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子材

馮子材

馮子材(1818年7月29日—1903年9月18日),字南乾、號萃亭、漢族,生於廣西欽州沙尾村,晚清抗法名將,民族英雄。鹹豐年間從向榮、張國梁鎮壓太平軍,同治間累擢廣西提督,中法戰起,起用為廣西關外軍務幫辦,大敗法軍於鎮南關,攻克文淵、諒山,重創法軍司令尼格里,授雲南提督。甲午戰爭間奉調駐守鎮江,官終貴州提督。治軍四十餘年,寒素如故。馮子才逝後葬於欽州,朝廷詔予於欽州城東南隅建“馮勇毅公專祠”紀念,稱“宮保祠”。馮子材之墓,位於欽州市欽南區往合浦舊公路13公里沙埠鎮泥橋村東北100米的小山丘上。敘馮子材片平及南關大捷事,今無存。

基本信息

鎮壓太平

馮子材太平軍攻占南京
1818年(嘉慶二十三年)8月17日,馮子材生於廣東欽州(今屬廣西)縣城沙尾街的一個小商販之家。父親馮文貴、母親黃氏早早棄世,年紀幼小的馮子材只得獨自步入艱難時世,先後做過木工,在欽廉地區護送過牛幫,甚至流落街頭,備受欺凌。也正是由於這段經歷,形成了他嫉惡如仇,不畏強悍的性格,還練出一身好武藝,為後來的軍旅生活打下了基礎。19世紀50年代初,馮子材在廣西博白聚眾起事。當時兩廣地區階級矛盾尖銳,天地會起義此伏彼起。

1851年(鹹豐元年)4月,樹旗反清的廣東天地會領袖劉八率部眾萬餘人進攻博白,馮子材趁機投奔這支隊伍。5月,劉八進攻博白失敗,馮子材拉出部眾千人,投降知縣游長齡,並被改編為“常勝”勇營,積極參加鎮壓粵桂邊界的農民起義軍,積軍功擢升至千總。後隨廣西提督向榮鎮壓太平軍起義,一路尾追到江南。1853年4月,身為都司的馮子材統帶廣勇,隸向榮在南京城外孝陵衛建立“江南大營”,不時向城內太平軍進攻。1856年6月,江南大營被太平軍摧毀,馮子材敗逃丹陽

1858年1月,欽差大臣和春復立大營於滄波門、高橋之間,挖掘長濠,堅築高壘,圍困天京太平軍。馮子材身負守御之責,屢次擊退太平軍的衝鋒,並攻毀太平軍在城北修築的柵欄營壘。由於馮子材真心替清廷賣命,深得上司的器重,幾年之內由都司一步步升為總兵。清軍悍將張國梁曾撫其背,稱讚說:“子勇,余愧弗如。”

同年9月,太平軍主將陳玉成李秀成分別領軍進至滁州(今安徽滁縣)烏衣,準備會攻清欽差大臣德興阿的“江北大營”。和春派馮子材領兵5000渡江相援。27日小店一戰,馮部幾乎全軍覆沒,僅剩三四百親兵逃回江南。

1860年5月,太平軍第二次攻破清軍“江南大營”。馮子材隨江南大營次帥張國梁逃到丹陽,又被太平軍擊敗,張國梁在丹陽南門外落水溺死,事後,馮子材收聚殘軍,退往鎮江固守。

1862年(同治元年)初,太平軍屢次攻打鎮江,消滅了馮部的一些軍隊,但都沒有產生很大威脅。2月,負責揚州軍務的江寧將軍都興阿與馮子材不和,請求將他外調。後未果,仍留鎮江歸曾國藩轄制。

以後,馮子材以孤軍3000人守御鎮江,不時與太平軍小部隊接仗,但由於太平軍沒有在鎮江一帶投入多少兵力,曾國藩也沒有重用他的打算,馮子材實際上主要處於觀戰的地位。1864年7月,天京陷落,清廷大封“功臣”,馮子材也被賞穿黃馬褂,封騎都尉世職。

鎮壓起義

馮子材馮子材塑像
清廷把太平軍鎮壓下去以後,又把屠刀指向各地農民起義軍。1865年,馮子材被派往廣東督辦東江軍務,又改辦羅定、信宜等地軍務。一月之內,鎮壓了王狂七、獨角牛、李如娘等各路義軍。1867年,清軍採用“步步為營”的戰術,包圍了廣西天地會起義軍吳亞終部。為了切斷其他義軍與吳部的聯繫,清廷命馮子材肅清龍州起義軍務部。他帶領6營弁勇,兩面夾擊,先攻陷了龍州,俘虜並殺害了起義軍首領陳七,接著分兵攻打各處起義軍據點。到第2年,廣西只剩下吳亞終這一支起義軍,獨力難支,退入越南境內,

