驪山陵

驪山陵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趙政從13歲即位時就開始建設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1974年被發現,這個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歿於公元前210年,葬於陵墓的中心。在他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那些略小於人形的陶俑形態各異,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歷史價值。驪山陵位於今臨潼驪山腳下,是秦始皇發百萬民夫,耗費巨萬,花了三十多年才築成的陵墓。據說陵墓高五十丈,四周約五里,而陵墓的設計更體現了秦始皇至高無上的威嚴和權力。從墓道深入地下,會發現不少的樓閣、宮殿。陵內穹頂以珍珠鑲成日月星辰,代表天象;下面則用水銀造成百川江河,象徵八方輿地。四室更排列百官席次,滿布珍奇異寶,可見秦始皇就算死後,也要千世萬代作皇帝的欲望。

建造宏偉

驪山陵兵馬俑
陵墓中空前絕後的宏偉作品,當屬秦始皇驪山陵。關於它,文獻中曾有不少令人驚異的描述;然而,事實上更有為文獻所不曾道及的驚人之處,例如震動世界的兵馬俑坑,在最初的文獻里並無記載,人們所知道始皇陵留下的只是體量古今第一的高大人工夯築的封土——陵體而已。

秦始皇陵,史稱“驪山”,在陝西臨潼驪山主峰北麓原地上。現存陵體為方錐形夯土台,東西345米,南北350米,高47米,三層。這陵經過兩千多年風雨剝蝕,原來的體形應該更為巨大。陵體周圍有夯上牆垣兩重,內垣周長3.0公里。外垣6.0公里,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陵墓。

始皇陵的選地形勝極好。陵南正對驪山主峰,山勢崇峻連亘若屏障,陵北為渭水平原,極目蒼茫,曠達開廊。陵自始皇即位初興工,至紀元前210年入葬,經營約三十年,用人力最多時達七十萬人。陵的內部,史書記載:“以銅為槨,……上畫天文景宿之備,下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丘九州,具地理之勢。宮觀百官、奇珍異寶,充滿其中”。始皇陵經項羽入關後的發掘破壞,這段記載大約來自發掘者的傳播,看來並非虛構。近經勘查地球化學方法測定證明墓內確有大量汞貯存。近年發現的兵馬俑坑及銅馬車,大約即是“宮觀百官”的一部分;始皇陵東側,袱葬大冢十餘處,南北成列,葬式級別很高,可能為殉葬的近侍親屬,也屬於“宮觀百官”性質。

兵馬俑是陶質的俑,尺度較真人真馬還大些。分為弓卒,步兵、騎兵、戰車兵四兵種,另有將軍俑。分數組埋置地下,其中最大一坑面積達62×230米,估計達6400件;數組總計達8000件。所持武器皆為實戰真物,用銅錫合金,歷時二千餘年,犀利鋒銳如新出於硎。兵馬俑埋置於陵東約1.5公里處,其布陣方向,朝向東方。兵馬俑的泥塑,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這樣偉大的場面,是世界文化史罕見的。銅馬車兩乘,約為真人馬的1/2比例。始皇陵的形制,直接影響漢代,對後世也有影響。

法制皇帝

驪山陵秦始皇
秦國自孝公任命商鞅為相變法強國以來,後繼的歷代秦王,都比較重視法制。王位傳襲到秦始皇後,他在遵守法制和推進法治方面的表現如何?即對這個涉及到他是否無法無天,暴虐成性地推行“暴政”,還是能像他自詡的那樣,堅持以“事皆決於法”的治國方針,做到“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為主,不阿一人”(《呂氏春秋•貴公》)的問題,進行一番深入的分析,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據史料,秦始皇在遵守法制和推進法治方面,除前文提到的,他從不為沒有軍功的兒子及宗室勛貴、後宮嬪妃和她們的親人牟取好處外,他還親自參與制定法律,慎命獄官……從而達到了《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述的,他能“普施明法,經緯天下,永為儀則”,“大小政務,諸產得宜,皆有法式”;在執法上他也“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而不講情面。那么,秦朝的法律體系到底包含哪些內容?細列了哪些條款?秦始皇怎么敢自詡大小政務“皆有法式”呢?

對於上述均為歷代學者所關注的問題,由於秦朝文書被焚,同時還受到代官吏董仲舒等人的感情化抨擊言詞的影響,從而使後世有關研究的判斷和描述,不但與歷史事實有一定距離,有的甚至嚴重背離了歷史事實!這種無奈的景況,直到“雲夢竹簡”出土之後,才取得了實質性的突破!史家們終於搞清楚了(實際也還有不少未知的情況),在兩千年前的法中,已制定了包括侵犯皇權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壞經濟秩序罪;侵犯人身罪;侵犯財產罪;妨礙社會管理罪;破壞婚姻家庭關係罪;官吏瀆職罪等八大系列的罪名二百多種。如:謀反、縱火、匿田、殺人、偷盜、誣人、毆父母、不廉……所涉及的範圍已包括刑法、訴訟法、行政法、軍法、經濟法、民法,甚至在刑前翻供,都必須複審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可見,秦朝的法律體系已發展和完善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程度。從而也證明了秦始皇在推行法制和實施法治方面的功績,將其定位為首屈一指的法制皇帝是決不為過的!

