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珍珠[2006年第1號颱風]

颱風珍珠[2006年第1號颱風]
颱風珍珠[2006年第1號颱風]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強颱風珍珠(英語:Severe Typhoon Chanchu,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Caloy,國際編號:0601,聯合颱風警報中心: 02W)是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首個命名的熱帶氣旋。“珍珠”名稱由澳門所提供,是一種軟體動物(主要是牡蠣)生產的硬的圓滑的產物。 “珍珠”的前身是2006年5月6日5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升格的熱帶低壓02W。5月9日14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其命名為“珍珠”,20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之後珍珠在05月11日登入菲律賓。颱風珍珠在5月12日離開菲律賓而進入南海。隨後迅速加強為強颱風(50m/s)並轉向正北。5月18日01點20分颱風“珍珠”登入廣東汕頭南澳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35m/s(颱風級)。 隨後迅速減弱。當日14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降格為熱帶低壓,20時,中央氣象台認為其已減弱為熱帶低壓並變性為溫帶氣旋,對其停止編號 。直至19日8時日本氣象廳才認為其轉化為熱帶氣旋並停止編號。 颱風“珍珠”先後登入菲律賓與中國,對兩國造成了嚴重影響,共造成菲律賓41人死亡,15人受傷,10人失蹤 ,直接經濟損失215萬美元;造成中國30人死亡,5人失蹤,直接經濟損失85.57億元。 此外颱風對越南、韓國、日本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基本信息

命名由來

颱風珍珠 路徑圖 颱風珍珠 路徑圖

為避免颱風名稱的混亂,1997年11月25日-12月1日,有關國家和地區在香港舉行的世界氣象組織(簡稱WMO)颱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上決定規範颱風的命名,其中,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其命名方法是:事先制定一個命名表,然後按照順序年復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該方法即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命名系統。該命名表共140個名字,由WMO所屬的亞太地區的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珍珠”名稱是由澳門所提供的10個名字之一,是一種軟體動物(主要是牡蠣)生產的硬的圓滑的產物。 該名稱在命名表中排在第7位,該颱風是這個名字第二次被使用。

由於“珍珠”吹襲菲律賓及中國南部,造成不少災害,2006年12月4日至9日舉行的第39次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會議中決定把“珍珠”退役。07年2月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舉辦熱帶氣旋命名比賽,於3月23日公布5個候選名字:東望洋(Guia)、奧美高(Amigo)、三巴(Sanba)、沙度娜(Serradura)、醉龍(Zui-Long)。最後由“三巴”入選取代珍珠原先的命名順位。

發展過程

一熱帶擾動於2006年5月8日在菲律賓以東的太平洋海面形成,向西北移動。5月9日5時,夏威夷美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熱帶低壓02W。8時進一步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

颱風珍珠 第一次巔峰 颱風珍珠 第一次巔峰

5月9日20時,視其對流迅速發展並覆蓋中心,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並將其命名為“珍珠”。同時,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熱帶風暴。5月10日14時,日本氣象廳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20時,中央氣象台也將其升格為強熱帶風暴,11日2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升格為颱風。之後珍珠在5月11日吹襲菲律賓,於當日20時至13日8時穿過菲律賓中部,造成至少32人死亡。期間強度僅略有減弱,隨後維持並略有增強。 颱風珍珠在5月13日離開菲律賓而進入中國南海,此時颱風的結構仍然保持完好,由於副熱帶高壓進一步發展,各有關方面均預測颱風珍珠會在5月14日或之後轉為向北移動,吹襲華南沿岸以至台灣海峽。

