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維娜

颱風維娜

颱風維娜(英語:Typhoon Vera;台灣譯作薇拉,港澳譯作維娜;日本氣象廳(JMA)國際編號:770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臨時編號:07W;JTWC分級:颱風;台灣中央氣象局分級:強烈颱風),是1977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的一個熱帶氣旋。 維娜形成於北緯25 度以北,是少處在此處生成又發展為台灣中央氣象局標準之強烈颱風(中心風速51米/秒)的熱帶氣旋;此外,維娜於短短的48小時內由熱帶低氣壓發展為強烈颱風,其發展之迅速及V字型的路徑,亦均屬少見。

颱風維娜(英語:Typhoon Vera;台灣譯作薇拉,港澳譯作維娜;日本氣象廳(JMA)國際編號:7705;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臨時編號:07W;JTWC分級:颱風;台灣中央氣象局分級:強烈颱風),是1977年太平洋颱風季中的一個熱帶氣旋。
維娜形成於北緯25度以北,是少處在此處生成又發展為台灣中央氣象局標準之強烈颱風(中心風速51米/秒)的熱帶氣旋;此外,維娜於短短的48小時內由熱帶低氣壓發展為強烈颱風,其發展之迅速及V字型的路徑,亦均屬少見。
形成 1977年7月28日
消散 1977年8月1日
最高風速 以台灣中央氣象局測量結果換算為198km/h (107kts) [1](10分鐘平均風速)
JTWC測量結果為203km/h (110kts) [2](1分鐘平均風速) {{{highest 3-min winds}}}(3分鐘平均風速)
{{{highest gusts}}} (瞬間最大陣風) {{{current winds}}} (現時風速)
最低氣壓 930hPa
死亡人數 104人以上
影響地區 台灣中國大陸

發展及路徑

颱風維娜颱風維娜
1977年7月26日0時,維娜前身的熱帶擾動透過衛星雲圖被觀測到,其中心位於北緯25.5度,東經133.6度處,接下來的24小時,該擾動向西移動並持續增強;27日5時,JTWC發出熱帶氣旋形成警報;28日0時,發布熱帶低氣壓07W的警報;緊接著該熱帶低氣壓被升格為熱帶風暴(相當於台灣的輕度颱風),並命名為維娜。
因受日本本州東方的副熱帶高氣壓的壓迫及東南方熱帶低氣壓的牽制[5],維娜隨後向西南偏西移動。13時30分,台灣中央氣象局發布海上颱風警報。29日6時增強為台灣中央氣象局標準下的中度颱風,7時對台灣東北部及北部發布陸上颱風警報。
同日12時,高壓開始朝西南方維娜前緣擴展,維娜也因此轉為西南走向;其後,維娜逐漸增強,30日6時,中心風速增強為100kts(52米/秒),成為台灣中央氣象局標準下的強烈颱風;12時,衛星資料顯示,維娜轉向西北偏西移動,同日稍後,中心通過日本西表島及石垣島附近。31日0時,維娜達到其強度巔峰,中心風速達110kts(57米/秒),之後其強度因接近台灣陸地而逐漸減弱。
維娜的V字型路徑31日9時30分,維娜登入台灣北部的基隆市,並以11kts(20公里/小時)的速度沿基隆河河谷以西南偏西的方向朝台北市前進,基隆及台北在維娜吹襲下,皆刷新了先前最大風速的紀錄,在從台北市的東北方經過後,維娜繼續以幾乎正西的方向移動,於同日13時30分自桃園、新竹間進入台灣海峽。
8月1日1時,台灣中央氣象局解除陸上颱風警報;2時,維娜由金門東北方近海登入中國大陸福建泉州附近;8時,台灣中央氣象局解除海上颱風警報,12時,維娜減弱為熱帶低氣壓。

影響

台灣
在颱風黛瑪以反S型路徑肆虐南台灣之後短短數日內,維娜接續以同樣少見的V字型路徑吹襲北台灣,一南一北皆使台灣受到重創,台灣北部除破紀錄的強風以外,亦降下相當多的雨量。
交通
基隆港內時價新台幣4,000萬元的貨櫃起重機有3台被吹落入海;台中港有1艘拖船沈沒。陸上交通部分,因風力過強,電訊中斷,或路基被水沖毀,鐵路各線班車全部停駛;公路方面,北橫、中橫及南橫公路因黛瑪及維娜接連吹襲而多處坍方。
電力
台灣北部有7座輸電鐵塔倒塌,1,004支電桿被吹倒。其餘零星災情有:台北市北門口高架道路工程鋼架被吹落壓毀車輛,北投大屯山一帶則有房屋因山崩而遭掩埋等。
總計維娜在台灣共造成104人死亡,10人失蹤,65人受傷,1,472間房屋全倒,6,642間房屋半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