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米埔濕地

香港米埔濕地

香港米埔—后海灣濕地是國際重要保護濕地之一,主要保護對象為鳥類及其棲息地,屬濱海濕地。

濕地概況

香港米埔—後海灣濕地位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新界西北后海灣畔,與廣東深圳市交界。東經113o59"~114o03",北緯22o29"~22o31"。海拔0m。總面積1500hm2。濕地區內主要有魚/蝦池塘和潮間帶灘涂等濕地類型。主要保護對象為鳥類及其棲息地。

香港米埔—后海灣濕地是由天然淺水河口三角洲地帶、潮間帶灘涂、紅樹林、基圍和魚塘組成,其中包括380hm2極具生態價值的紅樹林和基圍以及470hm2魚塘。濕地區內有紅樹植物7種;哺乳類動物17種;鳥類360種;爬行類21種;兩棲類7種;魚類40種;昆蟲400種,其中蝴蝶50種;海洋無脊椎動物90種;高等植物190種。300餘種鳥類中有14種屬全球瀕危種,特別是東方白鸛黑臉琵鷺小青腳鷸3種為世界瀕危鳥類,在米埔濕地內棲息的數目超過全球總數的1%或以上,其中黑臉琵鷺占全球總數的30%。米埔濕地是越冬水鳥和遷飛候鳥的重要中途站,每年冬季停留在這裡的水鳥約為55000隻,全年水鳥數目逾10萬隻。

濕地圖片濕地圖片

濕地管理

香港米埔濕地屬濱海濕地,符合《濕地公約》國際重要濕地指定標準的2、3、5、6。

香港特區政府1973年宣布把米埔定為禁獵區。

1976年香港米埔濕地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1984年起香港米埔濕地交由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代為管理。

1995年香港米埔濕地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濕地圖片濕地圖片

濕地的人文地理

香港米埔—后海灣濕地位於元朗平原,底質主要以大理石為基岩。沉積物早於3億年前石炭紀堆積,氣候積壓為岩石,經侏羅紀強烈的地質壓力和氣溫轉變,變質為大理石。濕地的土壤由落馬州岩層沖積物和崩積物組成,分布於米埔、新田和上水區域。土壤的排水度低,因此含有較高的鹽度,不適宜耕作。冬季排乾水的魚塘經太陽曬乾後,塘底的土壤出現由裂縫分隔的大型六角形土壤塊,表面集結鹽晶。濕地積水區面積112km2,海灣水深不超過6m,平均深度為3m,高潮時6m,沼澤地水最深處2m,最大潮差2.8m。退潮時顯露出大片灘涂,海水積留時間一般為15天。后海灣屬珠江河口的一部分,河口系統的鹽度0.25%~0.3%。濕地屬亞熱帶氣候,每年有一半的時間接近溫帶氣候。夏季熱、濕,冬季較乾燥、暖和。平均年降水量1400mm,大多數降雨在4~9月之間。平均最低氣溫13.2℃(1月);平均最高氣溫31.6℃(7月)。

從出土的石器和瓷器碎片看,人類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踏足米埔。然而,有關早年居民生活狀況的記錄資料有限。大約在10世紀,中國大陸的移民在米埔引入農業,開始圍墾小面積的濕地種植水稻,部分沼澤因而被圍墾作耕地。1940年,米埔移民引入圍墾沿岸紅樹林成為潮汐蝦塘的方法,通稱“基圍”。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米埔移民又引入商品蔬菜水果栽培技術,主要種植蔬菜水果和以深水魚塘養殖塘魚。同時,香港政府致力於發展更有效的漁產養殖技術,所以不少剩下的稻田和基圍被紛紛改建成魚塘。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大批農田被改建成錦綉花園等大型住宅區,造成了濕地和相關價值的永久喪失。

濕地圖片濕地圖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