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崗集鄉

馬崗集鄉

馬崗集鄉位於河南省信陽市固始縣西南部,東傍灌河,西毗潢川縣桃林鄉、張集鄉界春河,南和東南與商城縣鄢崗鄉、白塔集鄉相鄰,距縣城35千米,以政府駐地馬崗集命名,是本縣西部邊緣大集鎮。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鄉轄1個居委會,徐寨、會光、柳溝、橋口、高莊、新集、張官、姚樓、沈營、姚寨、吳集、宋蜂籠、曾營、熊營、蔡樓、郭樓16個行政村。東部多為平原,西部是壟崗夾川地。主產稻穀、小麥、油菜籽,有些地方產紅麻、甘蔗花生芝麻、豆類、西瓜等較多。交通區位優越,省道216,縣道馬胡路,南北穿鄉而過,南至滬陝高速路口8公里,西至大廣高速路口48公里,北至312國道6公里,東至合肥機場220公里。村村通公路。無霜期230天。有大荒坡農民武裝暴動舊址。會光寺和馬崗清真寺兩座古建築。清初進士出身的詹事府詹事閻錫爵之墓在馬崗集旁。

歷史沿革

宋元時,這裡是南北向的壟崗,遠看像一匹馬,崗頂較多,得名馬崗。明初形成聚落,稱馬崗寨。明中葉興集。清代取“岡”同音字改今名。鄉域總面積102.6平方公里,耕地6600公頃,水面215公頃。12308戶,44178人。除漢族外,有少數民族回族約占全鄉總人口的10%以上,素以“民族之鄉”著稱。
明代分屬春河裡、馬岡里、公光里。清分屬清河裡、李集裡、西曲里和新民里。民國前期先後屬固始西南練總、馬崗區。1940年分屬固始縣革新鄉、民族鄉。民國期間,今曾營、蔡樓、柳溝沿村的部分地面先後屬潢川縣東次區(駐經紡寺)、文河鄉插花鄉。商城縣鄢崗鄉的部分地面在1949年屬於固始縣。1948年,解放區部分區先後屬臨時設定的商潢固縣。全境至1949年建馬崗、張官、會光、郭樓、新集等小區,屬固始縣胡族鋪區,1956年8月改建馬崗鄉和張官鄉。1958年設馬崗等管理片,屬躍進(大)公社(駐胡族鋪),1959年3月屬胡族(大)公社,1961年建馬崗(小)公社,部分地面屬春河、迎河集(小)公社,均屬胡族管理區。1962年統建馬崗公社。1983年12月改馬崗集鄉。

紅色歷史

馬崗集鄉紅色歷史厚重,1927年秋在大荒坡建立黨支部,張相舟任黨支部書記。1928年3月18日在省委常委、宣傳部長、豫東南特委書記汪厚芝領導下,舉行了大荒坡武裝暴動,暴動隊伍按個人身體狀況、年齡大小等具體情況分為2類,一部分為南五縣特委、潢川縣各支部負責人和潢川七中部分師生三十餘人,多是外地人,其中胡日新、費醒初、劉禹偌、姚老四、張志新、朱樹川等十三名骨幹,由范易率領,帶著這次暴動的全部槍枝—十四支長短槍,組成突擊隊。另一部分為馮家崗、徐家寨、大荒坡附近的農協會員和民眾七八十人,多位本地人,由王正仁、宋紹武率領,暴動失敗後黨支部書記張相舟帶動經過戰鬥洗禮的暴動隊員為骨幹成立一支游擊隊,在潢、商、固邊界地區打擊國民黨民團和土豪劣紳。1930年又在宋上樓、余棚子等地區成立黨支部及黨小組。1931年7月,商城縣第五區及固始縣西二區革命武裝消滅了盤踞在漢王廟的兩個民團,遂在祝橋口等地建立鄉農會。出生此鄉的張彥武、謝學福(紅四軍團長)、鄭廣之、葉廣才、姚文書等30多位革命戰士戰爭中壯烈犧牲。老紅軍宋治民曾擔任浙江省軍區副司令員(少將),張友傳、吳順治等後在部隊也擔任要職。
大荒坡農民武裝暴動舊址在曾營村。2010年重新修建為“固始縣大荒坡烈士陵園”。

農村經濟

據相關資料顯示,該鄉擁有生態楊樹面積達4.5萬畝,糧食產量連續多年穩定在1億市斤以上,糧食生產重點鄉的位置凸顯,產、儲、加、運、銷及產品轉化等現代產業鏈已初具雛形。特色產業槐山羊、白鵝年出欄和交易量分別達10萬隻以上,產值突破8000萬元。2010年投資650萬元,建成標準化養殖小區13個,建築面積達6.5萬平方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