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教

李家教拳是梅州客家拳種之一,屬南拳的一種,流傳於梅州、潮汕一帶。

概述

李家教李家教
廣東南拳李家教傳人李鐵牛大師,系梅州市五華縣水寨人,相傳其祖曾經商於江浙一帶,與一少林寺方丈相交甚厚,隨習得此拳。
李氏一家為弘揚傳播此拳,在清末期間,來到潮汕平原一帶授藝,故稱為李家教。其中要算李鐵牛大師第三代傳人李光壬先生貢獻最大。李光壬先生少時曾隨其祖父李鐵牛大師前來潮汕,先後住過汕頭、揭陽、普寧、潮安、揭西、潮陽等縣市,授徒無數,其中最為知名的武林名宿有洪義安、韋開國、李素千、陳文炎、鍾東發、李漢宗等。1933年前後,李光壬先生曾攜愛徒前往暹羅參加擂台賽,載譽而歸,從此李家教拳在東南亞一帶享有盛譽。後來李光壬先生曾在汕頭市成立汕頭國術社。培養很多武林精英,為武林作出很大貢獻。而後來習李家教拳且武藝精湛的第三代傳人有吳錦徐、陳忠錫、方龜怪、張文光、陳奇文、陳炳益、方曉初等是其中傑出代表,也是現代潮汕武術界精英,他們身懷絕技,由於擁有這些傳授李家教拳中堅人物,才使得廣東南拳李家教得以傳承發揚光大。
李家教拳以其獨特的訓練風格,完整系統的運動套路而屹立於武術之林。它不圖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而立足於實用,是一種靈活多變、善攻能守、以攻帶守、攻守均衡、進退有方的優秀拳種。它包括套路演練、套路對練、排練功、地趟拳四個方面。
李家教拳以其獨特的運動風格,完整、系統的套路形式而立於武術之林。它不圖花俏的架子而立足於實用,是一種大馬大勢、善攻能守、以攻帶守、穩打穩紮、進退有方的優秀拳種。它包括套路、套路對練、排打功三方面。
李家教拳的套路結構嚴整,動作緊湊剛勁,發勁飽滿,進攻技擊性強。每個套路一般都遵循一定的起收式,就是學者常說的“馳步頭”、“吞吐尾”。其中以手法命名的有“吞吐”、“雙山月”、和“鵝剪”幾個套路,動作簡單樸實而實用,需久練而後知真諦,有“三年吞吐”、“四年鵝剪”之說,可見其重要性。“馳步”、“接步”是以兩個步法而命名的套路,動作較多,是此拳必修的套路,有“吞吐練得起,馳步練至死”的說法,最後是以勁法而命名的“插擠”、“吊插”、“軟打”三個套路。這三個套路是主修擠、吊、插及柔化之功,特彆強調“中節”之勁,“中節”者,丹田也。有“吊地支”、“插下盤”、“吊肛門”、“插丹田”、“吊腰背”、“插肩膀”諸法。吊為升為發,插為沉為蓄,套路演練吞發勁,多用肘擊腹肌以鼓盪丹田之氣,需久煉者方可得其奧妙。

淵源

廣東南拳有洪、劉、蔡、李、莫五大流派。可流傳在潮汕地區也有一個“李”,它就是李家教。李家教源於梅州的梅縣區、五華縣一帶,主要傳人是五華縣水寨李鐵牛(1778—1874年)。相傳李鐵牛的祖先約於清嘉慶十年(1805年),在浙閩一帶經商,與一少林僧相交甚厚,習得此拳,距今已有190多年歷史。李鐵牛傳其子李崇寺、傳孫李光壬。
李光壬(1864—1940年),自幼得祖父和父親的悉心傳心傳受,技藝精熟、膽識過人,少年時期隨父赴汕頭、揭陽、揭西、普寧、惠東、潮安區、潮陽區等區縣,授徒數以千計。
李光壬中年時曾應聘到暹羅(泰國)開館授徒。民國24年(1935年),平遠縣人黎華通曾與李光壬到普寧縣洪陽鎮、流沙一帶開辦武館16年。李家教流傳於五華、興寧、豐順、平遠、汕頭、揭陽、揭西、普寧、惠來、潮安區、香港以及東南亞各國。

