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級戰略飛彈核潛艇

颱風級戰略飛彈核潛艇

颱風級核潛艇是原蘇聯為了抗衡美國的“三叉戟”級戰略飛彈核潛艇而設計的,計畫建造12艘。首艘颱風”級核潛艇從1977年開始建造,但建造了6艘後計畫便停止了。

艦艇簡介

上個世紀80年代,颱風級核潛艇正式服役,開始按照當時蘇聯領導人的全球戰略計畫在海洋中航行。直至現在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核潛艇
颱風級核潛艇誕生在冷戰時期,作為一個沉默的見證者親眼目睹了世界上發生的巨變以及蘇聯的瓦解。如今雖然冷戰早已結束,但是“颱風”級核潛艇仍然在海洋中航行。唯一讓颱風級核潛艇遺憾的是,在它們的戰友“庫爾斯克”號爆炸沉沒時,它們無力施行救援。
這種水下武器平台的技術數據是令人震驚的。它擁有鈦金屬製造的外殼,全長173米,寬24.6米,高42.7米,相當於一座10層大樓,水面航行時吃水深13米,水下排水量可以達到2.65萬噸,水面航速達到每小時30公里,潛航速度可以達到每小時50公里,最大下潛深度500米,持續潛航時間達到120天。
更驚人的是這種潛艇巨大而精確的破壞能力。颱風級核潛艇攜帶20枚SS-N-20洲際飛彈。這種當年被北約稱為“鱘魚”的飛彈使用三級固體火箭推進,每枚飛彈重90噸,攜帶10枚10萬噸當量的分彈頭,採用慣性制導,在8300公里的最大射程上,誤差為500米。也就是說,這種潛艇攜帶的飛彈可以從俄羅斯領海打擊美國本土的任何目標。除這些戰略飛彈之外,颱風級核潛艇還攜帶6具魚雷發射管以及22枚反潛飛彈,以供自衛用。

全人類的隱患?

在颱風級核潛艇上,老船員都會對新兵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他們的潛艇會悄無聲息地進入紐約港,他們能夠在潛望鏡中看看自由女神像,然後再自在地離開那裡,就像去郊遊一樣簡單。的確,這種巨大的潛艇在水下航行時靈巧而易於操作,噪音非常小,難以被聲納所發現。
很久以來,人們認為前蘇聯遺留下來的核潛艇艦隊只是靜靜地停泊在各個秘密海軍港口,缺乏保養和維護,任憑歲月在外殼上留下鏽蝕的痕跡。
一些科學家也警告說,這些被廢棄的核潛艇隨時都可能造成核災難,是全人類的隱患。但事實很可能不是這樣。
俄羅斯武裝力量正受到經費、技術和外交等多方面問題的困擾,而且因魚雷爆炸引起的“庫爾斯克”號沉沒事件也使俄羅斯核潛艇 艦隊處於“颱風眼”中。因此,不願失去自己苦心經營多年才獲得的戰略地位的俄羅斯、讓6艘“颱風”級核潛艇中的3艘退出現役,從而得到必需的零配件來保證剩下的3艘處於良好的狀態,使之能服役至2015年。這些艦艇的設計壽命本身就達到了30年。
在水下潛航
颱風級核潛艇通常在北冰洋的水下航行,堅硬的外殼上覆蓋著厚達一米的冰層。它的船員也和它的外殼一樣堅強。在180名船員中,大約有20多名是士兵,其他的都是軍官和士官,平均年齡為25歲。在上艇之前,他們首先接受長達半年的訓練。他們當中有些人是第一次登上颱風級核潛艇。“每個人都必須有冷靜的頭腦和良好的自控能力,這是在潛艇上生存必不可少的品質。”魚雷艙指揮官亞歷山大·科洛什說。
許多人會認為,在無休無止的出海航行的日子裡,潛艇上的船員只能擁擠在狹小的空間中,像一個水下的沙丁魚罐頭。他們無法見到陽光,呼吸著混濁的空氣,依靠簡單的食物為生。他們的肌肉開始萎縮,神經變得遲鈍……不過“颱風”級核潛艇可不是水下的監獄,它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舒適的潛艇。或許只有一艘潛艇比它更為舒適,那就是凡爾納在他的科幻小說《海底兩萬里》中所描述的由尼摩船長駕駛的“鸚鵡螺”號。
在颱風級核潛艇上,每位船員擁有兩平方米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間,這就是他們的住艙。在一次可能長達好幾個月的水下潛航中,這裡沒有白天和黑夜的區別,有的只是鐵一樣的生活規律:執勤4個小時,然後是8個小時的清潔、休息、訓練和睡覺的時間,然後再開始4個小時的執勤。在休息時間裡船員可以去艇上的游泳池、桑拿室、體操房或吸菸室,也可以躺在床上看戰爭小說。選擇去游泳池游泳的人需要有鐵一般的意志和體魄,因為在潛艇潛航時,游泳池的水溫只有4攝氏度。大部分人會選擇桑拿,然後到體操房鍛鍊、放鬆或是聊天。
唯一沒有休息時間的地方是廚房。在這裡,廚師24小時都在忙碌著,每天要為船員準備4餐。潛艇上的一伙食絕對是一流的,每餐都有魚子醬、朱古力、魚乾和葡萄酒。在潛艇浮出水面航行的時候,船員還可以到甲板上釣魚,嘗嘗新鮮的海味。