5月13日20時,颱風“珍珠”進入24小時警戒線,此時垂直風切變較低,海溫普遍在30℃以上,受到良好條件影響,其強度開始增強,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颱風。此時由於輻合條件和水汽供應良好,其環流開始逐漸擴大。14日2時,視其已經於卷眼現象,日本氣象廳也將其升格為颱風。14日20時,視其已經打開了一個成熟的風眼,中央氣象台將其升格為強颱風。之後颱風轉向北前進。 15日14時,“珍珠”的形態達到最佳,中央氣象台、日本氣象廳、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分別給出了50m/s、95kt、135kt的巔峰風速,此時颱風“珍珠”受到季風的水汽補給換流不斷擴大,並達到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超強颱風”的級別。隨後由於一股弱季風和乾空氣的入侵,颱風出現了雙眼牆結構,並因此逐漸減弱。

颱風珍珠衛星雲圖 颱風珍珠衛星雲圖

5月17日14時,中央氣象台將其降格為颱風。5月18日1時20分,颱風“珍 珠”在廣東汕頭南澳島登入,中心附近最大風力35m/s(13級,颱風級) ,珍珠於5月18日凌晨1時20分穿過南澳島,2時15分在澄海區到饒平縣交界地區登入,登入後隨即減弱。5月17日晚上7時多,隨颱風珍珠逼近,汕頭普遍降下大暴雨並颳起9至10級、陣風12級,雨量方面從5月16日晚上8時起計一整天,汕頭觀測站錄得187.1毫米的降雨量(由5月16日8時至18日8時計得雨量達425.3毫米),潮陽和南澳更錄得超過200毫米雨量。2時15分在澄海區到饒平縣交界地區再次登入並迅速減弱 ,2時,日本氣象廳將其降格為強熱帶風暴。8時,中央氣象台直接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日本氣象廳也將其降格為熱帶風暴,聯合颱風警報中心認為其已經變性為溫帶氣旋,並發出最後警報。隨後“珍珠”快速穿過福建漳州、福州等城市,在浙江溫州及台州附近海域出海,進入東海海面。19日2時,中央氣象台認定其已經變性為溫帶氣旋,並停止編號。 8時,日本氣象廳認定其已經變性為溫帶氣旋,並停止編號。

在最佳路徑中,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將其風速下調為125kt。

颱風特點

颱風“珍珠”的特點主要是影響時間早、強度強、路徑怪異。

颱風“珍珠”的雙眼牆 颱風“珍珠”的雙眼牆

颱風“珍珠”在春末登入華南地區,是對大陸影響時間較早的颱風之一,比平均初台影響日期6月20日前後早了一個多月。 台灣“中央氣象局”表示:颱風珍珠的L型奇特路徑,在該局60年來紀錄的五月颱風中絕無僅有。造成其奇特的“L”型路徑的主要原因是副熱帶高壓。在“珍珠”生成之初,受到台灣附近的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脊的影響,一直穩定向西偏西北的方向前進。之後副高東退,但是由於受到底層東北信風的影響,依然採取了向西行進的路線,只是速度有所減慢。其後,副熱帶高壓再次西伸,控制台灣,副高西側的偏南氣流引導颱風向北移動。在登入前,颱風“珍珠”受到副高和北側西風槽的共同引導下轉向東北方向,並逐漸轉化為溫帶氣旋。此外“珍珠”在經過菲律賓時底層沒有遭受嚴重的破壞,且此時南海季風沒有爆發,海溫超過30℃,垂直風切變很小,輻合及輻散都很好,因此使得“珍珠”成為南海少有的四級颱風,但是後期的乾空氣影響使得其出現明顯的雙眼牆結構,在雲圖上表現非常明顯。 如果良好的條件能夠保持,“珍珠”很可能會成為一個類似於2014年超強颱風威馬遜的颱風。

預報預警

菲律賓

為了避免2006年2月份發生的萊特島“致命滑坡”慘劇再度發生,該島嶼各地在颱風到來之前緊急疏散了2144人,並停止了所有航班和船舶往來,10000人滯留機場。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發布了二號風暴警報,預警範圍包括颱風可能經過的所有省份。並對颱風可能影響到的其它省份發出一號風暴警報。預警區域涵蓋了菲律賓中部全部島嶼以及呂宋島南部全部地區。

