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鰻鰕虎魚

須鰻鰕虎魚

須鰻鰕虎魚,Taenioides cirratus (Blyth, 1860),是鰕虎魚科鰻鰕虎魚屬的一種魚類。外形有點像泥鰍。它全身通紅、半透明,頸腹部有像漏斗或喇叭狀的半透明紅色鰭。雙眼退化,像針眼幾乎看不到。須鰻蝦虎魚以小魚、小蝦為主,雖然長得像外星生物,很有侵略性,但它本身並不那么暴力,會偶爾咬人,有微毒。在香港和越南等地,這類魚可以作為桌上佳肴。

基本信息

分布

多分布在溫熱帶的淡水、半淡鹼水和海域,棲息在河口、海灣、紅樹林濕地或沙岸海域等泥質的環境。 江浙一帶的吳方言稱為“邪鯁”。本魚分布於印度洋北部沿岸、東至澳大利亞、北至日本以及中國南海、台灣海峽、東海等海域,屬於暖水性底層魚類。其一般棲息於近岸及河口灘涂上。

特徵

體延長而側扁,呈帶狀。一般體長9~20厘米,體重20~35克、眼小,退化,埋於皮下。口大,斜形、下頜及頦部向前突出、上下頜的外行牙為6~12個尖銳彎形的大牙突出唇外,口閉合時露於口外,似狼牙狀、背鰭、尾鰭、臀鰭互相連線為一整體。胸鰭寬且長,上部鰭條游離呈絲狀、體裸露無鱗。全體紫色。胸鰭、腹鰭有時具黑褐色邊緣。

本魚體延長,眼睛退化隱於皮下,口裂幾乎垂直,腹鰭癒合呈長斗漏狀,為淺白色,下頷具須。魚體裸露無鱗片,呈略帶藍灰的鉛紅色,尾鰭黑色、尖形,背鰭硬棘6枚;背鰭軟條43-49枚;臀鰭硬棘1枚;臀鰭軟條42-47枚,體長可達30厘米。

生態

生活於熱帶地區,喜棲息於紅樹林、河口、內灣的泥灘地,常隱於洞穴中,屬雜食性,以有機碎屑及小型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