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彥祥(1907~  )

馬彥祥(1907~  )

"1938年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主編《抗戰戲劇》半月刊。 1948年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後

馬彥祥(1907~)

正文

馬彥祥(1907~)戲曲活動家。原籍浙江鄞縣,生於上海。1928年從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後,致力於戲劇活動。早年曾導演過《雷雨》、《雞鳴早看天》、《麗人行》、《夏完淳》、《李秀成之死》等名劇。抗日戰爭爆發後,參加上海救亡演劇隊第一隊,任隊長,到南京武漢、開封、鄭州等地進行救亡宣傳活動。1938年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工作,主編《抗戰戲劇》半月刊。著有《戲劇概論》、《戲劇講座》和《秦腔考》、《二黃考原》、《地方戲演技溯原》。1948年華北人民政府成立後,任華北戲劇音樂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任石家莊戲劇音樂工作委員會主任。在任職期間根據“推陳出新”的方針,按照“有利、無害、有害”的標準,初步審定了一批准演及暫時停演的舊劇劇目 433出。這一措施,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改戲 改人 改制”的“三改”工作做出了良好開端。1949年,任文化部戲曲改進局副局長,主持北京建立的第一座國營劇場──大眾劇場的工作。他以這座劇場作為推進戲曲改革的據點,從劇場管理工作的實踐中,總結改革經驗,廢除舊班社劇場中的不合理制度,建立新的民主管理制度,對戲曲界相沿已久的行幫舊習,堅決進行改革。他在文化部戲曲改進委員會任職時,廣泛地聯繫全國各地的戲曲藝人和著名戲曲藝術家,團吉他們共同從事戲曲改革工作。這一時期,他還主編《新戲曲》月刊,並陸續編輯出版《大眾戲曲叢刊》和《中國戲曲理論叢書》。1953年起先後參加改編並導演了京劇《柳蔭記》、《三座山》、《武則天》和《逼上梁山》,對京劇的劇本、表演、音樂、美術等方面的革新,作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嘗試。他的導演手法簡潔,格調清新,為京劇舞台的藝術革新開闢了蹊徑。馬彥祥主張並積極倡導戲曲藝術務須努力表現現代生活。1957年曾赴莫斯科出席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會後率中國藝術代表團在國外進行訪問演出。60年代初,曾先後赴越南、朝鮮進行訪問和藝術交流,並曾主持“中國戲曲藝術展覽”的籌備工作,這個展覽受到了國內外觀眾的好評。
馬彥祥曾任文化部藝術事業管理局副局長。1954年後,當選為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歷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書記處書記、副主席。1978年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現為文化部中國文學藝術研究院顧問。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