越南

在南海上行船的越南漁民均收到了來自越南國家水文氣象預報中心(NHFC)的24小時風暴預警。

中國

由於颱風珍珠在5月15日進入中國南海,香港天文台、澳門地球物理暨氣象局及廣東、福建、浙江沿海各市氣象台均於當晚發出戒備信號,以提醒公眾颱風所造成的影響。

中央部委

受到珍珠影響,中央氣象台於5月16日17時30分發出海上颱風警報,並於翌日2時30分加發陸上颱風警報,隨“珍珠”遠離,中央氣象台於5月18日17時30分取消所有颱風警報。

香港

香港天文台發布的颱風預報 香港天文台發布的颱風預報

颱風珍珠於香港時間5月15日進入800公里之警戒範圍,香港天文台於晚上9時40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繼而於5月17日早上7時15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至21時15分再次轉發一號戒備訊號 ,香港的天氣隨著珍珠的移近而變得不穩定,風勢亦逐步增強。5月16日晚上,離岸地區及高地的風力已達至強風的水平。當時,香港天文台並未有發出三號強風訊號,只表示只會考慮在5月17日早上發出三號強風訊號。在5月18日清晨,“珍珠”已遠離香港,香港天氣亦好轉,至5月18日香港時間早上4時40分取消所有颱風信號。;香港於5月16日及5月17日的天氣多雲轉陰,並轉吹北風和有驟雨(至5月17日下午轉吹西北強風)。大老山、橫瀾島曾吹起偏北烈風;赤鱲角、大尾篤與長洲風力達到7級,另外維多利亞港內的啟德、中環的北風風力亦達到6級的強風程度,多個海灘均懸紅旗。

交通方面:多家渡輪公司於5月16日晚開始取消部分服務。另多間貨櫃碼頭公司於5月17日早上9時至5月18日晨暫停無載貨之貨櫃交收。運輸署於凌晨2時禁止電腳踏車及車身高於1.6米之車輛使用青嶼幹線上層、汀九橋及禁止使用馬灣路進出馬灣,受影響車輛須改經屯門公路,引致屯門公路在上班繁忙時段嚴重擠塞。此外馬灣巴士服務亦受到影響而於5月17日8時05分開始停駛,居民須改乘渡輪來往。另教育統籌局因三號風球發出,依例於當天早上宣布所有幼稚園、弱能兒童及弱智兒童學校停課一天,翌日恢復正常。

澳門

由於珍珠於當地時間5月15日下午進入800公里範圍內,故氣象台於晚上7時發出懸掛一號戒備信號,而隨著風力增強,於5月16日晚上6時30分改發三號強風信號,至5月17日晚上八點除下所有風球。

跟香港一樣,5月16日傍晚後市面風力逐漸增強及大部分時間下雨,但雨勢不大。同日與翌日上午,路環市區海傍、內港海傍、22號碼頭與16號碼頭附近成澤國,水深至足踝,更有魚隨水沖至路上,幸情況不嚴重。而附近海面出現白頭浪,浪亦偶打上岸邊,民政總署同日起暫停開放竹灣泳池至20日下午重新開放。

廣東

颱風珍珠移動路線圖 颱風珍珠移動路線圖

廣東省多個城市預期會受珍珠正面吹襲,海南海口至廣州及北海的航運已停航,粵海鐵路部分列車停開。廣州周邊地區,包括深圳、珠海、汕頭、惠州、順德等20個市縣。

由於汕頭市氣象台預測珍珠在5月17日傍晚至夜間,在汕尾至饒平間沿海登入並正面襲擊汕頭,珍珠成為57年以來五月正面吹襲汕頭的最大颱風,氣象台在5月16日晚上發出黃色信號,並於5月17日中午12點發出紅色信號。至5月18日晨,因颱風迅速減弱的關係,汕頭市氣象台在早上5時40分解除紅色颱風信號與黑色暴雨信號,而當天早上當地天色並偶有陽光。

