有致,不失為頗有史料價值的作品。

《高麗寺圖》

孫枝《西湖紀勝圖冊·高麗寺圖》。
孫枝(1533—?),字叔達,號華林,一號華林居士,吳縣(今蘇州)人,明代畫家。其畫出自文徵明一派,所畫山水林木,蔥秀多姿,花卉、人物亦佳。該圖冊絹本設色,縱33厘米,橫40厘米,寧波天一閣博物館藏。圖冊共有16開,分別選取杭州西湖孤山法相寺紫陽書院、八仙台、煙霞洞、靈隱寺、石屋洞、太虛樓、上天竺、虎跑泉等14景,引首有莫是龍題“山水清音”、周天球題“西湖紀勝”2開。每開款署“孫枝”,分別“叔達氏”白文方印,“叔達”、“孫枝”、“華林”朱文方印。內容以禪門寺院為主,多繪峰巒疊翠,蒼松古柏,古剎經幢,畫橋煙柳,波光蘭舫,遊人閒客。山石淡墨皴擦,濃墨點苔,筆法簡勁,設色秀雅清麗,風格秀整,意境優美。
《高麗寺》圖即《西湖紀勝》之三,描繪的是高麗寺在明朝後期嘉靖年間如通等興復高麗寺時的盛況。從畫面看,這是一幅秋天景象的叢林圖,高麗寺的樓閣掩映在蒼松秋林中。近處是一條從寺門經過的山間小路,畫有3組人物,共11人。第一組3人,兩人站立,拱手互揖,旁有一童僕持杖或傘隨行,似作故友熟人路遇致禮狀。第二組6人,2人分別乘肩輿而行,各由2人抬行,作行人匆匆趕路狀。第三組為2人,持物相顧而行,似為農人村民歇工回家狀。此路經寺門而過,旁有澗水淙淙下流,顯然此路是當年西湖西南旁湖道路,此澗當即發源於“鐵窗欞洞”的惠因澗,流經寺門處,有橋有閘,人稱“高麗寺橋頭”,即秦少游“滌足惠因澗”處。
畫面中間,分別畫有寺門、大殿、輪藏殿、華嚴經閣、鐘樓及圍牆、橋樑、僧寮、放生池等建築。根據史料記載,明代修復時以寺門緊逼玉岑山,以山門為天王殿。山門系兩層重檐歇山頂建築,拱門,左右有低矮的圍牆相連屬。大殿為兩層重檐歇山頂建築,體量比山門要大得多。其後是輪藏殿,為八角形塔式建築,與大殿靠得很近,樓高在3層以上,二層有拱形窗,圍欄,似可登臨觀覽,攢尖頂,有寶瓶。其後當即華嚴經閣,也是重檐歇山頂,但高度更高。在寺門與大殿之間,有拱橋相連,橋下有方形放生池。另一側有鐘樓,旁有僧寮。畫面的上方,有耕地田園,作長方形,似為菜壟麥地,其間有一人荷鋤而耕。遠處秋林煙霞中村居隱約,山巒起伏。

《法雲寺》圖

這幅畫出自宮廷內務府輿圖房畫家之手,為線描木刻圖。從畫面上看,法雲寺地處茂林修竹掩映的筲箕灣內,寺門前有曲水環繞,即是慧因澗。寺門所對為玉岑山,後為三台山下兔兒嶺。寺宇建築比之明代復興時,已經大為減少。山門前有女牆,澗上有橋,依山門有圍牆環繞,牆內分左右兩區。右區為寺廟,山門上標有“法雲寺”,後為兩層歇山頂建築,當是大殿。左區與寺廟有牆分隔,單獨開門,內有兩天井,兩進三楹,標有“座落”二字,顯系乾隆行宮所在。從畫面所見,高麗寺改名法雲寺後,其地理方位和周圍環境基本沒有改變,但建築有增有減,門前女牆和行宮,當是乾隆臨幸時修繕新建的。從破落的寺廟到皇帝的行宮,這不能不說是高麗寺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事實上,當時的法雲寺在西湖西南的宮觀別業中,是標新特立的標誌性建築。在乾隆御題、內務府造辦處輿圖房繪製的《西湖行宮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