在探究國法律體系,並為此提供了確鑿證據而不應忘記的人中,第一位當屬二千年前葬於湖北雲夢縣的,以數筐竹簡為殉葬品的墓主“喜”,及“秦簡整理小組”的李學勤等專家。

據單名為“喜”的墓主,在《編年史》中的記錄,他出生在秦昭王45年12月未天亮前的雞叫時候(比秦始皇整整大兩歲)。他17歲就服兵役作了一名壯丁。他從20歲到30歲的十年間,曾應召三次參加戰鬥。從這兒可以看出,在國,成年男丁一生服幾次兵役似乎沒有嚴格規定,只要國家需要,隨時都要奔赴戰場。30歲後他曾在秦始皇時期,出任過獄吏等與司法相關的官職,從而經辦過許多與政治、司法等相關案件。也許是出於工作需要,他不辭辛勞地以隸書字型,親手抄錄了大量的法律檔案,並以這些凝結著自己心血的竹簡為殉葬品,隨同自己埋入墓中,從而使這些無比珍貴的竹簡,免遭戰火及諸多因素的毀損,出土後為研究秦國的法制情況,提供了確鑿的證據!據《編年史》推測,“喜”死於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的第四年(時年約45歲),對於這樣一位盛年而逝的勤奮古人,實在令人痛惜不已!如果他能再多活些年份,所抄錄的資料一定還會更多!

驪山陵秦始皇
毋須諱言,在國的法制中也規定著一系列足可稱之為“殘酷”的刑罰。如死刑中的腰斬—以斷腰的方式處死犯人;棄市—在鬧市中處死犯人,並暴屍示眾;戮死—犯人死後再戮其屍;梟首—犯人被斬殺後,將首級懸掛在高處示眾;磔—以割裂肢體的方式處死罪犯;車裂—俗稱“五馬分屍”;具五刑—先執行各種肉刑,於肉體上折磨犯人於斷氣前,再執行死刑;滅其宗—是連坐刑罰中最重的一種。視罪行處以滅三族、滅五族……另據《漢書•刑法志》記載,朝還有“鑿顛”、“抽筋”、“鑊烹之刑”……以上刑名,僅從淺顯的注釋中,足以證明其刑的殘暴,是極其酷毒的!然而細讀有關資料後發現,第一,國的法律即使在商鞅變法之後,總的觀念仍然脫胎於商周法制。《荀子•正明》中說:“刑名從商”,從而證明上述酷刑並非秦始皇首創;第二,更要看秦國在具體執行中,針對什麼事?使用什麼酷法?從而得出應有的結論。而不能僅從刑名嚴酷,便斷定推行了“暴政”,最直觀的依據,即是有一個“針對什麼事,在什麼人身上”,施行了上述刑罰的問題。筆者於參閱諸多著作中,發現歷代學者對此舉出的實例,不僅純屬個案,而且還是假案!!

譬如:史家專著中幾乎都提到的惟一的案例——秦始皇曾使用“鑊”刑的案例,即“茅焦放顏諫秦皇”的“史”事,就是一個很具體的實例。這個杜撰痕跡十分明顯的假案,說的是:嫪毐叛亂被平息後,秦始皇除下令腰斬嫪毐外,還處理了其母后趙姬與嫪毐生的兩個男孩。對此曾有不少大臣認為處理過重,便紛紛出面講情。結果秦始皇不但不準,反而下令殺死了“二十七”個替趙姬說情的人。當第“二十八”個敢於說冒情的茅焦冒死上殿說情時,秦始皇下令準備好鑊(即大鍋),並燒好水(或油),要以烹刑慘殺茅焦。對於這件被紀錄在《說苑•正諫》中,證明秦始皇殘暴地使用“鑊”刑的“史料”,筆者認定它是假案的依據是:

首先,先且不說茅焦的出現極具戲劇性,是在秦始皇不多不少剛“殘殺”了“二十七”位大臣之後,他願讓秦始皇依照天上有二十八星宿,再以自己的生命來湊滿這個數字,使地上有“二十八”忠臣!其次,他更“理直氣壯”地指責秦始皇:“陛下車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撲兩弟,有不慈之名;遷母陽宮,有不孝之行;縱蒺藜於諫士,有桀、紂之治……”

茅焦的這段數落秦始皇的話,說了些什麼事呢?

