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家拳

高家拳陝西名拳師高占魁(1812年——1904年),技擊拳勇,冠絕一時,其藝宗少林,自成一家,稱“高家拳”。為陝西諸路拳術之最。

拳術簡介

陝西名拳師高占魁(1812年——1904年),幼名寶童,號明春,即世稱飛腿鷂子、“鷂子高三”(行三)。進入武林界後,改名高占魁。享年92歲。清末陝西三原陵前鎮高家壕人。
技擊拳勇,冠絕一時,其藝宗少林,自成一家,稱“高家拳”,為陝西諸路拳術之最。幼隨兄練武,先後拜鄰居楊青、三原清麓寺園淨長老、耀縣郭存志及北寺馬殿二僧習陝拳。成年後出遊南北,遍訪名師。

曾從河南丁文慶、山東王師、山西楊師、江南汪師、湖北溫氏、河北何氏等習少林拳、通臂拳、花拳、猴拳等。及晚返陝,集各家之長而創立了以“撐補為母,勾掛為能,化身為奇,刁打為法”的陝西高家拳。亦稱高派。

其代表拳藝紅拳、炮捶、子拳(猴拳)、猴棍等,在陝、甘、川、豫等省流傳較廣。高三精猴拳,擅技擊,善用腿,輕功絕好。《少林宗法》第四篇載:“涇原(今陝西涇陽、三原一帶)有高某,以精於猴拳聲聞關內外。”

《少林拳術秘訣》第十章載:“(李鏡源)鏇隨母赴沔陽(今陝西勉縣東)省舅氏。途中遇陝人高某,言談甚洽。高乃陝之技擊最著者……”其時名冠陝西武術四大名家(“鷂子”高三、“黑虎”邢三、“餓虎”蘇三、“通臂”李四)之首。晚年廣收門徒,傳播高派武藝。

近現代陝西地方拳師多習高家拳。其徒多參加民主革命

陝西新意紅門高家拳第三代掌門王克俊辭世

憶往昔,全體陝西武術人一定記得,高家拳曾有“五虎上將”張悅俠、徐雨辰、劉俠僧、王克俊、田克惠,東征西戰,走南闖北,為中國紅拳樹立起五座豐碑;但昨日傳來噩耗,五虎將之一、陝西新意紅門高家拳第三代掌門王克俊已於2008年8月2日中午13時許不幸辭世,終年89歲,令人扼腕痛惜。

王克俊先生即興表演高家拳王克俊先生即興表演高家拳

師承名門,終成名家

王克俊1923年3月18日出生於陝西蒲城縣北一里西堡子村。蒲城地處渭河以北,自古就有習武之風,辛亥革命志士井岳秀就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大帥,民國時期的西北軍將領岳維峻也是蒲城出來的文武雙才。王克俊6 歲起開始習武,後有幸拜得雷伯銘先生為師,全面系統學習高家門陝西紅拳,也成為當代文武雙全的紅拳代表人物。

2008年春節省市武協領導看望慰問王克俊先生右起,張根學、王克俊、繆甲辰2008年春節省市武協領導看望慰問王克俊先生 右起,張根學、王克俊、繆甲辰

眾所周知,紅拳是土生土長的關中拳,起源於周秦,成形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到了清末,“鷂子高三、黑虎邢三、餓虎蘇三、通背李四”四位武術家是當時紅拳的代表,其中“鷂子高三”影響最大。“鷂子高三”為清末陝西三原陵前鎮高家堡人,幼隨兄練武,並隨數名武林高手習陝拳,成年後遊歷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北等各省,遍訪名師,學過少林、通臂、花、猴拳等,精於猴拳,深得技擊精髓,即隻身遍游,冀、魯、豫、湘、鄂、蘇、川、甘、晉等地傳紅拳十餘省,功夫超群。曾腳踢號稱“拳打陝甘兩省,腳踢蓋世英雄”四川馬黑子而聞名於世,是紅拳開派大師。
“鷂子高三”後傳姜寶(老五)、馬耀武,姜寶傳雷伯銘、楊傑,雷伯銘再傳王克俊,從而使王克俊成為陝西新意紅門高家拳派第三代掌門人。
其實,王克俊與陝西高家拳一直有斷不了的情結。他6歲起隨其二哥(堂姐夫)武茂修習練高家拳,而武茂修是鷂子高三關門弟子張成德的入室弟子。武茂修己是兄長,更是

王克俊先生參加《中國紅拳》一書編審(左起,田克惠、王克俊、張悅俠、魏生金、靳根生)王克俊先生參加《中國紅拳》一書編審 (左起,田克惠、王克俊、張悅俠、魏生金、靳根生)

