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宗漢

青年時往海外謀生,結識革命志士。清宣統二年(1910)加入中國同盟會,進行反清活動。1912年被派往加拿大工作。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後任加拿大維多利亞埠總支部文牘主任。1918年,立憲派領袖湯化龍游加拿大被暗殺,總支部總幹事陳樹人涉嫌被拘留。蔣宗漢四出奔走,籌款營救,終於使陳樹人獲釋,得到同事們讚揚。後被推舉為總支部理事。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蔣宗漢,生卒年不詳,廣東新會沙堆梅閣鄉人。

個人簡歷

1921年繼任加拿大中國國民黨黨部總幹事。

1923年奉召返國,任鶴山縣的縣長。後在廣東省長公署、省民政廳、大本營內政部、國民政府等機關先後任職,1926年由民政廳會計科科長調任新會縣縣長。履任後,刷新縣政,提出整頓學務,嚴格取締私塾,設立縣兵教育所、縣署警督率處等,加強對警、兵的教育和管理。經常下鄉,深入基層,為民眾排憂解難。時值大革命工農運動高潮末期,他執行孫中山“聯俄 、聯共 、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曾支持新會縣農民協會聯合辦事處主任李冠南,妥善處理都會鄉民團與農民自衛軍的糾紛,決定收繳民團的槍枝,由農會接辦民團。廣州國民政府財政部曾派蔣宗漢赴台山縣協同處理潮沙區的姓氏糾紛。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 ,7月下旬,蔣宗漢辭去新會縣長職務。10月任廣東航政局局長。

1933年任南京國民政府僑務委員會秘書。抗戰前,罹難於車禍。

1.【蔣宗漢】蔣宗漢(1836-1898年),雲南鶴慶人,清末參與鎮壓杜文秀起義,官至參將,騰越廳總兵,貴州提督。

2. 同治初,回寇入境,方居憂,其酋馬金寶逼令受先鋒印,佯以終制辭。潛歸里,至江乾,無舟可濟,追騎將及,仰天祝曰:“苟得留身報國,當建此橋!”果得浮槎以免。既貴,成金龍橋,亘數百丈,行旅至今賴之。初隸楊玉科麾下,每戰輒為先鋒。從攻豬供箐,其下有吳家屯,為寇儲糧地,備奧阻。宗漢間道得大溜口,率死士百,縋幽鑿險,忍飢抵壁下,置藥桶,設伏線,潛出約師,火發,大敗之,繇是知名。又從玉科迭下各郡邑,積勛至副將,賜號著勇巴圖魯。戰小圍埂,勒馬挺矛,當者輒靡。岑毓英見而嘆曰:“真虎將也!”大理平,擢提督,賞黃馬褂。攻錫臘、順寧,皆先據要險,設伏敗敵。人皆謂其善謀雲。事寧,更勇號圖桑阿。克雲州,署騰越鎮總兵。攻克烏索,授順雲協副將。

3. 光緒改元,英繙譯官馬嘉理入滇邊,抵戶宋河遇害,坐疏防鐫秩付鞫。明年,復騰越,起副將。五年,靖遠平,復故官。法越之役,率廣武軍出關,功與嘉埒。和議成,賜頭品秩,除貴州遵義鎮總兵。二十年,賞雙眼花翎。二十六年,署提督,調雲南。越二年,還貴州,予實授。明年,卒,予建祠。

4. 光緒二年(1876年),貴州提督蔣宗漢,投資十萬,修建金龍橋。蔣宗漢修建金龍橋的動機,史籍上的記載頗為傳奇,想必屬於民間流傳。我們現在從歷史的角度來看蔣宗漢修橋的動機,肯定與當時人們過渡金沙江的艱難,兩岸物質交流的困難等諸多因素有關。但蔣宗漢修建金龍橋的時間為清光緒年間,當時朝廷腐敗動亂,而蔣宗漢修橋屬私人出資,工程巨大,共歷時五年,死工人48人,這不能不說明蔣氏建橋的決心。

5. 蔣宗漢建橋之時,交通十分的困難。大橋所用鏈環,只能在麗江城之內加工,然後用牲口馱到江邊,再加工成鐵鏈。橋共有鏈18根,每根鏈500個環,重約一噸。根據當時的條件,重一噸的鐵鏈,如何一根根拉在江上,並使之平衡,實屬奇蹟。之後,金龍橋建成後七十年間,仍然是金沙江上的游唯一的大橋,更堪稱奇。根據史料記載,蔣宗漢修建金龍橋,有一定的偶然性,說蔣宗漢修橋是他曾在江邊受阻,發誓而修。但修橋本身,也反映了兩岸民眾和麗江發展的需要。如果不是金龍橋對兩岸的交流帶來便利,就自己的恩怨而言,蔣宗漢的決心不會堅持到五年之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