第一,他把嫪毐稱作是秦始皇的“假父”,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嫪毐是他的繼父。從而得出他車裂嫪毐,是他的“嫉妒之心”在作祟!眾所周知,嫪毐與趙姬的關係,乃是一種偷摸之所為。秦始皇怎么會承認嫪毐是自己的“繼父”!先前當兩者之間只屬於生活問題時,他可能考慮到母后趙姬年輕孤獨,在嫪毐與其苟且並生有兩個男孩的長時期內,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佯裝糊塗,不過問此事。可是當嫪毐利令智昏,舉兵叛亂時,問題的性質已轉變為尖銳的政治對立。秦始皇在調兵平息叛亂之後,對嫪毐處以車裂之刑,完全是“事皆決於法”的典型案例,這怎么能說是對嫪毐的“嫉妒”呢!

第二,按照律(歷代封建王朝都幾乎一樣)嫪毐所犯的大罪當屬滅族。因此秦始皇下令將嫪毐與趙姬私生的兩個男孩也給殺了。對這件秦始皇也有法可依的事,茅焦卻用一句“有不慈之名”的話來指責他,也是說不過去的。

第三,由於嫪毐的問題已質變為政治事件,鬧得鹹陽老幼皆知,滿城風雨。趙姬和嫪毐的事,哪裡還能隱瞞得住!在此情勢下,秦始皇讓趙姬離開鹹陽,遷到萯陽宮居住,明面上是對趙姬也進行了“懲罰”,其箇中還隱藏著讓她換一個環境,以減輕巨大的內心壓力!因此,茅焦指責這件事為秦始皇的“不孝”之舉,顯然也是十分荒謬的。說不定趙姬因壓力確實太大,也正想換一個環境調適一下身心呢。因為作為母儀天下的太后,與嫪毐私通總不是光彩的事。更何況嫪毐還走上了一條悖逆朝庭的不歸之路。

第四,由於先前已殺了“二十七”位替趙姬求情的大臣,所以茅焦說秦始皇:“縱蒺藜於諫士,有桀、紂之治”。對此,我們只要冷靜地思量一下,在明知秦始皇依法辦事,嚴懲嫪毐的情勢下,還會有哪些“諫士”敢於站出來指責秦始皇?如果舉兵反叛尚不嚴加懲罰,他“事皆決於法”的方針和理念,還能堅決貫徹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朝中的大臣決不會糊塗到面對如此嚴重的事態,還冒死為嫪毐求情,而且這樣的人還多達“二十七”個!

驪山陵相關圖片
更為可笑的是,在茅焦以尖刻的語言,把秦始皇對鎮壓嫪毐叛亂之後的處置,說得一無是處之後,這個杜撰痕跡十分明顯的“史事”還說:茅焦說罷,還毫不畏懼地脫下衣服,光著身子向大鍋走去,坦然地作好了服刑的準備。而秦始皇則被其“精神”所感動,立即起身走下殿去向茅焦請教:“兼併天下的大計”,同時還卑賤地尊稱茅焦為“仲父”,賜爵為“上卿”!!!

平息嫪毐叛亂,是秦始皇於22歲加冠後所經辦的第一件大事。由決策平叛至調兵圍攻已被嫪毐占領了的鹹陽,全由秦始皇親自處置。這是一件不僅處理得十分果斷、及時,更是一件充分體現著秦始皇才幹和人格魅力的大事。記錄在《說苑•正諫》中的這個故事——特別是被廣泛引用於眾多專著(更別說文藝作品)作為“史”料的故事,卻把充滿朝氣、叱吒風雲的秦始皇貶損、醜化為一個毫無主見,唯唯諾諾的傻瓜!退一萬步說,如果此事果真是鐵打的“史”實。那么,當即被秦始皇尊稱為“仲父”,並賜爵為“上卿”的茅焦;口似懸河,並敢於指責嬴政嚴懲嫪毐就是以“嫉妒之心”,嚴懲“繼父”的茅焦;敢於指責秦始皇溺殺與嫪毐有血緣關係的兩個私生子為“不慈”的茅焦;敢於指責秦始皇讓趙姬去萯陽宮,為“不孝”的茅焦;敢於指責秦始皇“縱蒺藜於諫士,有之治”的茅焦……人們就有理由期望他在之後展開的蕩平六國諸侯的,更加壯闊的歷史舞台上發揮更大作用,建立更大功勳……可是從此之後,茅焦卻杳如黃鶴,從廣闊的歷史舞台上消失得無影無蹤。使此一虛假的故事,同時還是證明秦始皇暴虐成性,以酷刑迫害忠良大臣的惟一“史事”,再也編不下去了!

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對於所謂“茅焦放顏諫王”一事,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所記錄的茅焦的原話僅是:“秦方以天下為事,而大王有遷母太后之名,恐諸侯聞之,由此背也。”此外,在《史記•呂不韋列傳》中,司馬遷也只記錄了:“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國呂不韋。及齊人茅焦說秦王,秦王乃迎太后於,歸復陽”。不料在《史記》之後成書的《說苑•正諫》中,卻繪聲繪色地徒增了,茅焦是繼嬴政殺死了二十七個大臣之後,他是第二十八個放顏諫上的人。以及茅焦嚴厲指責嬴政的——實際是完全杜撰的一段文字,即:“陛下車裂假父,有忌妒之心;囊撲兩弟,有不慈之名;遷母萯陽宮,有不孝之行,縱蒺藜於諫士,有之治。

秦始皇在位的37年間從未殺過一個大臣。這並非是所有大臣都對他阿諛奉承而未遭死難,而是他以廣博的胸懷,寬容臣下過失的具體表現。例如:對糊攪壽宴,並教訓他:“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的淳于越,他就沒有殺!

