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公

同年,孝公詔令衛鞅營鹹陽,築冀闕。 公元前341年,秦軍攻魏西鄙。 公元前338年,孝公卒。

 公元前361年,僅有21歲的秦孝公正式登基。這時,秦不為各國重視,連權力被架空的周天子都不願意搭理秦國。於是,他憤然喊出:“諸侯卑秦,醜莫大焉”。在這一年,秦孝公頒布了“求賢令”。衛國人商鞅在這種背景下來到秦國,並很快受到重視。經過商鞅的兩次有力的改革舉措,使秦國走上了富國強兵之路。商鞅變法是先秦最徹底的一場變革,它取消世襲的特權,規定按軍功給予爵位和田宅奴隸。
秦孝公十二年(公元前350年)把國都從雍(今陝西鳳翔南)遷到蔌陽(今陝西蔌陽東北),進一步實行變法。從此秦國日益富強,為後來的統一六國開闢道路 。 惠王、燕悼侯、韓哀侯、趙成侯並稱。楚、魏與秦接界,且魏已開始修築長城,自鄭縣沿河北上,直抵上郡。中原諸侯相互征伐,秦處雍州偏僻之地,不參與中原會盟。孝公利用秦地遠離中原戰場積蓄力量,他布施恩德,救濟孤寡,修治德政,講究武功。孝公即位之初,為富國強兵下令求賢,以改變秦落後於關東六國的局面。並東向進攻,
公元前359年,他山師伐韓,至於懷(今河南武陟西南),築城於殷(今武陟東南)。前 356年,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變法革新。制定嚴厲法令,以法治國,獎勵軍功,鼓勵耕織。不久,秦乘魏攻趙,大敗魏師於元里(今陝西澄城東南),拔少梁(今陝西韓城西南)。
公元前352年,孝公升衛鞅為大良造,出師拔魏安邑 (今陝西夏縣西北)。次年,秦築關塞於商 (今陝西丹風西南),秦師圍魏固陽,攻趙藺 (今山西離石西)。
公元前350年,衛鞅開始第二次變法,遷都鹹陽,廢井田制,統一度量衡,設縣置。同年,孝公詔令衛鞅營鹹陽,築冀闕。鹹陽故城亦名渭城,在鹹陽縣東15里。次年,孝公遷都鹹陽。不久,秦國初在縣置有定額之秩吏,即規定縣令和縣長的俸祿,按戶按口徵收軍賦,其郡縣組織日趨完備。秦孝公積極支持衛鞅變法,前346年,太子駟犯法,刑其傅公子虔,於是“法大用,秦人治”。此後,在秦國確立了封建制度,使秦迅速成為政治制度先進、經濟發達、軍力強盛的強國。 公元前341年,秦軍攻魏西鄙。次年,孝公在衛鞅策劃下復攻魏,欲據河山之固,東向以制諸侯,成帝王之業。同年,衛鞅誘執魏軍大將公子邛,大敗魏軍,迫魏王獻部分河西地以求和。孝公以衛鞅功大封其於商 (今陝西商縣東南商洛鎮),故稱商君或商鞅。
公元前338年,孝公卒。秦孝公初立,對穆公以後秦國的落後現狀痛心疾首,他能順應時代潮流,知人善用,大膽改革,使秦國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