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恩結論

也就是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社會政治思潮登上歷史舞台,從1516年英國的大法官托馬·莫爾發表《烏托邦》算起,已經有490年的歷史。

(圖)恩格斯恩格斯
我們今天的時代特徵與馬恩年代有著重大的差異。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面臨那些新課題呢?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從馬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看,是在批判資本主義中對未來社會的預測,不是社會主義實踐的理論概括。馬恩認為社會主義是經過資本主義的充分發展,基本矛盾激化之後,無產階級革命奪取了政權建立的歷史發展的必然性。但是,歷史的發展有許多不可測性,在馬恩去世後,世界歷史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首先是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按經濟實力重新瓜分世界,使資產階級的力量彼此削弱,內部矛盾重重,出現了薄弱環節。馬恩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到,“一個幽靈……”,已經不再是時代特徵。但是,社會主義革命雖然在帝國主義發展的鏈條中的最薄弱環節取得了勝利,也面臨馬恩沒有構想到的許多困難和問題。社會主義國家是在沒有
(圖)馬克思馬克思
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地方率先取得勝利的,新社會所需要的物質基礎並不具備,沒有經過資產階級革命,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社會心理等方面就不可避免地存在大量的封建主義的殘餘,民主和法制極不健全。落後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在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看到了這些問題,他提到無產階級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生產力最不發達,工作本領最差,承認這一點是令人十分不快的事情,但不能用漂亮的口號或詞句去掩飾”。列寧對生產力落後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提出了一些真知灼見。但是由於列寧在十月革命中,兩次被暗殺,身上有兩顆子彈沒有取出來,嚴重影響了列寧的健康,十月革命後列寧只活了六年,而且後面幾年都是處於癱瘓,在病榻中度過,影響了列寧親身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和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創造理論。這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的重大損失。列寧去世後,史達林接替了列寧的工作,但是史達林的肅反擴大化給蘇維埃的社會主義建設蒙上了陰影,其他的社會主義國家和地區也共同面臨這個問題。中國有大躍進和長達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匈牙利有納吉事件,東德有昂納克僵化的政治體制,北韓有金日成的個人迷信和個人崇拜……都在不同程度把階級鬥爭人為地擴大化,影響了社會主義在世界範圍的聲譽和自身的發展。進入20世紀80年代,各個社會主義國家都在厲行改革,但在改革的過程中,出現了東歐劇變和前蘇聯的解體。這就給人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社會主義的出現是不是歷史的必然?馬恩提出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到底是不是真理?我國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結合實際進行了理論的和實踐的探索,探索的道路也是錯綜複雜的。主觀與客觀分分合合,理論與實踐曲曲折折,從對“三八現象”的反思,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提出和在實踐中不斷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既是中國的發展道路,也是世界社會主義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道路的探索。可以說,直到今天,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仍然是粗淺的。結論:如果歷史發展是按照馬恩所構想的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之後才出現社會主義,那么馬恩對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預測將是十分準確的。由於歷史的發展並不是按人的構想進行的,落後國家率先建成了社會主義,與馬恩的預測和構想就有了一段距離。但是馬恩認為社會變革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必須由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矛盾運動的內因而決定是正確的,落後地區率先建設了社會主義,如果不補上市場經濟這一課,社會主義建設就只能是初級階段,嚴格意義上說,就是不太合格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沒有錯,實踐當然也沒有錯,但是適應性不同,社會歷史發生了變化,如果還要字字句句都到馬恩那裡去找根據,那就是後人在理論運用上的錯誤。馬恩一再強調,“我們只是開闢了通往真理的道路,並沒有窮盡真理。時代為我們提供什麼,我們就認識到什麼程度”。馬恩是人不是神,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我們提供的是徹底的唯物論立場和辯證思維方法,並不是句句是真理的神學。這也是科學與宗教的最大區別。對資本主義的再認識資本主義發展到今天,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自由競爭時期(馬恩年代)——壟斷時期(列寧年代)——現代資本主義在進入現代資本主義之後,有了較大的變化和發展,一方面是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創造了大量的物質財富,提高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馬恩當年對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必然導致無產階級的絕對貧困化和相對貧困化結論與現代資本主義的實際情況有比較大的差異(比較80年代中國學者與越南難民在美國的情況),第而是由於資產階級對生產關係的全面改良:在生產資料所有制方面:資產階級推行國家壟斷和資本民主化。在生產過程中人與人的關係和地位:管理民主化和高感情高技術的籠絡產品分配:福利制同時,資本主義國家還進行了政治體制的改良,我們在前面提到的三權分立、普選制、議會制和公務員制等等,建立了高效率的現代化的官吏制度(香港的廉政公署)。在世界範圍內,我們必須承認工人運動處於低潮,二戰之後,50到70年代年代,資本主義處於黃金時代,也就是說,當社會主義國家在階級鬥爭人為地擴大化的同期,資本主義正在高速發展。現代社會資本主義國家的工人運動,只停留於一些個別範圍的經濟鬥爭的形式。馬恩和列寧年代的大規模的無產階級革命的情況已經有改變,資本主義的經濟秩序穩定,生產力在科學技術的推動下仍然在發展。因此,有人說資本主義是垂而不死,腐而不朽。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馬克思主義關於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的結論是否科學?我們要作深入的分析。從現代資本主義的情況看,基本矛盾緩和,但並沒有解決,生產的社會化和私人占有的矛盾深化了,但本質沒有改變,矛盾衝突的具體形式變化了,並不意味著矛盾的解決。馬克思說過,當一個社會所能容納的生產力沒有全部發揮出來之前,這個社會是不會滅亡的。從目前的情況看,現代資本主義的生產力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但這個空間伴隨著資本主義的內在矛盾的發展會越來越狹窄。但是從一個社會形態轉向另一個社會形態馬克思一貫認為不僅僅暴力革命這個唯一的形式,也存在由於階級力量的對比發生變化使之採用和平方式的可能性。從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看,還有人提出“趨同論”,社會主義採用了市場經濟的形式發展生產力,而資本主義採用了國家壟斷(國家調控)的形式維護資本主義經濟生產的秩序,有著越來越多的共容性。而且中國要加入世貿,經濟全球化已經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徵。這些看法不一定科學和正確,但也有一些道理。對資本主義的再認識,最關鍵的一點是實事求是,不誇大,不縮小,既看到社會基本矛盾運動必然導致私有制社會的滅亡,也要看到鬥爭的錯綜複雜性。可以肯定的是,將來取代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不可能是我們今天的在政治、經濟、文化和民主法制方面都極不完善的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出現,將是馬恩對未來社會的科學預測的證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