儘管秦始皇在法制建設上做了大量工作,使秦朝的法制水平達到了“大小政務,諸產得宜,皆有法式”的程度,並極自信地“告戒後嗣,順承勿革”,同時還深信只要“後敬奉法,常治無極”,就可以實現“輿舟不傾”的目的。但他卻忽視了只有加強軍隊建設,加強此一保衛國家的基礎。他所企望的“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的美好願望,才能實現;他所制定的法律,也才能夠順利實施!如果說總結的話,這就是於後世極有啟迪意義的結論。

綜上所述,特別是雲夢竹簡的發現,充分證明了朝的立法,不僅具有可操性強的特點,而且還達到了相當完善的程度。張分田先生對此的評價是:“由此可見,秦朝的法律體系的確已經發展到了前無古人的程度,堪稱為中國古代法律史上的里程碑”、“秦始皇是中國古代首屈一指的‘法治’皇帝,在他統治下的朝則是世界古代史上首屈一指的法治王朝”(張分田《秦始皇傳》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版P460、432)筆者以為是十分恰當的。

建造過程

驪山陵驪山陵
秦嶺支脈,山勢矯健,樹木蔥蘢,秀麗多姿的驪山,位於西安以東約三十里的臨潼縣境內。遙看逶迤起伏的驪山,宛如一匹黑色的駿馬在奔騰向前,古人稱黑馬為“驪”,山即由此得名被稱之為“驪山”。然而“驪山”之所以聞名天下,卻是因為秦始皇的陵墓就在驪山!

秦始皇陵南倚驪山,北臨渭水。遠遠望去像一座巍峨聳立的山丘,屹立在關中的大地上。儘管秦始皇陵於1987年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產保護名錄,但秦始皇卻為此挨罵了二千餘年!罵他的依據主要是用工特多,給人民造成了極大的痛苦!

眾所周知,自歷史的車輪將秦始皇推上王座的那一天起,戰爭君王和建設君王的重擔便都落到了他的肩上,使他有機遇在戰爭和建設兩個重大課題上經受考驗,發揮才幹,為華夏及世界做出盡顯風流的重大貢獻!

作為建設君王,“農”的一面,已有先祖留下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針政策,他已省心了不少(史料中除有他於全國統一後,下令實施的《使黔首自食田》法令,即:把在國已實施了一百多年,並證明是行之有效的農田私有制政策向全國推廣外,再也沒有變更農戰政策的任何記錄),至於他所關注的鄭國渠長城馳道靈渠等項工程用工雖多,但應該看到這些工程不僅有利於當時,更應明確其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貢獻,人手少了工期勢必延長,於大局是不利的。

驪山陵驪山陵
作為建設君王,秦始皇除為我們留下了震驚世界的長城靈渠等成果外,他為什麼要將自己的陵墓建造得如此之高大?為什麼要用如此龐大的兵馬俑戰陣來突出皇陵的莊重與威嚴?筆者以為和所有帝王即位後,就開始修建陵墓一樣,秦始皇即位之初雖也開始了“穿治驪山”(《史記•秦始皇本紀》)的修陵工程。但同樣是“穿治驪山”,規模是不可能一開始就定得這么大的。少年君王們根本不懂修建王陵是一件極其複雜的大事。一開始都認為除有制可循外,再就是自己還年輕,離殯天還早著呢,誰也不會把這件事放在心上。因此可以肯定,驪山陵一定有一個經過多次改變設計方案,最後才形成如此龐大規模的過程。那么,主導著這個發展過程的主要因素是什麼呢?筆者以為最合理的解釋,就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認識的提高,當他決心創建亘古未有的豐功偉業之後,將陵墓的規模也建成與自己的業績相匹配的想法,便在他的腦海中形成了。而每一次變更都是他思想飛躍的結果,因此這是一個歷史的產物!

對於這樣一位完成了偉大業績的千古一帝,對於這樣一位以無比的英雄氣概,除為華夏創建了眾多文明成果外,還對世界有所影響和貢獻的偉人;直到今天,我們還在為他的功罪爭吵不休,還多把他不屑一顧地罵為“暴君”的偉人。在對他決定的陵建規模進行評價時,難道不應該慎之又慎嗎?如果秦皇陵該批,那么明清兩朝建設的故宮該不該批?名滿天下的圓明園該不該批?承德避暑山莊該不該批?明成祖朱棣在武當山建蓋的“金殿”,及“丹牆翠瓦望玲瓏”的“五里一庵,十里一宮”該不該批?華夏的眾多文明成果又該不該批?筆者及友人都對秦始皇因“阿房宮”(實際是新朝宮)挨罵了二千餘年,卻並沒有建成“新朝宮”而感到惋惜,否則這必將又是震驚世界的一大奇蹟(當時的國力應該較強,只可惜他死早了)!