汕頭市三防指揮部在5月17日早上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在下午三時前撤離危險處,採石及採砂場停止運作;至當天下午5時,共移離危險區域36812人,海上作業船隻船員、養殖人員13340人。全市各大中小及成人學校停課,翌日照常上課。5月17日下午4點半,汕頭海灣大橋等跨海大橋封橋,而汕頭機場取消23個進出港航班(絕大部分為國內航線如廣州、上海、北京等),火車往來照常。

福建

福建省水利廳根據氣象部門預測“珍珠”將帶來強降雨等情況,加強水庫防洪調度,做好颱風防禦工作。福建省建設廳撤離建築工地搭設在山坡或低洼地帶臨時設施中的居住人員,以及危房居民;供水企業啟動應急預案,加強水質檢測監控,確保供水安全。福建省海事局加大對轄區內航運公司防抗颱風工作的督查指導,停止港口作業,加強通航秩序的維護。福建省海洋與漁業局組織海上船隻和養殖人員防颱風安全工作,全省各沿海所有在外生產的漁船和養殖人員,都於16日18時全部全部進港或上岸避風。

浙江

浙江省氣象台5月17日21時發布2006年的首個颱風橙色預警信號:受颱風“珍珠”的影響,預計在12小時內,麗水、溫州、台州等地區就能出現50毫米以上,局部100毫米以上的強降水。

台灣

台灣“中央氣象局”於5月16日下午17時30分發布海上颱風警報,警戒範圍為台灣海峽、巴士海峽及東沙島海面。17日清晨,針對金門、澎湖發布陸上颱風警報。上午8時30分再將台灣北部海面納入警戒區。下午14時30分,台中以南、台南以北納入警戒區;17時30分,陸上警戒範圍擴大至台南以北地區。

5月18日宣布停工停課的有金門縣、澎湖縣、台南縣及台南市。連江縣及雲林縣則照常,但高中及以下停課。5月18日11點30分解除台灣本島的颱風警報;17時30分,隨著“珍珠”減弱並轉化成為溫帶氣旋,台灣“中央氣象局”解除所有海上、陸上颱風警報。

颱風影響

菲律賓

菲律賓發布的颱風預警區域 菲律賓發布的颱風預警區域

“珍珠”在5月10-12日吹襲菲律賓,造成至少41人死亡,經濟損失約1,900,000美元。在中部馬斯巴特省對開海域一艘停在岸邊的渡輪被浪打沉,最少21人死亡,大部分死者是渡輪乘客,另外18人獲救。

在比考爾省,強風洪澇帶來的房屋倒塌令300戶居民無家可歸。另在南萊特省索戈的六村莊共1,000人被山泥圍困,幸無傷亡。

在民都洛島,颱風在5月13日導致河流水位上升並造成決堤,四個村莊被淹浸,水深及腰。此外一郵輪於因大風在塔布拉斯海峽灣附近下錨,但卻被大浪及大風把船吹至擱淺。

“珍珠”在菲律賓共造成至少600間房屋倒塌,超過3,500間房屋損毀。

馬來西亞

由於“珍珠”在南海時受到季風的補給環流擴大,其外圍雲系給馬來西亞部分地區帶來了強降水。

日本

颱風“珍珠”接近日本海域時已經只有熱帶低壓級別,但是餘威不減。共造成日本岐阜、飛驒9處山體滑坡、部分地區停電、部分水路、空中客運班次延誤。沖繩縣的3名男子在近海游泳時被颱風“珍珠”帶來的巨浪所困,造成1人死亡、1人受傷,另外一人失蹤。

越南

5月17日上午,在海南島以南約160海里(300公里)上共11艘漁船經過南中國海時被風浪打沉, 298名漁民失蹤(分別為廣南蜆港176人;廣南省籍95人;廣義省籍27人),已證實37人死亡,中國駐越南大使胡乾文5月21日指出,中國方面救起約330名船員。

