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狗公

石狗公

白條紋石狗公,學名: (Lacepède, 1802),又名白斑菖鮋、石狗公、石頭魚,為鮋科菖鮋屬下的一個種,鮋科下的亞科,而淺海的鮋科及俗稱的石狗公或石頭魚。

基本信息

概況

石狗公 石狗公

命名者:(Lacepède, 1802)

其他中文名:白斑菖鮋

俗名:石狗公、石頭魚

英文俗名:Stonefish

是否有毒魚類:

經濟型魚類:

最大體長:25公分

食用魚類:

觀賞魚類:

同種異名: Holocentrus albofasciatus

分布

石狗公 石狗公

世界分布:大西洋、印度洋及太平洋。

地理分布:於日本、台灣島以及中國南海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中國。

特徵

特徵: 鮋科的魚背鰭具硬棘11-13,有些具有毒性,而此亞科的特徵在於側線是連續的凹槽,體披圓鱗,下眼眶脊不明顯。 眼睛及口大;顎骨有齒;下眼間具三棘;上眼間具一大及分支的觸鬚,體紅色。

其 他: 全世界共有3屬5種,而台灣地區目前共發現2屬2種。此科的魚屬於鮋科下的亞科,而淺海的鮋科及俗稱的石狗公或石頭魚,其肉質鮮美是高經濟價值的魚類,但深海的鮋科賣相及肉質皆不佳,故無經濟價值。

台灣地區多稱鮋為石狗公。

生態習性

棲息深度:水深30至200米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石狗公的形狀 石狗公的形狀

棲息環境:礁區

盤點海洋中的魚類之二十六

海洋魚類從兩極到赤道海域,從海岸到大洋,從表層到萬米左右的深淵都有分布。生活環境的多樣性,促成了海洋魚類的多樣性。但由於生活方式相同,產生一系列共同的特點:具有呼吸水中溶解氧的鰓,鰭狀的便於水中運動的肢體,能分泌粘液以減少水中運動阻力的皮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