主要特點

李家教李家教
李家教拳的主要特點:
一、虎頸、石碑身、瓦楞腰
虎頸是要求抬頭挺頸,目視前方,如猛虎狀。石碑身則指整個身板中正如石碑一樣,不偏不倚,瓦楞腰是腰背挺而內含,猶如瓦楞之狀。
二、不丁不八、空胸、固中節
李家教拳的主要馬勢為不丁不八,重心後移而成前三後七勢,要求心靜胸空,氣守中節,也即是勁蓄丹田。
三、沉肩落節,短橋
此拳最忌掀肩浮節,落節即是墜肘之意。橋手要求肘離懷約一拳位,指尖約平眉梢。
四、三盤四變,吞吐連環,剛柔相濟
三盤是指上、中、下三個防守位置。四變是指上、下、左、右四個方面的變化。上變多指身法、手法,下變多為馬法、步法,右移左發而變化莫測,故也有將此拳稱作“三盤手”或“四變手”。吞為蓄主柔,吐為發主剛,一吞一吐,剛柔相濟,克敵制勝。

要領口訣

此拳要領歌訣:
虎頸碑身瓦楞腰,沉肩落節手短橋。 坐下不丁不八馬,三盤四變自主張
空胸沉氣固中節,一吞一吐兩相宜 欲得其中精妙法,苦磨苦練得天機
一九三五年前後,平遠縣人黎華通,前來傳授此拳。黎武師功夫老練到家,不拘泥於原有功架而自成一格,套路活潑多變,沉馬長橋,開放大方,形成李家教的一個新流派,為當時武術界所矚目。黎武師原於汕頭市警察局任職,日寇侵華,汕頭淪陷,他即隨李光壬到普寧縣的洪陽鎮,致力於授拳,開辦了洪陽至流沙一帶的普寧十六館,為發展李家教拳作出了新的貢獻。學者為紀念黎武師及有別於原套路,於是在黎武師所授的套路都冠以“新”字如現在流傳於汕頭、普寧一帶的“新吞吐”、“新馳步”等也有人稱此為新李家教

三十六字決

李家教三十六字決:
地有根、馬有頭、橋有節,眼有神。力要圓,勢要方,腹要實,胸要空。手隨心,勁隨意,肩隨胯,身隨馬。
三十六字解釋:
地有支,即為馬步要穩,步有吸力而下盤穩。 馬有頭,馬頭是指膝蓋,站立不丁不八馬時需露膝蓋,要有馬頭對方入馬或踢打時可以膝蓋頂。
橋有節,橋手應沉肩落節,肘關節向下墮就叫落節,肘關節還需對中線夾緊。
眼有神,常練功則精神奕奕,精光四射。
力要圓,圓力是勁力的走向,力的發勁以曲線為主。
勢要方,勢方即身勢中正即重心正,李家教拳要求身正如石碑,正面對敵。
胸要空,胸不能存力,胸有力則用力痹在背,必須空胸方能打出肩背力。
腹要實:實腹只是用意而非用勁,所謂意沉丹田,不能繃緊肚皮發勁。
手隨心,勁隨意:李家教拳練至高深發勁隨心所欲,出招得心應手。
肩隨胯,身隨馬:由於李家教拳以石碑身正面應敵,馬勢轉時則身隨轉動,胯轉時肩也轉動成正面應敵。

以姓氏命名的中國拳法

中國武術門派、套路眾多,蔚為大觀。在少林、武當、峨眉、南拳四大派內部,又有許多支派,各武術支派中某一套路如有顯著特色,又可能發展為新的支派。在四大派之外,有數量更多的較小一些的武術派別,猶如滿天繁星,形成了中國武術文化的大觀。
岳氏連拳
陳氏太極拳
莫家拳
巫家拳
岳家拳
杜家拳
鄒家拳
蔡李佛拳
蔡家拳
李家拳
楊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
孫氏太極拳
吳氏太極拳
孫家拳
胡氏戳腳
劉家拳
戚家拳
岳家教
李家教
周家拳
朱家教
鍾家教
高家拳
趙家拳
溫家拳
薛家拳
洪佛拳
刁家教
楊家短打
祈家拳
郝氏戳腳
羅家三展
林氏下山拳
武氏十八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