越南政府對起義軍的到來大為恐慌,一再向清朝清兵援“剿”。旁廷又派提督馮子材率30營共1.2萬餘人於1869年7月出關。

馮子材入越以後,扎大軍於北寧太原等地,配合越南軍隊,“圍剿”太原、山西、宣光各省義軍,8月,吳亞終在北寧城被火銃打傷,飲孔雀血身死,部將陸續請降。到1870年4月,馮子材領兵攻克了吳亞終部將梁天錫的根據地河陽,宣告“得勝班師”。

吳亞終的失敗並不意味著天地會反清力量的最後消失。不久,吳亞終餘部又聚集到他的舊部黃崇英周圍,達三四萬人之眾,號稱“黃旗軍”。1871年,馮子材二次出關,進攻黃旗軍根據地河陽。馮子材探聽到劉永襠黃崇英為爭奪保勝發生衝突,就派楊瑞山,馮月亮去見劉永福,送去五品藍翎和功牌,請黑旗軍助戰。劉永福立刻答應了他的要求。一個月以後,清軍、黑旗軍和越南軍隊聯合攻破河陽,黃崇英兵敗遠走。馮子材因為部下水土不服,非戰鬥減員嚴重,將河陽交給越南三圻地方長官,部隊陸續退回龍州。

1878年(光緒四年)9月,馮子材舊部、卸任廣西潯州副將,記名總兵李揚才在廣東炅山造反,糾眾萬餘嘯聚越南。越王派軍隊聯合劉永福黑旗軍向李揚才部進攻,同時請求清軍協助“會剿”。12月,馮予材三度出關,以清、越軍20餘營的優厚兵力,加上黑旗軍三面夾擊,在龍登山擊敗李部,並將其俘獲。

越南作戰

1881年,馮子材回到廣西提督任上。但這時境遇已非昔日可比。當政權要劉坤一對他排擠打擊,廣西巡撫徐延旭也因為他曾經彈劾過自己,上任伊始,就把馮的侄子馮兆金撤職斥退,向他示威。這位65歲的老將,終於懷著“為有老羆臥當道,肯教牧馬渡臨洮”的憤戚心情解甲歸鄉。但是,他的家鄉欽州毗鄰越南,法國侵略軍步步進逼,窺視祖國南疆的訊息不斷傳入他的耳中,也容不得這位“御外性至強。的沙場老將。騎驢長嘯返江鄉,閒看時賢補時局”。他憂心國事,多次派人深入越境,探聽法人虛實。

1883年12月,法國侵略軍悍然向駐紮在北圻的中國軍隊發起進攻,中法戰爭正式開始。1884年3月,北寧失守,前線指揮官、廣西提督黃桂蘭畏罪自殺。清政府手忙腳亂,匆匆調兵遣將之餘,才想起這位熟悉邊情的老將。最初李鴻章認為他年老血衰,不是法軍對手,只給了他一個督辦高、雷,廉,瓊4府25州縣團練的名義。馮子材在一無實權,二無餉源的情況下,幾個月間,成立了9個州縣的團練,其中他親自挑選和訓練的500名欽州練勇成為日後“萃軍”的骨幹。

同年5月,張之洞署理兩廣總督。馮子材主動上書,要求統率1.5萬軍隊,從欽州進入越南東北的廣安,海陽,開闢陸路第三戰場。張之洞很欣賞這個建議,同意他編成18營軍隊,準備開赴越南作戰。

法軍決戰

馮子材整裝出發之際,抗法前線的形勢陡然惡化。1885年1月底,法軍主力7000餘人在船頭一帶向廣西邊境大舉進軍。2月13日,法軍占領戰略要地諒山。23日,守衛文淵的清軍將領楊玉科中炮犧牲,部下潰散。法軍乘勢侵占鎮南關,前鋒深入我國境內10公里。25日,法軍由於兵力不足,補給困難,炸毀鎮南關城牆及附近工事,退回文淵,還在關址廢墟上立一木牌,上書:“廣西的門戶已不再存在了”。

馮子材中法戰爭
就在這個時候,馮子材率軍趕到前線,毅然擔負起保衛祖國西南邊疆的重任。行前,他祭別祖先,囑託家人:萬一軍有不利,百粵就非我所有,要帶家眷、奉香火馳歸江南祖籍,永為中國民,免得受外人奴役。他還把兩個兒子帶在身邊,準備萬一戰死沙場,好料理後事。當時前線清軍的狀況也確實不容樂觀。法軍攻占鎮南關的當天,前敵總指揮潘鼎新一口氣逃到距鎮南關百里之遙的海村,放棄了指揮責任,其他各路將領又齟齬頻生,不服調度,散兵游勇四處劫掠,老幼難民蔽江而下,關內震動。馮子材以七旬高齡,素孚眾望,召集各路將領開會,勸告大家消除派系成見,以國事為重,同心協力保衛國家。在會上他被眾將公推擔任前敵主帥。