秦始皇決定將自己的陵墓規模,建得與自己創建的豐功偉業相匹配,這個目的他是達到了。在驪山陵之高大已為人所共知,而“阿房宮”純屬杜撰的情勢下,如何來看待史料中的用工數字呢?筆者認為只要把陵墓規模,一定受秦始皇成長過程的影響這個大前提確定下來,用工的情況就大體清楚了。基於上述認識,筆者將秦始皇在陵建上的認識按以下四個階段來進行分析,應該是比較合理的。

第一階段,從即位到加冠,共歷時九年(即由十三歲到二十二歲)。在此階段內,隨著年齡的增長,是秦始皇由少年向青年轉變的關鍵時期,也是他樹立霸主思想的關鍵時期。此時的他畢竟年輕,對陵墓不會有過多的要求,一切都會按制進行,用工也就不會太多,估計一千人左右足矣!

驪山陵驪山陵
第二階段,從加冠到蕩平六國,歷時共一十七年(即從二十二歲到三十九歲)。這十七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也最光輝的歷史時期。此時他對陵墓的重要性,應屬已有所重視。但因天下初定,諸事多如牛毛,不可能極為重視。儘管如此,使陵墓逾制建造的思想應已萌生,只是尚未實施。

第三階段,從全國統一到封禪泰山,歷時兩年(即從四十歲到四十一歲)。這兩年時間雖短,但所行大事都頂天立地,氣壯河山;近對國,遠對世界的貢獻均十分巨大!筆者以為與其說蕩平諸侯是華夏亘古未有的大事。那么,就在這短暫的兩年中,秦始皇以他的睿智和膽識,在全國推行的一系列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推動著中華文明直到永遠的體制建設,才是不僅對中國,也是對世界所作的重大貢獻!正是在進行了這一系列重大體制建設,眼看華夏騰飛在即的情勢下,他才決定去封禪泰山;也正是在此之前,他才決定將自己的陵墓建成華夏第一大陵,使之與自己的功勳相匹配!於是擴建皇陵的方案就確定下來了。

擴建方案確定之後,建陵隊伍也必然隨之擴大。由於此時秦始皇只有四十一歲,當屬年富力強之時,很有可能構想十年左右,大陵就建起來了。假如就以十年為限,建此大陵每天投入的有多少人呢?對此,司馬遷在《史記》中給我們提供了兩組數據:第一是記錄在秦始皇48歲,決定修“直道”及建“朝宮”時提供的“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人,乃分作阿房宮,或作驪山……”;第二是紀錄在葬禮結束後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筆者以為不論從哪一種情況來看,有的學者還把這“七十餘萬人”建陵的時間都算為三十餘年,以此來突出秦始皇的“罪惡”,顯然是不對的;而司馬遷把這“七十餘萬人”,與子虛烏有的“阿房宮”掛鈎,表面看這可以認定是秦始皇建“阿房宮”的罪證,但“阿房宮”卻是假的!因此,細究之下,似乎應以“及並天下”,即全國統一後,才決定以“七十餘萬人”投入陵建——即擴建秦皇陵的建造時間,實際只有10年左右。至於在此10年左右的時間中,是否一直都為七十萬人,也是值得懷疑的。因為從作業流程上看,除最後的回填成丘、植樹種草……人可以上得多一些外,墓穴再深、再大也是用不了多少人的(與《史記》中記述的七十餘萬人相比,七萬人都用不了),理由是人太多反而形成干擾,難以展開挖掘——特別是往深里挖!

此外,對參與修建驪山陵的人員,司馬遷先說“隱宮徒刑者七十餘萬”,隨後也說“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顯然全系一夥犯官罪民;再聯繫到反秦的“義軍”首領黥布,曾發配驪山服刑;劉邦曾押送犯人赴鹹陽;以及陳勝、吳廣叛亂後,章邯曾建議胡亥頒旨大赦天下;胡亥除立馬照辦外,還任命章邯掛帥,率領由犯官罪民組成的“官軍”出征平叛的情況來看,那種把修建驪山陵的人員全都定性為“百姓”,說陵建給人民帶來了無窮苦難……把只要參與建陵的人,都歸屬於人民;把只要參加反秦的人,就全都定性為英雄(如劉邦、彭越、黥布……)的說法,顯然也不可取的。

綜上所述,筆者的結論是:

第一,投入陵建的人數最後階段可能有“七十餘萬”,但絕不會在全過程中都需要七十餘萬;

第二,在參與陵建的人員中,大多屬於違法的犯官罪民,更不能將這些人說成都是受秦法迫害的人!