“颱風”級彈道飛彈核潛艇主要技術數據

排水量:水上18500噸,水下26500噸
規格:全長172.8米,全寬23.3米,吃水11米
武裝:SS-N-20彈道飛彈20枚,每枚飛彈有6至9個多目標彈頭獨立重返大氣載具(MIRV),彈頭威力為100000噸、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具、650毫米魚雷發射管4具、SS-N-15反潛
飛彈(可自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SS-N-16飛彈(可自650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所有飛彈皆可攜帶核子彈頭。
主機:2座OK-650型壓水反應堆、總功率380兆瓦、 齒輪傳動式汽輪主機組、2X50000馬力, 4台自主式透平發電機4X3200千瓦 雙軸 雙槳 水上最大航速12節, 水下最大航速25節
前蘇聯的潛艇和水面軍艦在過去30年間有很大的進步,幾乎每隔十年就有新的概念與作品出現,而且這些作品在當時皆為極先進的設計:1958年,最早的彈道飛彈潛艇高爾夫級(Golf)與旅館級(Hotel)開始建造;1967年,北佬級潛艇開始服役,其彈倉位於艦體內,而不同於前兩級潛艇將飛彈置於帆罩內;1992年,第一艘三角洲及潛艇完工,其上裝備了新式的SS-N-8飛彈
三角洲Ⅱ級於1976年開始服役,搭載有16枚飛彈,較三角洲Ⅰ級多了4枚。三角洲Ⅲ在不久之後服役,其所配備之SS-N-18飛彈有三種不同型式,Mod 1的射程為5631公里,擁有三個MIRV,Mod 2射程可達6919公里,但僅有一個RV(重返大氣載具),而Mod 3的射程與Mod 1相同,但擁有7個MIRV。
颱風級是世界上最大的潛艇,較美國的俄亥俄級大了一半左右,其設計較以往的核動力彈道飛彈潛艇有很大的不同,20具飛彈發射管置於巨大的帆罩前方,帆罩則位於艦身中段稍後。外艇上鋪設了“集束護衛”無回音瓦,其中包覆著兩個直徑8.5米相互平行的內壓力殼,內外艇殼間有很大的間距,內壓力殼在艇首及帆罩下方的直徑為6米。艇內隔間與武器系統配置得宜,兩個內艇殼各有一具核子反應爐,置於帆罩後方的艇體中而與機械室相鄰。渾圓的艦體及短胖的帆罩使颱風級有3米冰層的破壞能力。
艇上主要武器為SS-N-20三級固體燃料推進潛射彈道飛彈,採用星光慣性導航,射程可達8300公里,可在潛航狀態下發射,而使潛艇具有較高的安全性。颶風級可在15秒內連續發射兩枚SS-N-20飛彈,相同時間其餘的彈道飛彈潛艇多只能發射一枚飛彈,這也說明了颱風級將飛彈發射管集中於帆罩前方的原因,在極短的時間內發射大量重達20噸的飛彈勢必產生很嚴重的平衡問題,若將飛彈發射管與機械室一同置於艦尾則平衡問題會更難解決,是以須將飛彈集中一帆罩前方。
颱風級龐大的舷寬外艇殼內的壓艙槽可在遭受魚雷攻擊時產生“安全氣囊”般的效應,以提供潛艇外的保護,除非是一枚相當重的魚雷,能夠使其爆炸力量繼續向前燕損毀內艇殼,若是在一般的情況下,爆炸的威力多半被四周的水分分解了。
SS-N-20初期的發展工作似乎並不十分順利,但在蘇聯努力將問題克服之後,SS-N-20已成為颱風級潛艇上最具威力的武器,其射程長達8300公里,而飛彈不需多少維護工作。一枚SS-N-20有6至9個重返大氣載具,一艘颱風級最多可在短時間內發射180枚彈頭。
“颱風”級核潛艇首艇於1977年開工建造,1982年服役。當時計畫1995年將有12艘在役,後因經費緊張,對該計畫進行了削減,1989年只建造了6艘.
芀聯解體後尤於軍方經費和技術等問題的困擾,在維持有效的戰略威脅的需求下,只得讓6艘“颱風”中的3艘退出現役,從而得到必需的零配件來保證餘下的3艘處於良好的狀態,使之能服役至2015年。
但後因與美國迖成一協定,接受美方提供的資金對“颱風”級戰略核潛艇的第二艘進行拆解。 (在俄北部城市北德文斯克舉行降旗儀式,然後交由當地船廠)
目前俄北方艦隊現該有2艘這種核潛艇在役,而其中一艘“德米特里·東斯科伊”號正在進行現代化改造,不久可望重新服役。

綜合評價

颱風級戰略飛彈核潛艇作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核潛艇,和圖-160、路基洲際飛彈組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核威懾力量,作為戈爾什科夫的遠洋海軍建設的重要一個環節,戰略核潛艇一直都是前蘇聯海軍中的主力,現在的颱風級有的仍然在頑強的戰鬥,有的則靜靜的在港口等待。或許說6艘颱風級戰略核潛艇將在不遠的未來從新肩負俄羅斯的海上戰略核力量,這也說明,俄羅斯海軍從新崛起的決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