2月25日,馮軍進駐憑祥,預備與法軍決一勝負。儘管法國侵略軍勢焰正張,但不難看出他們面臨許多困難:遠離後方補給基地,失去了游弋於江河中的炮艇火力的支援,兵辦也很薄弱,能戰之兵只有四五千人。而清軍這時已集結了包括大批生力軍在內的部隊2萬餘人,背靠後方補給基地——龍州,士氣日漸高昂。馮子材分析了敵我雙方情況,又親臨前線,遍勘從板山到幕府的各處山隘,最後確定以鎮南關北8里的關前隘作為預設戰場。關前隘是一個兩面有高山屏障,地勢、地形由北向南傾斜、收縮的山谷。馮子材命令部隊在東西兩嶺之間構築一道3里多長的土石長牆,高約7尺,寬約4尺,牆外挖掘4尺寬的深塹,並在東西嶺上修築堡壘多座,構成一個較完整的山地防禦體系。在兵力配置上,馮子材把士氣高、戰鬥力強的“萃軍”和“勤軍”放在主陣地上,又在左、右兩翼派了較強的兵力防止法軍迂迴龍州,最後以強大的預備隊駐幕府、憑祥,隨時準備投入反攻。到這時,馮子材才放心地說,“我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了!”

3月9日,法軍一部企圖繞過鎮南關,經扣波進占艽封,牧馬,威脅龍州。馮子材根據越南民眾提供的情報,派“萃軍”5營前往扣波,派蘇元春魏綱部前往牧馬,阻住法軍通道。

3月21日,馮子材為了打亂正在集結的法軍部隊進攻部署,決定誘敵入瓮,率王孝祺部出關夜襲法軍前哨據點文淵,一度沖入街心,斃傷不少敵人,擊毀炮台兩座。清軍的主動出擊,使法軍指揮官尼格里感到丟臉,為了撈回面子,他不待援軍到齊,倉促決定提前發起攻擊。

3月23日晨,法軍1000餘人趁大霧偷偷進入鎮南關,上午10時30分,主力沿東嶺前進,另一路順關前隘谷地前進,企圖在主力奪取大青山頂峰堡壘後,前後夾擊關前隘清軍陣地。馮子材立即商請駐於幕府的蘇元春部應援,又適知王德榜部從側後截擊敵人。他自率所部與王孝祺部堅守長牆,拚死頂住法軍進攻。幾小時後,法軍在炮隊的猛烈炮火掩護下,奪占了小青山的3座尚未完工的堡壘,威脅清軍正面陣地側翼安全。馮子材激昂高呼:“法軍再入關,有何面目見粵民?”堅持不退。至下午4時許,蘇元春、陳嘉蔣宗漢方友升部相繼趕來,穩住了陣腳。入夜,馮子材趁法軍停止進攻,迅速調整了作戰部置,充實了前沿陣地的兵力,還飛檄調遣駐扣波的5營“萃軍”襲法軍左翼。

3月24日晨,大霧迷茫。法軍指揮官尼格里首先派兵一部偷襲大青山頂的大堡,企圖控制東嶺制高點,因地形險峻難行,不得不原路退回。上午11時,尼格里見山頂久無動靜,以為偷襲成功,便以重炮猛轟長牆,掩護沿谷地推進的法軍猛攻關前隘陣地。馮子材號令全軍:有進無退!待敵人接近長牆時,他大喝一聲,持矛與兩個兒子躍出長牆,沖入敵陣,展開白刃搏鬥。全軍將土也一齊大開柵門,向敵人衝去。中午,從扣波趕來的5營“萃軍”由摩沙衝進龍門關,突然出現在法軍側後。法軍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狼狽退回谷地。與此同時,陳嘉,蔣宗漢部反覆爭奪法軍占領的小青山3座堡壘。傍晚,王德榜部抄襲同登,牽製法軍預備隊及消滅其運輸隊後,從關外夾擊法軍右側後,配合東嶺守軍奪回全部堡壘。守衛西嶺的王孝棋部也在擊退法軍進攻後,包抄敵後。到這時,法軍三面受敵,傷亡慘重(亡74人傷213人),後援不繼,開始全線潰散,逃回文淵。

為了繼續擴大戰果,不給敵人以喘息之機,3月26日,馮子材率“萃軍”和“勤軍”出襲文淵,還通知王德榜部由小路抄襲其右翼。文淵之敵本是驚弓之鳥,與馮軍戰不多時,頭目中彈落馬,餘部潰散,馮子材乘勢克復文淵州。

