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蓋

顱蓋

3.粉碎骨折:受傷較重,常合併頭皮挫傷和腦挫傷。 2.線形骨折:頭顱X線平片示單發或多發骨折線。 4.粉碎骨折:頭顱X線平片示多條交叉的骨折線。

顱蓋顱蓋
顱蓋
顱蓋骨骨折(神經外科)
概述
顱骨是類似球形的骨殼,容納和保護顱腔內容。顱骨骨折的重要性不在於顱骨骨折本身,而在於顱腔內容的並發損傷。按骨折形狀分類為:線形骨折、凹陷骨折、粉碎骨折、兒童生長性骨折。凹陷或粉碎骨折的骨折片,既可損傷腦膜及腦又可損傷腦血管和顱神經。顱骨骨折約占顱腦損傷的15—20%,可發生於顱骨任何部位,以頂骨最多,額骨次之,顳骨和枕骨又次之。一般骨折線不跨過顱縫,如暴力過大,亦可波及鄰骨。頭顱正側位可確診。由於骨折形態不同,其治療及預後亦各不相同。
臨床表現
1.線形骨折:頭部傷區可有或無頭皮挫傷,如不合併顱內損傷,常無顯著症狀,如合併顱內血腫、腦或顱神經損傷時有相應的症狀和體徵。2.凹陷骨折:頭顱局部出現變形、凹陷、頭皮腫脹與皮下血腫,可引起局部挫裂傷,骨折範圍較大者引起腦受壓。有時傷及靜脈竇,合併顱內血腫,可於傷後早期或晚期出現癲癇。3.粉碎骨折:受傷較重,常合並頭皮挫傷和腦挫傷。4.生長性骨折:多見於3歲以下嬰幼兒,以前有線形骨折,3—4月後骨折處頭皮隆起,有搏動和波動感,穿刺可抽出蛋白含量較高的腦脊液,久之顱骨骨折線增寬乃至形成顱骨缺損。
診斷依據
1.頭外傷史。2.線形骨折:頭顱X線平片示單發或多發骨折線。3.凹陷骨折:頭顱X線平片示骨碎片重疊,密度增高或骨片移位元,或局部陷入,嬰兒顱骨凹陷常呈桌球樣凹陷。4.粉碎骨折:頭顱X線平片示多條交叉的骨折線。5.生長性骨折:傷後傷區腫脹不消退或3—4個月後骨折處頭皮隆起,有搏動和波動感,再攝頭部X線平片見:線形骨折裂增寬。
治療原則
1.凡有顱蓋骨骨折都要觀察有無合併顱內血腫、腦挫傷與顱神經損傷,要同時治療。2.線形骨折,輕微凹陷骨折,無骨折片移位的粉碎骨折都可待其自愈。3.下列情況需手術處理:(1)骨折並發顱內血腫。(2)凹陷骨折位於運動區域,或凹陷深達1cm以上,凹陷範圍較大,引起腦受壓。(3)骨折片刺破硬腦膜,引起腦挫傷、出血。(4)骨折片傷及大靜脈竇。(5)開放性顱骨骨折或傷口不愈,有碎骨片存留。(6)生長性骨折。
用藥原則
1.傷後立即使用精製破傷風抗毒素,選擇有效的抗菌素。2.如需要手術治療的,術後應使用抗菌素。3.如有癲癇發作者應使用抗癲癇藥,控制癲癇後持續用藥半年以上,然後逐漸減量。4.若有腦水腫,顱內高壓者需使用脫水劑,神經營養性藥物。
輔助檢查
1.頭顱X線正側位相可瞭解骨折範圍、性質及骨碎片的位置、大小,故應常規拍攝。2.顱蓋骨骨折大部分伴有硬膜外血腫,頭顱CT除對顱骨骨折明確診斷外,尚能確定是否伴有顱內血腫,腦水腫以及深部結構是否損傷。為手術治療提供了準確依據,故疑有硬膜外血腫的應行頭部CT檢查。3.腦電圖檢查多在損傷晚期、傷口癒合後進行,對傷後癲癇的定位診斷有重要意義。
療效評價
1.治癒:合併頭皮傷癒合,手術復位或骨折片摘除,症狀消失,無明顯後遺症。2.好轉:術後症狀好轉,無明顯神經系統併發症。3.未愈:骨折未復位或骨折片未摘除,症狀惡化。
專家提示
顱骨是一堅硬的球形骨性空腔,是容納和保護腦組織的結構,成人能承受280Kg的靜體重量,400—900磅時的能量,超過這一標準可引起骨折,骨折所造成的繼發性損傷比骨折本身嚴重得多。經X線平片檢查發現顱骨骨折時,要警惕發生顱內血腫,故48小時內應注意觀察病情變化。若病情加重,應及早行頭顱CT檢查,及時發現顱內血腫。若骨折片插入腦內或壓迫功能區,引起癲癇發作,應及早手術。嬰幼兒的線形骨折常在3—4個月內癒合,預期不癒合者應考慮兒童生長骨折,應給予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