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梓榆

馮梓榆(2006.11.6—),河北永年人,家裝設計師。

基本信息

概述

馮系承周文王 派別多脈絡清

根據《姓纂》的記載,馮姓也是周文王之後,他們的老祖先,可以遠遠地追溯到周文王的第15個兒子畢公高。畢公高的後代畢萬封在魏地,畢萬有個孫子食采馮城,於是,這一支子孫就以采邑的名稱為姓,以後統統都姓馮了。

在春秋戰國時期,馮姓雖然有好幾位深具才華的人見諸史書,但是跟其他同樣出自周文王的大姓比較起來,在事功上還是多少有點遜色。至少,在當時熙熙攘攘的群雄並立局面中,姓馮的人就似乎未曾扮演過“獨當一面”的重要角色。

然而,這個姓氏卻繁衍得很快,到了漢唐時期,就從原來發源的陝西,繁衍到了河南、河北、山西、乃至福建等地。馮姓的子孫在遷到這些地方以後,竟然青出於藍,紛紛有了十分優異的表現,為他們不甚得意的老祖先,大大地揚眉吐氣。

現在,馮姓的派別相當多,根據《姓氏考略》的記載,大致如下:

出於潁川(河南省禹州市)的馮氏,是東漢光武帝的征西大將軍馮異的後代。馮異就是著名的“大樹將軍”,曾經為光武帝平赤眉,擊匈奴,軍功彪炳,後來被封為陽夏侯,騰達非常。

上黨(山西省)的馮氏,出自戰國時韓國上黨馮亭,後有漢代左將軍馮奉世的後代。馮奉世也是一位威震諸夷的大將,漢宣帝時,曾經出使西域各國,接連擊敗了莎車等國,後來又以破羌之功,被封為關內侯。

別外,福建長樂的馮姓,是宜都侯馮參的後代;京兆的馮氏,是燕王馮宏的後代;出自弘農(河南省)者,是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後;出自河間(河北省)者,則為唐監察御史馮師古的後代。

像這樣把族系的出處考據得清清楚楚,脈絡分明,在姓氏當中還是很少有的,姓馮的人士真是比別姓的人幸運了。

歷史上知名的馮姓人物中,有一位比較為人熟悉的馮道。他是五代那個亂糟糟的時代的人,曾經接連做了唐、晉、漢、周諸朝的首相,不能不算是顯赫萬分,然而,他那種不把喪君亡國之恥放在心上的行徑,卻為後人所鄙視。不過,如果僅從才華上來講,馮道倒不失為一代能士。

馮姓宗祠通用對聯(009)

姓氏源流

馮(Féng 馮)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為周文王昌之後。據《元和姓纂》、《後漢書》等所載,周文王第15子畢公高后裔畢萬,西周時,在晉為大夫,當時晉獻公陸續功滅了許多小國,其中包括畢萬的一支孫被封於馮城,其後子孫以邑為姓氏,稱馮姓。史稱馮氏正宗。是為河南馮氏。

2、出自歸姓,為馮簡子之後。據《世本》所載,春秋時鄭國有大夫馮簡子,因封邑在馮而得氏。後馮邑被晉國所奪,成為魏氏子弟長卿的封邑,長卿的後裔也稱馮氏。是為河南馮氏。

3、還有出自其他方面的馮姓,如:出潁川者,為漢征西大將軍馮異之後;出上黨者,為左將軍馮奉世之後;出長樂者,為宜都侯馮參之後;出京兆者,為燕王馮宏之後;出宏農者,為西魏寧州刺史馮寧之後;出河間者,為唐監察御史馮師之後。

得姓始祖:馮文孫。周文王昌之後裔,周文王有一子名畢公高,因隨其兄周武王征伐殷紂時立下功勞,取得天下之後,被封於畢(今陝西省長安縣西南)。他的後裔畢萬西周時為晉國大夫,當時晉國剛被曲沃武公所統一,晉獻公遷都於絳(今山西省翼城東南),陸續攻滅了周圍許多的小國,其中包括西周分封於今山西芮城北的魏國,晉獻公便把它封給畢萬。春秋後期晉國六卿逐漸強大,互相兼併。到公元四世紀中葉畢萬後代畢斯和趙、韓一起瓜分了晉國,建立魏國,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縣西北)。公元前四零三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同時還將畢萬的一支孫(即馮文孫),再封於馮城(今河南省滎陽縣西南),其子孫後裔以邑為姓,稱為馮姓。馮文孫也就被其後人尊為馮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馮姓最初發祥於河南省滎陽。馮姓族人自得姓以來,歷經繁衍發展而不斷壯大,在春秋戰國時期,有韓國上黨守馮亭,入趙,拒秦而戰死,此後其後人分散於上黨潞縣(今山西省潞城東北)和今河北省境內,且多為各國將相,家族也漸興旺。先秦時期,馮姓已有徙居今山東者。至西漢文帝時,馮姓族人有車騎都尉馮唐徙居安陵(今陝西省鹹陽東北),其弟馮騫自上黨徙京兆杜陵(今陝西省西安東南),並且均在當地成為望族。至三國以前,馮姓族人經遷徙、發展,已經分布於今山西潞縣,山東淄博,陝西西安,四川射洪、中江、渠縣和湖北公安等地,人口眾多,逐漸興旺。同時另一支河南馮姓則廣布於河南內黃、寶豐、焦作、南陽、安陽及唐河、湖陽等地,其中湖陽馮姓成為當時著名的大族。進入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國之間互相攻伐,戰爭不斷,各宗族都難以在此時安定發展,大的郡望也難以形成,只能處於不斷遷徙的狀態之中,馮姓也不例外,由於連年戰亂,加上西晉時期的永嘉之亂,馮姓族人也大舉南遷,進入江蘇、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在當地生息繁衍,不斷發展,還形成了一些著名的望族。唐宋時期,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繁榮,馮姓族人也開始了大規模的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出現了大批名人與高官,形成很多名門望族,促進了家族勢力的擴大與廣播,使馮姓在此期間進入一個發展巔峰。同時由於唐末北方戰亂,五代十國時期各國之間連年戰爭,宋時外族多次入侵,馮姓族人在唐宋年間曾進行過兩次大規模南遷,使馮姓散居於江南廣大地區。在元明清時期,馮姓族人更加發展,也歷經遷移,進入廣東、福建、台灣等地,有的還遠播於海外,從而使馮姓成為遍及我國各個地區的大姓。如今,馮姓在我國分布廣泛,主要分布於廣東、河南、河北、江蘇、山東和雲南等地。馮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二十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六四。

歷史名人

馮夢龍:〖FengMenglong〗(1574—1646)明末小說家。長州(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字猶龍,又字耳猶,號翔甫、姑蘇詞奴、顧曲散人、墨憨齋主人等。為崇禎間貢生,官壽寧(今福建省壽寧縣)知縣。他通經學,善詩文,尤工小說、詞曲。輯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世稱“三言”。另有《桂枝兒》、《山歌》、《平妖傳》、《新列國志》等;還有修改湯顯祖、李玉等傳奇劇本多種,彙編《墨憨齋定本傳奇》。本人創作有《雙雄記》傳奇小說;著論有《智囊》、《古今譚概》等多種

馮 道:五代時歷任四朝宰相,在相位20餘年。他在後唐任宰相期間,倡議由田敏等人在國子監監校定《九經》文字,並組織刻工雕印,至後周完成,後世稱“五代監本”。官府大規模刻書至此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