尼格里為了等待援軍,挽回敗局,決定固守諒山。他以主力扼守驅驢北面的高地,以確保驅驢,禁止諒山,另以一部兵力配置在淇江(今奇窮河)南岸,分守通向谷松,屯梅的交通要道,留下老弱殘兵駐守諒山城垣堡壘。馮子材深知清軍攻擊能力不強,待法軍布置妥當,諒山便很難攻取,便與蘇元春、王孝祺密商,定下“正兵明攻驅驢,奇兵暗取諒山”之計。3月27日,他派楊瑞山部間道夜行,散伏於諒山城外。28日,馮於材率各部分3路逼攻驅驢。下午,尼格里在激戰中胸部負重傷,副手愛爾明加下令全軍退往淇江南岸,清軍乘勢衝進驅驢。諒山守敵在慌亂中砍斷浮橋,一部分法軍不得不泅水逃命,溺死很多,大批裝備物資也委棄不顧。29日拂曉,楊瑞山部乘亂沖入諒山,法軍殘部狼狽逃竄。清軍乘勝追擊,至31日,盡復船頭、郎甲以北的許多城鎮。

扶病強起

馮子材馮子材
鎮南關——諒山大捷是中法戰爭中的最後一次戰役。年近七旬的老將馮子材,依靠高超的指揮藝術和廣大愛國將土,民眾的支持,粉碎了法軍擊潰清軍主力,向龍州佯動的陰謀,政治上導致了法國內部矛盾激化,迫使茹費理內閣倒台,在近代中外歷史上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4月4日,中法簽訂“停戰協定”。這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既不割地也不賠款的停戰協定,它是馮子材及愛國將士浴血奮戰的結果。

馮子材從越南撤兵回國後,“奉旨”督辦欽廉一帶防務,並會辦廣西一帶防務,重點對付法國對西南邊疆的侵略。1886年,他率軍赴海南島,鎮壓黎族人民起義。1894年,中日戰爭爆發,他又率軍北援,駐節鎮江,以備調遣。馮子材在中法戰爭中的赫赫戰功,受到朝野各派的矚目。1898年戊戌變法期間,維新派領袖康有為曾建議光緒皇帝調他入京統帶京營。次年,馮子材赴雲南提督任,統領全省防營。義和團運動爆發後,他一度上書,請率數營入京勤王。但當時中國政治變化迅速,無論是“帝黨”還是“後黨”,都沒有借用上這支力量。

1903年,馮子材已是86歲的老人了。為了鎮壓廣西人民風起雲湧的起義,經兩廣總督岑春煊奏準,清廷命他會辦廣西軍務。馮子材為報答“三朝知遇之恩”,扶病強起,兼程赴桂。9月18日,病發死於軍次。

馮子材戎馬一生,由於時代的局限,從參加反清農民起義轉而鎮壓農民起義,為清王朝的反動統治效犬馬之勞,這是很不光彩的。但是晚年在中法戰爭中所建立的赫赫戰功,是永垂史冊的。他所採取的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至今仍有借鑑意義。

故居

馮子材馮子材故居
故居又名宮保第,在欽州市欽州鎮白水塘村,是馮子村退居時住所。馮子材(1818-1903),欽州人,字南乾,號革亭,清末將領,歷任廣西、貴州提督。1885年中法戰爭時,已年近70,在鎮南關(今友誼關)“短衣草履,佩刀督隊”,浴血奮戰,法軍大敗,乘勝追擊至越南文淵、諒山等地,殲法軍1000多人,史稱“鎮南關大捷”。死後葬於欽州市東,1905年建墓,墓前有碑刻、石人、石馬、石牌坊,規模宏大。

故居建於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占地面積64350平方米,是馮子材重組萃軍開赴抗法前線的總部。居所坐南向北,磚木結構建築,包括三個小山丘,周圍有牆坦。屋分三進,每進三棟,每棟三式,構成富有古風特色的“三排九”的建築模式。面通寬40.5米,通進深45米。主體建築面闊3間,合梁與穿斗式混合構架,硬山頂,灰沙筒瓦蓋。建築注重牢固實用,沒有豪華的裝飾,但質高藝精。還有宗廟馬廄魚塘水井花園、果園等附屬建築,外築圍牆,規模宏大,院內東頭新建有碑林,字跡精湛清秀,筆勢勁遒,自成一景。

陵墓

馮子材之墓,位於欽州市欽南區往合浦舊公路13公里沙埠鎮泥橋村東北100米的小山丘上。敘馮子材片平及南關大捷事,今無存。
該墓現保存完好。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於1981年公布該墓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並撥款修復。

藝術形象

2014年卡通片《英雄馮子材》,袁國慶配音馮子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