第三,根據上述分析,建議史家在以秦始皇陵對秦始皇進行評價時,應採取更全面、更嚴謹的方法進行——司馬遷的《史記》不參考不行,沒有司馬遷的記錄,秦史更是一本糊塗帳;然而司馬遷畢竟是西漢史官,雖說還受了宮刑,但面對漢興亡的現實,他總得“總結”出一些以漢代秦理所當然的說法來,因此,他的話是不可全信的!

驪山陵驪山陵
此外,司馬遷之不誠,還可以從規模宏大,氣勢雄偉,充分體現出秦始皇的皇權威儀,以及最高統帥地位的兵馬俑戰陣,未被他紀錄於《史記》中,而明白無誤地反映出來。儘管我們不能苛求他,事無巨細都應毫無遺漏地記述。但筆者認為把如此大事“漏記”於史冊,絕不會是偶然的!兵馬俑數量之多,戰陣之森嚴,及銅馬車之精美……既使讓最靈巧的工匠也須數年方能完成。特別是為製作數量如此之多的兵馬俑,不論從采泥、製漿、鑄造、脫模、修型、燒制……工藝流程上,需的人都是很多的來看,可以肯定燒制兵馬俑的陶瓷廠的規模也應當是很大的。司馬遷在為寫《史記》的調研中,怎么能對此事毫無所知呢?!只不過他早已看出這些被後人列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華夏瑰寶,對烘托秦始皇作為名符其實的千古一帝,對宣揚秦始皇作為叱吒風雲的一代聖君,將是勝過千言萬語的參照物,實在是太重要了!從而違心地未把它寫入《史記》中。

儘管由於司馬遷的偏見及杜撰,使我們於二千多年後,才解開了諸如陳勝、吳廣決非“農民起義”;秦始皇未建“阿房宮”……疑難,然而也正是由於他的偏見,未把氣勢恢宏,充分體現著秦始皇的政治豪情和人格魅力的,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蹟的兵馬俑記錄在《史記》中,從而使得此一國寶沒遭劫難,而於二千餘年後完整地重見天日(由於兵馬俑不僅量大,更因埋藏不深而盜竊容易,如果《史記》中寫明的話,這些威武雄壯地屹立在秦始皇墓前的國寶——八千餘名武士陶俑,及精美的銅馬車銅兵器……一定早就殘缺不全了)!司馬遷如此“歪打正著”,當屬“曠世奇功”一件!如果他九泉有知,兵馬俑不僅未被瞞住,反而還成了揭露他記史不實的物證時,不知將作何感想!

總之,對秦始皇陵的評價,筆者以為黃中業先生的以下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歸結到一點,它是時代的產物,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空前統一的大帝國的締造者、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位皇帝的陵園。處於那樣一個時代的秦始皇帝,修建了這樣一個皇帝陵園,這是合乎邏輯的事情”(見《秦始皇大傳》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5月版精P209)。

當然,“合乎邏輯”是一回事,給人民帶來“苦難”又是一回事。筆者撰寫本文的宗旨,全在於儘可能從用工的實際情況——第一,常年勞作的人主要是刑徒;第二,絕不會在全過程中一直需要“七十餘萬人”;第三,建此大陵的時間決不會一直以“數十萬人”,“前後修建近40年”。來強調說明司馬遷對此事的記述還是貼點邊兒的——即時間是在“及並天下”之後(“及並天下”之前,因有舉全國之力修建鄭國渠,及組織百萬軍隊準備發動統一戰爭這兩件大事。修陵的人不可能太多,應該是符合實際的),參與陵建的人主要是犯罪的刑徒。如此一來,我們對這件既“合乎邏輯”,又給人民的苦難減至最小的“好事”,不該也寬容一些了嗎?

此外,驪山陵一直在建的事實,還有力地證明了秦始皇對“人生自古誰無死”,還是有清醒認識的。如果他真的怕死,專為死後作準備的驪山陵,可能早就不建了!

