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府

風府

風府,經穴名。出《素問·氣府論》。別名本穴、鬼穴。屬督脈。在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環枕後膜和小腦延髓池;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主治癲狂,癇證,癔病,中風不語,悲恐驚悸,半身不遂,眩暈,頸項強痛,咽喉腫痛,目痛,鼻衄。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針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

基本信息

簡介

【定位】
風府穴風府穴
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凹陷中
【主治】
①頭痛、眩暈、項強等頭項病證;
②中風,癲狂,痴呆;
③咽喉腫痛,失音。
【操作】
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針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腦血管病、延髓麻痹、癲癇、精神分裂症等。配百會太陽、崑崙主治頭痛;.配 風池、人中、太沖、合谷主治小兒驚風
【解剖】
在枕骨和第1頸椎之間;有枕動、靜脈的分支及棘突間靜脈叢;布有第3枕神經和枕大神經之分支。

取穴方法

取此穴時通常採用俯伏、俯臥或正坐的取穴姿勢,風府穴位於後頸部,兩風池穴連線中點,頸頂窩處。

主治疾病

風府穴的主治疾病為:按摩此穴道對於治療多種頸部疾病、頭部疾病都很有療效,是人體督脈上重要的穴道之一。
國家針灸穴位取穴標準)
〖取穴方法〗人體風府穴位於項部,當後髮際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
〖解剖〗在項韌帶和項肌中,深部為環枕後膜和小腦延髓池;有枕動、靜脈分支及棘間靜脈叢;布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支。
〖主治疾病〗癲狂,癇證,癔病,中風不語,悲恐驚悸,半身不遂,眩暈,頸項強痛,咽喉腫痛,目痛,鼻出血。
〖人體穴位配伍〗配腰俞穴治足不仁;配崑崙穴治癲狂、多言;配二間穴、迎香穴治鼽衄;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強難言。
〖刺灸法〗伏案正坐位,使頭微前傾,項肌放鬆,向下頜方向緩慢刺入0.5~1寸。針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誤傷延髓。
〖別名〗舌本穴,鬼穴。
〖穴義〗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
〖名解〗
(1)風府。風,指穴內氣血為風氣也。府,府宅也。風府名意指督脈之氣在此吸濕化風。本穴物質為啞門穴傳來的天部陽氣,至本穴後,此氣散熱吸濕並化為天部橫行的風氣,本穴為天部風氣的重要生髮之源,故名風府。
(2)舌本。舌,口中之舌也。本根本也。舌本名意指本穴的水濕風氣為舌活動自如的根本。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與至柔之性的舌部氣血同性,故名舌本。
(3)鬼穴。鬼,與神相對,此指穴內氣血為濕冷水氣也。穴,空竅也。鬼穴名意指穴內為濕冷水氣的聚散之地。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
〖運行規律〗散熱冷縮後循督脈下行腦戶穴。
〖功能作用〗散熱吸濕。
〖治法〗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