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守廟

馬太守廟

馬太守廟位於浙江紹興鑑湖之濱,今存前殿、大殿與左右看樓,坐北朝南,系清末建築。馬太守原名馬臻,字叔薦,東漢會稽山陰人,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任會稽太守。治所水澇為患,馬臻發動民眾,以工代賑,主持修建鑑湖水利工程,朝廷聽信讒言,馬太守遭五馬分屍。唐元和九年(814)重修馬臻墓,又建馬太守廟。

基本信息

簡介

馬太守廟馬太守廟
馬太守廟位於浙江紹興鑑湖之濱,跨湖橋以南。馬臻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任會稽太守。治所山陰,水澇為患,民無所依。馬臻發動民眾,以工代賑,主持修建鑑湖工程。馬臻築湖,得罪了豪門權貴,湖水淹沒了湖南的一些農田和墳墓,馬臻修鑑湖、蓄泄兩用,農漁獲利。然而豪紳恨他、馬臻被刑於市。馬臻雖死,鑑湖倖存。人民念其功績,為他修墓立祠,每年春秋進行祭祀。墓始建於唐元和九年(814年),現存的為清代嘉慶十三年(1807年)所修整。現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築規制

馬太守廟馬太守廟
馬太守廟今存前殿、大殿與左右看樓,坐北朝南,系清末建築。前殿三開間,通面寬11.62米,通進深11.98米,77檁。殿後築戲台,已毀。大殿三開間,通面寬11.62米,通進深11.98米,10檁。明間五架抬梁造,次間穿斗式,硬山造。正脊南北分書“河清海晏”、“源遠流長”。看樓左右對稱,通面寬14.70米。墓前有石坊一座,上刻”利濟王墓”四個大字(宋仁宗嘉右年即1059年,馬臻被敕為“利濟王”)。墓坐北朝南,四周石砌,其上堆土,中間的墓碑上刻“敕封利濟王東漢會稽太守馬公之墓”,兩側為獅頭方石柱,前設青石長方形祭桌,南有石質望柱,上鐫:“作牧會稽,八百里堰曲階深,永固鑑湖保障;奠靈窀穸,十萬家春祈秋報,長留漢代衣冠。”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記載

馬太守廟馬太守廟
據南宋嘉泰《會稽志》:“太守名臻,字叔薦,永和五年創立鏡湖”,“周圍三百一十里,溉田九千餘頃。《會稽記》云:創湖之始,多毀冢宅,有千餘人怨訴,臻被刑於市。及遣使按覆,絕不見人,閱籍皆先死者。唐韋瓘《修廟記》云:開元中,刺史張楚深念功本,爰立祠宇,久而敗。”明天啟及清康熙、道光、光緒年間,均修葺。

太守馬臻 

馬太守原名馬臻馬太守原名馬臻
馬太守原名馬臻,字叔薦,東漢會稽山陰人,永和五年(公元140年)任會稽太守。治所山陰,水澇為患,民無所依。馬臻發動民眾,以工代賑,主持修建東至曹娥江,西至錢清江,全長127里,周358里之鑑湖水利工程。湖的南界是稽北丘陵的山麓線,北界是人工修築的湖堤,湖堤由府城向東西兩翼張開,攔截由會稽山來的36道溪水,形成了面積約200平方公里的鑑湖。湖堤設有閘、堰、斗門約束水勢,“水少則泄湖溉田,水多則閉湖泄田入海”,灌溉農田47萬畝。整個會稽山北部平原從此免遭洪水之苦,曹娥江以西約9000頃土地,又得收成大增之利。宋人王十朋稱讚:“杭之有西湖,猶人之有眉目;越之有鑑湖,猶人之有腸胃”。正是因為有了健壯的腸胃,鑑湖建成後的紹興日臻繁華,成為著名的魚米之鄉。
馬臻築湖,建立了不世功勳,但卻因此得罪了豪門權貴,湖水淹沒了湖南的一些農田和墳墓,豪門便羅織罪名,以溺死百姓罪具狀控告。不知是“天高皇帝遠”,還是連年忙於徵戰,昏聵的朝廷聽信讒言,千秋功臣竟遭五馬分屍!但“公道自在人心”,越中百姓憤憤不平,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將遺骸運回會稽。萬人哭祭,立祠祭祀,禮葬於郡城偏門外鑑湖之畔。“太守功德在人,雖遠益彰”,世世代代的紹興人心中總是高樹著馬臻的豐碑。唐元和九年(814)重修馬臻墓,又建馬太守廟。北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宋仁宗賜封“利濟王”。馬臻墓前矗立起四柱三間石牌坊,石質望柱上鐫刻著:“作牧會稽,八百里堰曲階深,永固鑑湖保障;奠靈窀穸,十萬家春祈秋報,長留漢代衣冠。”大禹廟中也樹起了他的雕像,像前橫幅大書“鑑湖之父”,與以治水得天下的的大禹同享千載膜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