由於越南國家氣象中心沒提出警告說颱風會轉向,社會大眾跟死亡漁民家屬都指責氣象中心。當地人稱外國眾多氣象台皆警告颱風要轉向,只有越南堅稱不轉向引致災難;面對指責之下,越南天然資源及環境部於5月30日把國家氣象中心主任開除並由一名在俄羅斯受訓之氣象預報員接替。

中國

“珍珠”共造成中國30人死亡、5人失蹤。颱風“珍珠”共導致1.45萬間房屋倒塌,直接經濟損失85.57億元,其中水利設施直接經濟損失9.7億元。統計結果顯示,颱風“珍珠”造成的人員傷亡全部為次生災害所致。颱風“珍珠”引起的災情主要呈現三個特點,一是農業和漁業損失比較嚴重,農林牧漁業損失達49.96億元,占總損失的58%;二是廣東汕頭、福建漳州等東南沿海經濟區受災嚴重,基礎設施和工貿企業損失比較大;三是轉移安置人員較多,總計117.52萬人。

香港地區

颱風珍珠造成的危害 颱風珍珠造成的危害

5月17日早上7時15分,香港天文台發出三號強風訊號。隨著“珍珠”移近, 離岸地區風力進一步增強,市區風力亦不斷增強,間中陣風達至強風的水平。而珍珠的外圍雨帶亦開始為香港帶來狂風驟雨。同時因天文大潮關係,沙田城門河與鰂魚湧水位高漲,其中鰂魚湧水位在早上9時至下午1時曾上漲至海平面之上2.7米並引發輕微倒灌。同日晚上,香港風力開始減弱。

潮汕地區

5月18日凌晨2時15分,強颱風“珍珠”在汕頭澄海和潮州饒平之間登入,對汕頭市共造成八人死亡。其中兩名為兒童,兩名老人受傷,其中潮南區紅場鎮因暴雨引發土石流衝垮三間房屋,救出五名民眾,其中一人當場死亡,二人搶救無效死亡。一人受傷仍在醫院救治。在通往揭陽之間的北郊公園附近,192座平房出現水浸,水深達1.6米,近3000戶共6000多人被困,政府緊急抽調500名官兵疏散居民。廣東省總計撤離居民32.7萬餘人;在南澳,數十艘漁船被暴風颳倒。風災致經濟損失25億5900萬元人民幣,全市共886,700戶受停電影響,至5月20日仍有小部分用戶未恢復供電。

福建省

颱風合共造成福建省20人死亡、4人失蹤、18人受傷。 據福建省防汛辦18日15時初步統計,全省60個縣市、425個鄉鎮受災,直接經濟損失37億3000萬元人民幣,受災人口3,155,000人,倒塌房屋9,600間,撤離居民709,000人。 其中漳州市受災最為嚴重。在颱風登入後,颱風中心直接經過漳州,城區和下屬四個縣市發生內澇,部分民房受淹;全市供電線路停電一百四十條,至上午九時已恢復一百一十一條;市區一戶民眾房屋倒塌,三人受傷;5月18日凌晨四時半左右,漳州市雲霄縣和平鄉半嶺村山體滑坡,兩棟房屋倒塌,共8人死亡4人失蹤,同日10時50分,漳州市詔安縣官陂鎮馬坑村一山體塌下,造成一排民居倒塌,5人死亡多人受傷。幾乎同時泉州市安溪縣長坑鄉田中村一山體滑坡致房屋壓塌,兩名女孩死亡。直接經濟損失33億元。

