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浩禪寺

頤浩禪寺

頤浩禪寺,位於上海市青浦區金澤鎮,始建於宋景定元年(一二六○年),相傳原為南宋[中國歷史朝代]宰相呂頤浩故宅為寺名而得名,舊名草庵,又名永安庵。後呂氏故宅歸舊族費輔之所有,改建經堂,命道崇法師主持。

基本信息

簡介

頤浩禪寺頤浩禪寺
頤浩禪寺位於青浦區金澤鎮南市。始建於宋景元年(1260年),後呂氏故宅歸舊族費輔之所有,改建經堂,命僧人道崇主持。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奉旨升院為寺,更名為“頤浩禪寺”。建大雄寶殿邊門、兩廡,初具規模。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擴建大山門、鴛鴦樓天王殿、彌勒殿、祖師殿、水火神廟香乳堂、文昌祠凌雲閣微笑堂、天香亭、貝多林、圓通殿、梅雪軒、宜靜院,另闢金鯽池和石假山等二十餘處殿閣樓院。寺內有各朝名人撰寫的碑刻15方,有唐吳道子畫、元趙孟頫書《金剛經》及其所畫的“不斷雲”等手跡、石刻。

頤浩寺規模宏大,殿宇凌空,法幢巍然,可居千僧,遂稱古剎。自明洪武十四到十六年(一三八一年至一三八三年),大淵法師曾加以修葺,以後疊經兵燹,屢毀屢建。清光緒三十二年(一九○六年)又重修,但規模已不及當初。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年)農曆正月初四,寺大部毀於日軍炮火,僅存天王殿、大山門。一九五八年拆移,僅存“頤浩禪寺記”碑一方,古銀杏樹撒按株,“不斷雲”石刻斷石十四塊,殿宇柱腳十六塊及少許假山石等。

擴建

元朝元貞元年(1295年),擴建大山門、鴛鴦樓、天王殿、彌勒殿、祖師殿、水火神廟香乳堂、文昌祠、凌雲閣、微笑堂、天香亭、貝多林、圓通殿、梅雪軒、宜靜院,另闢金鯽池和石假山等二十餘處殿閣樓院。寺內有各朝名人撰寫的碑刻15方,有唐吳道子畫、元趙孟釷欏督鷥站芳捌淥摹安歡顯啤鋇仁旨!

修復

頤浩禪寺頤浩禪寺
頤浩禪寺於一九九二年修復後,建造石碑坊一座,重建了觀音殿、山門、殿堂、寮房等寺宇建築;占地四千三百 三十二平方米,建築面積一千多平方米。頤浩禪寺於一九五一年被列為青浦區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二年七月,經青浦區人民政府批准,正式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親題寺額“頤浩禪寺”。“雖杭之靈隱,蘇之承天,莫匹其偉。”這是《松江府志》里對頤浩寺的記載,意思是頤浩寺的規模,連杭州最大的靈隱寺和蘇州最大的承天寺都比不上。相傳有5048間,占了半個古鎮。占地4332平方米,建築面積1000多平方米。頤浩禪寺於1951年被列為青浦區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7月,經青浦區人民政府批准,正式開放為佛教活動場所。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親題寺額“頤浩禪寺”。

名稱由來

頤浩是南宋相國呂頤浩的名字,相傳宋高宗南渡,在呂頤浩的陪同下來到金澤,見金澤景色優美,要求停留駐歇。呂頤浩就在金澤建造自己的住宅,以備退休後在這個“風水寶地”養老。再後來,他又舍宅為寺,命寺為頤浩寺。這也是全國唯一用相國的名字命名的寺廟江南大地,寺廟數以萬計,頤浩寺不但出名,而且一直受朝廷重視而不斷擴建。這跟相國之名命寺,有很大的原因,這既是佛教的繼往開來,又是政治上的安撫政策,以達到國泰民安,鞏固政權,安居樂業,這是各個朝代的建國策略之一。

明洪武中,僧大淵曾予修葺,明代書法家文徵明書“方丈”匾,證明寺院已有相當規模,號稱可居千僧。至明清時,寺院已經荒蕪。清順治、乾隆、光緒年間幾次重修,但規模均已不及當初。1992年恢復開放,1995年9月正式登記。“頤浩禪寺”匾額為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居士所題。

寺院三寶

這座江南古剎在抗日戰爭中被毀,現在的寺廟已經是1992年重建的。但依舊保留著三件古文物。

第一件是“不斷雲”石欄

頤浩禪寺頤浩禪寺

元代大書畫家趙孟頫的傑作。南宋滅亡後,他辭官回鄉,常到頤浩寺讀經作畫。有一天,他突然畫興大發,命書童拿出紙筆,畫了長卷“不斷雲”。頤浩寺方丈見到這雲圖,極為高興,請了著名石匠雕鑿在一塊塊石頭上,並將石頭安放在大雄寶殿前,圍在荷花池四周。如今的“不斷雲”只剩下20多米,但就這20多米,雲圖清晰,鮮活精彩,依舊能讓我們讚嘆大師的手筆。奧運火炬上的祥雲看見它,也得必恭必敬地叫一聲祖宗了。

第二件是“古銀杏”大樹

頤浩禪寺頤浩禪寺

元初西域高僧聶卜爾納,不遠千里慕名而來取經,還親自種植兩棵銀杏樹:一棵種在頤浩寺前,為雄性果樹,另一棵種在河西,為雌性果樹,兩樹隔河,相隔一百多米。人們相傳為夫妻樹。可惜雌樹在民國期間被無故鋸掉,只留下了雄樹,樹高25米,身圍4.5米,是當地古樹之冠。

第三件是“古石碑”

頤浩禪寺頤浩禪寺

在頤浩寺的山門前。碑名為《頤浩禪寺記》,碑文共700多字,記述了頤浩禪寺的發展歷史。因戰亂被長期淹埋在瓦礫下,挖掘修復後,特地建造了仿古碑亭,供後人瞻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