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人鮫

食人鮫

食人鮫(Carcharodon carcharias)俗稱大白鯊

食人鮫食人鮫
食人鮫(Carcharodon carcharias)俗稱大白鯊的食人鮫(Carcharodon carcharias),體長可達6公尺,通常在外洋中活動,曾有攻擊人類致死的紀錄。龐大的體型及銳利的牙齒,論力道及攻擊能力,皆無其他魚可比擬,可一口把獵物咬成兩半,是最令人害怕的一種魚。

簡介

食人鮫食人鮫
學名 Carcharodon carcharias
命名者 (Linnaeus, 1758)
中文名 食人鮫
科中文名鯖鮫科
科號科名 027 Lamnidae
模式種產地 Europe 大陸名 噬人鯊     
棲息環境 大洋、深海、近海沿岸  俗名 大白鯊     
棲息深度 0 - 0 公尺 食用魚類 是     
有毒類 否 觀賞魚類 否     
最大體長 720 cm  經濟性 是 
英文俗名 Shark, White pointer, White death, White shark, Man-eater shark, Great white shark, Man eater, Maneater, Man-eater, Mango-taniwha, Mango-ururoa

型態特徵

食人鮫食人鮫
體呈紡錘型,軀幹較粗壯。頭一般長。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尾柄具側突。吻較短而尖突。中大,圓形,無瞬膜。前鼻瓣細小突出;無口鼻溝或觸鬚。口裂寬,弧形,下極短,口閉時露齒;頜齒大型,邊緣具鋸齒,前面齒窄長而如鑽子狀,側面齒側扁如刀狀,往後則漸低小,齒無小齒尖。噴水孔微小,有時消失。背鰭2個,第一背鰭稍大,起點與胸鰭後端相對或稍中,後緣凹入,上角略尖圓,下角微尖突;第二背鰭很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微凹入,上角鈍圓,下角微尖突;胸鰭寬大型,鐮刀狀,後緣微凹入,外角鈍尖,內角鈍圓;尾鰭寬短,尾椎軸稍上揚,上尾叉較長大,由上葉、尾椎軸及下葉中後部組成;下尾叉較短小,由尾鰭下葉前部的突出部分組成。體背側青灰色,或暗褐色,或近黑色;腹側淡色至白色。胸鰭腋上具一黑色斑塊;腹鰭白色,前部具一青灰色斑塊;背鰭、胸和尾鰭後部暗色。

棲所生態

食人鮫食人鮫
近海上層大型鯊魚,性兇猛,善游泳,速度快,有時會躍出水面,是掠食動物中體型最大者,也是對人類三大危險鯊魚之一,襲人事件一般大多發生在淺沙灘。主要棲息於沿岸及近海大陸棚及島棚水域,但也常遊動於遠離陸地及島嶼之大洋中。棲息深度由表層至深達1280公尺左右。獨游或成對巡遊,或可發現有10尾或更多一起進行覓食遷移,但不聚集成一大群。掠食各種魚類、鯊魚、頭足類、蟹類、海鳥、海龜、海豹、海豚、鯨魚、動物腐屍等,有襲擊只及攻擊人類的紀錄。

地理分布

分布於世界各大洋之沿岸海域。海南省南部、東部及東北部海域均有分布。

漁業利用

食人鮫食人鮫
主要以圍網、定置網、底拖網、流刺網、鏢旗魚法及游釣等捕獲,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魚肝油;剩餘物製成魚粉;上下頜及牙齒做裝飾品。

游泳冠軍

食人鮫在水中的泳速最高可達43英里每小時,合計69千米每小時,在中國許多汽車沒上高速公路之前,大部分汽車都達不到這個速度。它的這個速度相當於奧運百米冠軍速度的85倍。科學家曾經在加州海邊跟隨一條鯊魚直到夏威夷,行程2400英里(3862千米)--僅僅用了40天!

參考文獻

台灣魚類志(沉等, 1993)、中國動物志-圓口綱及軟骨魚綱(朱等, 2001)、FAO Species Catalogue, Vol.4 Sharks of the world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F6%E8%D3%E3&z=2&rn=21&pn=20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