江西省

5月16日8時~5月18日14時在贛州、撫州兩市有20個縣市雨量超過50毫米,會昌、瑞金、安遠等地雨量超過100毫米,以會昌133.8毫米最大。

台灣地區

沒有造成死亡的嚴重災情傳出,只有1人受輕傷。農作物損失則慘重;台灣“農糧署”截至5月18日上午11時統計,受害面積約391公頃,損害程度35%,換算為絕收面積是137公頃,損失金額約19,097,000元新台幣。受害較多包括高雄縣、花蓮縣及澎湖縣。受害農作物主要是西瓜、水稻、芒果及番石榴。

颱風盤點

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範圍內發生的強熱帶氣旋(其中風速要超過32.6米/秒)稱為颱風。在每年的夏秋季節,我國毗鄰的西北太平洋上會生成不少名為颱風(Typhoon)的猛烈風暴,有的消散於洋上,有的則登上陸地,帶來狂風暴雨。
颱風達維
颱風康妮
颱風娜基莉
颱風科羅旺
颱風莎莉嘉
颱風龍王
颱風玉兔
風神颱風
颱風杜鵑
颱風海馬
颱風鴻雁
颱風桃芝
颱風海鷗
颱風鳴蟬
颱風米雷
颱風啟德
颱風萬宜
颱風鳳凰
颱風彩雲
颱風馬鞍
颱風天秤
颱風天兔
颱風北冕
颱風巨爵
颱風蝎虎
颱風布拉萬
颱風帕布
颱風巴蓬
颱風凱薩娜
颱風洛坦
颱風珍珠
颱風蝴蝶
颱風丹
颱風傑拉華
颱風聖帕
颱風海棠
颱風清松
颱風楊柳
颱風鳳仙
颱風蒲公英
颱風尼格
颱風珊珊
颱風玲玲
颱風欣欣
颱風婷婷
颱風榕樹
颱風摩羯
颱風劍魚
颱風鯨魚
颱風圓規
颱風天鷹
颱風象神
颱風法茜
颱風燦鴻
颱風南川
颱風塔拉斯
颱風格美
颱風百合
颱風薔薇
颱風蘇特
颱風奧鹿
颱風派比安
颱風韋帕
颱風米克拉
颱風妮坦
颱風黃蜂
颱風芭瑪
颱風梅花
颱風碧利斯
颱風南瑪都
颱風麥莎
颱風貝碧嘉
颱風琵琶
颱風蓮花
颱風瑪瑙
颱風珊瑚
颱風溫比亞
颱風塔巴
颱風浪卡
颱風莫蘭蒂
颱風瑪娃
颱風蘇力
颱風米娜
颱風蘇迪羅
颱風雲娜
颱風古超
颱風西馬侖
颱風海貝思25號
颱風馬勒卡
颱風泰利
颱風玫瑰
颱風瑪利亞
颱風范斯高
颱風海高斯
颱風奧麥斯
颱風洛克
颱風桑美
颱風利其馬
颱風巴威
颱風康森
颱風鸚鵡
颱風茉莉
颱風苗柏
颱風艾雲尼
颱風菲特
颱風海貝思7號
颱風飛燕
颱風浣熊
颱風天鵝
颱風鮎魚
颱風彩蝶
颱風榴槤
颱風威馬遜
颱風莫拉克
颱風暹芭
颱風卡努
颱風尤特
颱風麥德姆
颱風艾濤
颱風艾利
颱風韋森特
颱風潭美
颱風夏波
颱風環高
颱風桑達
颱風蘇拉
颱風桑卡
颱風寶霞
颱風羅莎
颱風美莎克
颱風燦都
颱風納沙
颱風悟空
颱風海燕
颱風海神
颱風電母
颱風森拉克
颱風娜絲
颱風黑格比
颱風盧碧
尼伯特
颱風凡亞比

2000-2009年影響中國的颱風

根據颱風委員會1998年12月1日至7日在菲律賓馬尼拉舉行的第31屆會議的決議,從2000年1月1日起,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對西北大西洋和南海生成的熱帶氣旋進行命名,旨在幫助人們對熱帶氣旋提高警覺,增強警報效果。同時,保留原有熱帶氣旋編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