驪山四顧,
阿房一炬,
當時奢侈今何處?
只見草蕭疏,
水縈紆。
至今遺恨迷煙樹,
列國周齊秦漢楚。
贏,
都變做了土;
輸,
都變做了土

秦兵馬俑

驪山陵兵馬俑
 兵馬俑多用陶冶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秦始皇兵馬俑整體風格渾厚,健美、洗鍊。如果仔細觀察,臉型、髮型、體態、神韻均有差異,從中可以看出秦兵來自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民族,人物性格也不盡相同。陶馬雙耳豎立,有的張嘴嘶鳴,有的閉嘴靜立。所有這些秦始皇兵馬俑都富有感人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陵位於距西安市30多千米的臨潼縣城以東的驪山腳下。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從13歲登上王位時就開始建設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當時,朝總人口約2000萬,而築陵勞役達72萬之多。修陵家用土,取自今陵園以南2000米的三劉村到縣採石場部之間,有高5~25米的多級黃土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潼,工程十分艱難。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仲山,峻峨山下死屍成片,側面顯示了整個工程的殘酷。它還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呢!
秦始皇陵土陵冢高43米,底邊周長1700餘米,築有內外兩重夯土城垣,象徵都城的皇城和宮城。內城略呈方形,周長3890米,除北面開兩門外,其餘三面各開一門。外城為長方形,周長6294米,四面各開一門。陵冢位置在陵園南部。秦始皇兵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於陵園東側l500米處。昔日,這裡是一片墳地,當地農民在掘墓時曾發現有像人一樣的東西。1974年3月,在陵東的西楊村村民抗旱打井時,在陵墓以東三里的下和村和五垃村之間,發現規模宏大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經考古工作者的發掘,才揭開了埋葬於地下的2000多年前的秦俑寶藏。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坐西向東,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發現的是一號俑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總面積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門道,左右兩側又各有一個兵馬俑坑,現稱二號坑和三號坑。
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俑坑布局合理,結構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東西向的承重牆,兵馬俑排列在牆間空檔的過洞中。在一號坑中已發掘出武士俑500餘件,戰車6乘,駕車馬24匹,還有青銅劍吳鉤弩機銅戟等實戰用的青銅兵器和鐵器。俑坑東端有210個與人等高的陶武士俑,面部神態、服式、髮型各不相同,個個栩栩如生,形態逼真,排成三列橫隊,每列70人,其中除3個領隊身著銷甲外,其餘均穿短褐,腿紮裹腿,線履系帶,免盔束髮,挽弓挎箭,手執弩機,似待命出發的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個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個個手執3米左右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間隔在11條東西向的過洞裡,排成38路縱隊。南北兩側和兩端,各有一列武士俑,似為衛隊,以防側尾受襲。這支隊伍陣容齊整,裝備完備,威風凜凜,氣壯山河,是秦始皇當年浩蕩大軍的藝術再現,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二號坑位於一號坑的東北側和三號坑的東側,呈曲尺形方陣,東西長96米,南北寬為84米,總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坑內建築與一號坑相同,但布陣更為複雜,兵種更為齊全,是3個坑中最為壯觀的軍陣。二號坑建有1.7萬平方米的陳列大廳,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現代化遺址陳列廳。秦兵馬俑博物館官長袁仲一解釋說:“一來,為的是更好地保護文物,二來,因為把整個軍陣全部清出地面,起碼需要5~7年的功夫。這樣做的好處是遊客既可以參觀到二號坑局部的風采,有可以親眼看到二號坑的挖掘工作。”據初步推算,二號坑有陶俑陶馬1300多件,戰車80餘輛,青銅兵器數萬件,其中將軍俑鞍馬俑跪姿射俑為首次發現。二號坑東、西兩端各有4個斜坡門道,北邊有2個斜坡門道,俑坑坐西面東,正門在東邊。坑內布局分為4個單元。第一單元,位於俑坑東端,四周長廊有立式弩兵俑60個,陣心由八路面東的160個蹲跪式弩兵俑組成。弩兵採取陣中張陣的編列,立、跪起伏輪番射擊,以彌弩張緩慢之虞。第二個單元,位於俑坑的右側,由64乘戰車組成方陣(車系木質,僅留遺蹟)。每列8乘,共有8列。車前駕有真馬大小的陶馬4匹。每車後一字排列兵俑3個,中為御手拉馬轡,另兩個分別立於車左和車右,手持長柄兵器。第三單元,位於中部,由19輛戰車,264個步兵俑和8個騎士俑組成長方形陣,共分3列。每匹馬前立騎士俑一個,一手牽馬韁,一手作拉弓狀。每乘車後除三名車士外,還配有8~36個步兵俑。第四單元,位於軍陣左側,108個騎士俑和180匹陶鞍馬俑排成11列橫隊,組成長方形騎兵陣。其中第1、3列為戰車6輛。每匹馬前,立胡服騎士俑一個,右手牽馬,左手拉弓。
