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虎難下

騎虎難下

騎虎難下出自《晉書·溫嶠傳》:“今之事勢,義無鏇踵,騎猛獸安可中下哉!”(唐人諱“虎”為獸。)唐·李白《留別廣陵諸公》詩:“騎虎不敢下,攀龍忽墮天。”字面意思是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用來比喻做事情進行到中途遇到困難,迫於形勢又無法中止不能停止,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無奈只好硬著頭皮做下去。從前有一個獵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一隻兇猛的老虎,咄咄逼人,面目猙獰,似乎一下子就要把獵戶吃掉,情急之下,獵戶一下子爬到了樹上,可是老虎好像是餓急了,一直在樹下等候樹上的獵戶,此時的獵戶幾乎是魂飛魄散,就在慌忙中,獵戶一下子把樹枝給壓斷了,瞬間危險發生了,獵戶掉下來時,剛好騎在了老虎的背上,慌忙中,獵戶就緊緊地抓住了老虎的脖子,這一下老虎也給嚇了一跳,就慌不擇路的逃竄,想把身上的人給扔掉。

基本信息

成語出處

騎虎難下騎虎難下

《晉書·溫嶠傳》

原文:

“今之事勢,義無鏇踵,騎猛獸安可中下哉。”唐·李白《留別廣陵諸公》詩:“騎虎不敢下,攀龍忽墮天。”

翻譯:

“現在的形勢,已經沒有退路,騎猛虎怎么能中途而下啊。“唐朝詩人李白《留下另外廣陵諸公詩》寫道:“後來卻有騎在老虎背上不敢下之勢,攀龍的時候忽然從天上墮落。”

解釋

騎虎難下騎虎難下

字面意思是騎在老虎背上不能下來,用來比喻做事情進行到中途遇到困難,迫於形勢又無法中止不能停止,做也不事,不做也不是,無奈只好硬著頭皮做下去。

示例

茅盾《子夜》:“都成了~之勢,我們只有硬著頭皮乾到那裡就是那裡了!”

成語典故

騎虎難下圖片騎虎難下圖片

典故①(舊版)

東晉成帝的時候,大臣溫嶠組織了一支聯軍去討伐叛亂的軍隊。在戰爭的初期,有幾路聯軍連連失利,軍中糧食也快用完了。 這種境況很讓主帥陶侃著急,他生氣地對溫嶠說:“你動員我來時,說一切都已安排妥當,現在交戰不久,軍糧就快完了,如果不能馬上供應軍糧,我只有撤軍。” 溫嶠對陶侃說:“自古以來,要想打勝仗,首先得內部團結。現在我軍雖然乏糧,處境困難,可如果馬上撤軍,不僅會讓人恥笑我們,而且也會使叛軍更加囂張。我們目前的處境,正如騎在猛獸的身上,不把猛獸打死,怎么能夠下得來呢?咱們只有一鼓作氣堅持到底呀!” 陶侃接受了溫嶠的勸說,率軍奮勇殺敵,終於打敗了叛軍。 溫嶠勸說陶侃的“騎猛獸安可下哉”一句話,後來演變成了成語“騎虎難下”。表示事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想要停下來已經不可能,因而騎虎難下也含有進退兩難的意思。

騎虎難下圖片騎虎難下圖片

典故②(新版)

從前有一個獵戶,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一隻兇猛的老虎,咄咄逼人,面目猙獰,似乎一下子就要把獵戶吃掉,情急之下,獵戶一下子爬到了樹上,可是老虎好像是餓急了,一直在樹下等候樹上的獵戶,此時的獵戶幾乎是魂飛魄散,就在慌忙中,獵戶一下子把樹枝給壓斷了,瞬間危險發生了,獵戶掉下來時,剛好騎在了老虎的背上,慌忙中,獵戶就緊緊地抓住了老虎的脖子,這一下老虎也給嚇了一跳,就慌不擇路的逃竄,想把身上的人給扔掉。這一下,老虎飛一般地跑,一下子跑到了一個集鎮,好多人看到後,也感到非常的吃驚,在不停的議論說:這個傢伙真的有本事,敢騎老虎!誰知道,虎背上的獵戶怯生生的說,我現在是騎虎難下呀!

啟示

騎虎難下騎虎難下

在平常的生活中,一定要有危機感,沒有危機才是最大的危機,遇到危機就要具有應對的勇氣,否則就會出現左右為難的情況,最後只能硬著頭皮做。

所以在自己做事情的時候給自己留一條後路,在自己遇到困難時失意時才會有一條出路的。

英文

騎虎難下譯成英文有以下幾種說法:

1、hold a wolf by the ears

2、when one rides a tiger, it is hard to dismount

3、to ride a tiger

4、to ride the tiger

述源

《晉書·溫嶠傳》:“今之事勢,義無鏇踵,騎猛獸安可中下哉!”(唐人諱“虎”為獸。)

晉成帝司馬衍時,叛將蘇峻和祖約率軍攻入都城,挾持晉成帝,專擅朝政。江州刺史溫嶠組織了以征西將軍陶侃為盟主的聯軍征討叛軍。由於叛軍勢大,而聯軍將少糧缺,初戰接連失利。陶侃見軍心浮動,心中焦急,就對溫嶠說:“現在軍中大將奇缺,糧食也所剩無幾,如果再不能添將增糧,我只能下令撤軍,待條件具備再起

兵吧!”

溫嶠耐心地勸說:“現在皇上蒙難,國家處在危急關頭,我們仗義討伐逆賊,乃正義之師。蘇峻、祖約之輩欺世盜名,有勇無謀,目前叛軍勢猛,我軍又遇許多困難,但這是暫時的,只要聯軍上下團結一致,定可以寡敵眾,現正是我們殺敵報國的時候,現在我們就象騎在猛獸背上,中途怎么能下來,只有勇猛向前,才有出路!”

陶侃聽了溫嶠的勸告後,激勵眾將士,齊心協力,克服重重困難,一舉平定了叛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