啟蒙老師,還是王克俊武術的領路人。16歲時,為了生機王克俊來到甘肅西峯鎮,在其堂兄開辦的鹽店裡當夥計。愛武之人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尋找高人。在此期間,王克俊遇見德順鏢局鏢師王大旗,王克俊紮實的功底、聰穎過人的智慧、刻苦勤奮的態度深得王大旗師傅喜愛,王遂傳授其“內五長”功夫。王克俊在此學藝三年,功力大長。三年後,王克俊將返回陝西時,王大旗親寫帖子將王克俊舉薦到威震西北的高家傳人王振西(黃毛)門下。王振西是清末民國初年紅拳的代表人物之一,功力卓爾。六年後,在王振西和二哥武茂修的舉薦下,王克俊終於拜在鷂子高三再傳弟子雷伯銘門下,成為雷伯銘唯一的入室弟子,時年25歲。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數位師傅的調教和數十年的錘鍊,王克俊在跑拳打手時,身法矯如游龍,擊打落似閃電,俯身燕子銜泥,翻身猛虎下山,有氣吞山河磅礴氣勢,極具感染力和震撼力。1992年在他70歲高齡時,還代表陝西老拳師和當時全國武術冠軍趙長軍一道參加了“鄭州中國少林武術節”,獲得熱烈好評。

因公需要,輾轉西藏

1952年,年僅30的王克俊隨師傅雷伯銘之胞弟羅明(化名)將軍前往西藏工作。進藏33年,退休前擔任西藏藝術學院辦公室主任。在此期間,王克俊一直習拳不輟,功力更加厚實。更為可貴的是,在西藏工作期間,王克俊有機會刻苦鑽研理論,有更多精力思考問題。這為其日後總結出高家拳理論體系打下了雄厚基礎。

2005年省武術協會領導宋斌看望王克俊先生2005年省武術協會領導宋斌看望王克俊先生

85年,王克俊退休返鄉,住在西安市草陽小區。終日以研究拳理、教拳育人為樂。

奠定紅拳理論體系

王克俊不但是一個武把式,也是一個文把式。他在長期的研究實踐當中,對前輩所教拳術進行理論分析總結,初步形成了中國紅拳高家門派理論體系。
和其他中國傳統武術一樣,高家拳在形成的初期,主要是靠老師口傳心授的。因為傳承時間較短和前輩文化水平所限,前兩代人在傳授過程中還沒有完整的理論體系。作為第三代正宗傳人,王克俊清醒地認識到自己承擔的歷史使命。他既習武、又學文,歷經數十年磨練,終成文武雙修。他勤于思考,善於總結,他對紅拳理論體系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貢獻。
1984年,王克俊成為陝西省武術協會傳統武術挖掘整理辦公室成員,在其他武術工作者的相互促進下,王克俊更有機會對紅拳進行系統化研究。目前世人皆知的紅拳特點,“撐補為母,勾掛為能,化身為奇,刁打為法”,是由王克俊先生總結出來的。
王克俊在長期的武術實踐中,深刻分析研究了“江南的身法,山東的打法,河南的跑法,陝西的刁法”後總結出紅拳的技擊要領:
峰不倒,弓拉圓,
形一實二步相連。
踩腿進,審勢先,
虛實變換巧連環。
進中退,退中進,
全身一直記心間。
步法清,交口明,
兩眼緊盯對方肩。
上制肩,下制胯,
貼身鑽靠是真傳。
同時他總結出實戰中的“四要”,“一要膽,二要點,三要功夫,四要眼”。要求以強點對付弱點。
到了晚年,王克俊更注重內功修煉。他常告訴弟子,“有理卻無力,無力是真力。有意卻無意,無意是真意”。

嘔心瀝血育後人

紅拳是優秀的文化遺產,必須一代一代傳下去。王克俊文武兼備,武德高尚,淡泊名利,其為人古道熱腸,俠骨丹心。退休返回西安後,王克俊即可開始傳拳授藝。他教拳從不保守,一絲不苟,反覆示範,仔細講解,從不厭倦。他在教拳中總結出了“四化”,頗有意味,即“功法正規化、拳術規範化、理論知識化、搏擊自動化”,由此我們可以品味出王克俊傳拳的一絲不苟、追求境界的做法了。
王克俊擇徒重在人品,從不考慮經濟利益。目前,他門內的弟子超過30餘人,其中康群新、董正利、侯邦國、張紅旗等人已經跟隨他20多年,西安著名紅拳傳人胥文斌也是他的門徒。

以姓氏命名的中國拳法

中國武術門派、套路眾多,蔚為大觀。在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四大派內部,又有許多支派,各武術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顯著特色,又可能發展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數量更多的較小一些的武術派別,猶如滿天繁星,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大觀。
岳氏連拳
陳氏太極拳
莫家拳
巫家拳
岳家拳
杜家拳
鄒家拳
蔡李佛拳
蔡家拳
李家拳
楊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
吳氏太極拳
孫家拳
胡氏戳腳
劉家拳
戚家拳
岳家教
李家教
周家拳
朱家教
鍾家教
高家拳
趙家拳
溫家拳
薛家拳
洪佛拳
刁家教
楊家短打
祈家拳
郝氏戳腳
羅家三展
林氏下山拳
武氏十八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