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棘鰍

中華棘鰍

刺鰍(學名:Mastacembelus aculeatus)為刺鰍科刺鰍屬的魚類,俗名刀割、刀鰍。在中國,分布於各大水系等,一般棲息於多水草的淺水區。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北京。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刺鰍 刺鰍

刺鰍科,刺鰍屬。俗稱:倒鰍,鋼鰍,刀鰍,石錐。英文名:Spiny eel 。 體細長,前端稍側扁,肛門以後扁薄。頭長而尖。吻稍長,但不及眼後頭長,吻端向前伸出成吻突,其長度約等於眼徑。前鼻孔呈管狀,位於吻的兩側;後鼻孔圓形,近眼前緣。眼位於頭部的側上方,表面覆以薄皮,眼下前方有一倒生的小刺,埋於皮內。口下位,口裂幾成三角形,口角達眼前緣或稍超過。上下頜具絨毛狀齒,呈帶狀排列。胸鰭小而圓,無腹鰭,背鰭和臀鰭分別與尾鰭相連。背鰭前方有1排各自獨立的硬棘,約為31-33枚;臀鰭具棘3枚;尾鰭略尖。體鱗細小,側線不顯著。體背黃褐色,腹部淡黃。頭部從眼上向後有2條淡色線條,沿體背縱伸至尾鰭基。體背、腹側有許多網狀花紋,背鰭、臀鰭與尾鰭的基部網紋更為明顯,體側有30餘條褐色垂直條斑。有些個體條斑上端色較深黑,有部分個體近腹側的條斑之間雜以短斑。背棘基黑褐色,胸鰭淡黃色或灰黃,其餘各鰭灰色,臀鰭下緣常飾以白邊。 為底棲性魚類。生活於多水草的淺水區。以水生昆蟲及其它小魚為食,生殖期大約在7月份。

生活習性

中華棘鰍 中華棘鰍

為底棲性魚類。生活於多水草的淺水區。以水生昆蟲及其它小魚為食,生殖期大約在7月份。刺鰍喜歡群居,在野外一塊大石頭下就能聚居很多條。

分布區域

分布於全國東部各水系。個體不大,一般體長在25厘米以下,但分布很廣,在長江、黃河及其附屬湖泊、沼澤地均產此魚,有一定的經濟價值。

中華棘鰍 中華棘鰍

營養價值

刺鰍肌肉含高蛋白和低脂肪,胺基酸種類齊全,必需胺基酸、鮮味胺基酸、脂肪酸中多不飽和脂肪酸、EPA與DHA含量均較高,礦物元素含量豐富,有較佳的食用口感和較好的營養價值。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六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