三號坑在一號坑西端25米處,面積約為520平方米,呈凹字形。門前有一乘戰車,內有武士俑68個。從3號坑的布局看,似為總指揮部,統帥左、右、中三軍,只是沒有建成而已。四號坑有坑無俑,只有回填的泥土。從2個坑的布局和陣法看,二號坑陣式複雜,兵種齊全,是對陣的中堅力量。這種編組方法在兵書上叫作“大陣包小陣,大營包小營,偶落鉤連,折曲相對。”《孫臏兵法》說:“在騎與戰者,分為三,一在於右,一在於左,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反則廣其弩”,三者有機結合,才能百戰不殆。二號坑是這位古代軍事家的理論圖解。從秦俑坑出土兵器的刻記年號看,兵馬俑從葬坑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修建的。秦始皇憑藉他“揮劍決浮雲”、“大略駕群才”的能力,滅六國,統天下。兵馬俑反映了秦王朝兵強馬壯、叱吒風雲的氣勢。秦始皇死後,秦二世胡亥繼位,繼續大修阿房宮和弛道,賦稅徭役比以前更為繁重,從而引起農民大起義。在這種形式下,三號坑中途終斷,四號坑未及放兵馬俑,就匆匆填死了。發掘中發現有火焚痕跡,可能與楚霸王入關火燒阿房宮有關係。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兵馬俑一號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廳,設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向中外廣大旅遊者開放。2007年5月8日,西安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滄海桑田,雄壯的兵馬俑軍陣曾沉寂千年。二十世紀的今天,在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探索中,古老的兵馬俑煥發出了新的生命,走向了新的輝煌。兵馬俑總計8000餘件,規模十分宏大。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臨潼縣城東,南倚驪山,北臨渭水,氣勢宏偉,是全國重點的文物保護單位。
解放前夕,焦家村農民又挖出兩個跪首的瓦人,象泥塑的菩薩,信佛的農民特地蓋了個土地廟供奉。1974年,西楊村的社員打井時,發現一個圓口形的陶器。再挖下去,實際是個“瓦盆爺”,立在陶俑的上身,農民認為挖不出水,又是這個“瓦盆爺”作怪,又要把它吊起來。水保員趕到臨潼博物館,請他們來鑑別。他們也不懂,就把它運到博物館暫存,還把碎片進行粘補,花了兩個多月又修復了三個陶俑,但沒有向上級匯報。有個新聞工作者發現這件事,寫了《內參》,建議國家文物局注意這一情況,此事,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隨後,由陝西省組織考古發掘隊開赴現場,經過幾年的開拓,石破天驚!發掘出了秦始皇兵馬俑,揭開了考古史上新的一頁。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東發現三個大型陪葬的兵馬俑坑,並相繼進行發掘和建館保護。三個坑成品字形,總面積22780平方米,坑內置放與真人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馬共約7400餘件。三個坑分別定名為一、二、三號兵馬俑坑。一號坑最大,坑深5米,面積14260平方米,坑內有6000餘陶人陶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環形方陣。坑東端有三列橫排武士俑,手執弓弩類遠射兵器,似為前鋒部隊,其後是6000鎧甲俑組成的主體部隊,手執矛、戈戟等長兵器,同35乘駟馬戰車在11個過洞裡排列成38路縱隊。南北兩翼的後衛部隊。
二號兵馬俑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積6000平方米,是一坐西朝東,由騎兵、步兵、弩兵和戰車混合編組的大型軍陣。大致可分為弩兵俑方陣,駟馬戰車方陣,車步、騎兵俑混合長方陣,騎兵俑方陣四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共有陶俑陶馬1300餘件,戰車80多輛,並有大量金屬兵器。
三號兵馬俑坑平面呈凹字形,面積約520平方米,它與一、二號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似為統師三軍的指揮部,出土68個陶俑和4馬1車。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上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俑陣經發掘對外開放後便轟動世界。1978年,前法國總理席哈克參觀後說:"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蹟,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八大奇蹟了。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秦俑,不算到中國。"從此秦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1974年在陝西省臨潼縣西楊村發現一處地下建築及陶俑,其位於秦始皇陵園東側1千米處。這就是震動了世界,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陵兵馬俑。
秦陵兵馬俑共有3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一號坑為步兵部隊,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深約5米,面積為14220米,是一位農民打井時挖出的。二號坑呈曲尺形,面積為5000米2,它是由騎兵、戰車和步兵(包括弩兵)組成的多兵種特殊部隊。三號坑呈凹字形,面積為520米2,似為統帥一、二號坑的指揮機關。三個坑共有7000餘件陶俑、100餘乘戰車、400餘匹陶馬和數十萬件兵器。秦兵馬俑場面宏大,威風凜凜,佇列整齊,展現了秦軍的編制、武器的裝備和古代戰爭的陣法。秦兵馬俑皆仿真人、真馬製成。陶俑身高1.75米~1.95米,多按秦軍將士的形象塑造,體格魁偉,體態勻稱。陶俑又按兵種的不同分為步兵俑、騎兵俑、車兵俑、弓弩手、將軍俑等。步兵俑身著戰袍,背挎弓箭;騎兵俑大多一手執疆繩,一手持弓箭,身著短甲、緊口褲,足蹬長統馬靴,準備隨時上馬拚殺;車兵俑有馭手和軍士兩種,馭手居中,駕馭著戰車,軍士分列戰車兩列,保護馭手;弓弩手張弓搭箭,凝視前方,或在立姿,或在跪姿;將軍俑神態自若,表現出臨陣不驚的大將風度。陶馬高1.5米,長2米,體形健碩,肌肉豐滿,昂首佇立,鬃毛分飛,表情機警敏捷,匹匹都像是賓士戰場的駿馬。這些都顯示了秦始皇威震四海、統一六國的雄偉軍容,表現了極高的造型藝術,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藝術寶庫。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將秦始皇陵定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在兵馬俑一號坑址上建成的拱形展廳,設立了“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向中外廣大旅遊者開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