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座

鞍座是腳踏車上供人騎座的部件,是腳踏車的必備零件之一,它選擇的好壞事關重要!

基本信息

1、鞍子。用以乘坐﹐故稱。

坐墊坐墊

2、腳踏車上供人騎座的部件。

如何正確調整腳踏車鞍座高度

最近的一個研究表明,如果把鞍座高度設得太低,會使你在相同的路程用多12%的時間。讓我們一起看看各種調整腳踏車鞍座高度的方法。

腳後跟法

這是個非常普遍且簡單的方法,當你坐上鞍座時,把你的腳後跟放在腳蹬上,並調整鞍座高度,讓你的腿與腳蹬成垂直狀態,

腳後跟法腳後跟法

看最低點時是否與髖骨呈現水平。但是,這個方法是沒有經過科學驗證,而且常常容易導致鞍座過低。密西西比女子大學的WillPelever教授曾發表多篇論文來比較各種調整方法,她說:“這個方法(腳後跟法)的主要問題在於沒有考慮每個人的生理結構不同,如大腿、小腿和腳板的長度差異。”

109 %法

在1967年Hamley和Thomas提出一個更好方法,他們試驗了各種不同的鞍座高度,並且認為理想的鞍座高度的位置是inseam長度(從會陰至腳底的長度或是從踏板的軸頂端到鞍座最高位置的長度)的。通過各種實踐,這個方法受到廣泛的歡迎,並得到行內頂級教練的肯定。

109 %法109 %法

萊蒙德法

這個方法首先由三次環法腳踏車賽冠軍GregLeMond提出,也是利用inseam長度作為標準,主要是BB到鞍座最高位置的長度是inseam長度的88.3%。但Pelever教授表示,儘管這個方法對許多人有效,但大腿特別長的人例外。

霍姆斯法

這個方法最初目的是減少騎車過程中的過度勞損。霍姆斯法跟上述三種方法截然不同,

霍姆斯法霍姆斯法

必須使用量角器,使用量角器來度量膝蓋與踏板最低位置的角度(如圖)。Holmes建議這個角度在25至35度間,且越接近25度對於那些舊傷(髕骨肌腱炎)越有利。但這個方法可能技術性過強,平時最好選擇以上的inseam方法。

剛剛調整之後可能身體會不太習慣,但這不代表不適合。不要太依賴舒服的感覺。Pelever說“如果你踩腳踏時鞍座位置比最佳位置低很多,剛開始你會覺得笨拙礙腳”,“然而,當你的身體適應(通常在兩到三個星期)新的鞍座位置,不僅會感覺很舒服,也會長期獲得良好的騎行效果。”當然,如果在幾周后仍然感到鞍座不舒服,你將需要進行再調整。

選擇技巧

秋高氣爽,正是騎車出遊的好時節,隨著騎腳踏車的人越來越多,專家提醒,為避免騎車對健康造成不利影響,最好選擇寬大柔軟的坐墊。
很多市民喜歡騎車運動,但又擔心騎車可能導致男性前列腺方面出現問題。對此,北京體育大學運動生物化學教研室專家指出,人們騎車出行、出遊,運動量遠遠達不到類似競技體育的運動強度。
因此只要注意選擇較為寬大柔軟的坐墊,調整最佳的感覺舒適的車座高度,運動時多喝水等,一般不會對人體造成影響。

坐墊的舒適度

個人都希望在自己的腳踏車上有一個一個舒適的坐墊。但是,究竟是那些因素決定了一個坐墊的好壞卻並不是顯而易見的。

每個春季,車行都向騎手們出售大量的坐墊,因為騎手們發現他們從上個秋季一直放著落灰的坐墊不再舒適(事實上騎手們只是根據一兩次的騎行感受,就覺得這個坐墊大大不如上一年舒服了)。所以,加上各種時髦的、所謂高科技的各種宣傳攻勢,他們就蜂擁的去購買所謂的最新款式的坐墊。他們拿到新的坐墊,裝在車上,出去騎上幾次,然後發現新的更加舒服。於是他們向朋友們宣傳它們的新坐墊,並慫恿它們去購買新的坐墊。

但是,真的是那些高科技使坐墊更加舒服了嗎?或者只是因為車手們經過了一個冬天的休息,而變得不適應騎行。如果你有一個質量不錯的合適坐墊,努力的逐漸增加騎行訓練的長度是你所需的。(譯者註:這個句子困擾了我2天)如果你現在的坐墊曾經是舒適的,那么你沒有必要急著更換坐墊。

你會注意到我使用的是“坐墊saddle(鞍,鞍座)”這個詞,而不是“座椅seat(凳子椅)”。這是有原因的。座椅,是你坐在上面的東西,它被設計用來承擔你全部的重量。躺車是有座椅的,但是當前的直立式腳踏車只有坐墊。坐墊是用來承擔你的部分重量,但絕不是全部重量的。剩餘的重量主要是由你的雙腿,以及你的上肢(handsandarms)來承擔。

當一個騎手不在騎行狀態,離開腳踏車幾個月或者更多之後,他會開始長的更壯(長肉),但是他的腿會更快的疲勞。當雙腿疲勞之後,騎手會把更大的重量放在坐墊上面,這就是問題的起因。很多關於坐墊的抱怨事實上都可以歸結到雙腿的疲勞上,而造成雙腿疲勞的原因就是新季度的騎行強度要大於你所能接受的。

我並不是說坐墊之間沒有區別,或者讓你去適應任何東西。事實上,隨車原裝的坐墊是遠遠比市場上的坐墊要差的。

坐墊的軟硬

當一個騎手發現他的坐墊不舒服的時候,第一反映通常就是尋找一個軟坐墊。這通常是一個誤區。就像最軟的床墊不一定是睡的最舒服的床墊,最軟的坐墊也不一定是騎行時最舒服的坐墊。

構想一下你坐在一張咖啡桌上。你的重量集中在你坐骨的兩個突起,或者專業一點說是“坐骨結節”上面。它們是你的身體上專門用來承受重量的部位。大部分和坐墊相關的不舒適的現象都是因為重量被分配在了兩個突起之間的軟組織所造成的。想像一下放置一個很軟的枕頭在咖啡桌上。當你坐上去的時候,坐骨壓迫枕頭,枕頭會變形直到你的坐骨再次接觸到桌面。這和直接坐在桌子上不同的是,現在在你的兩個坐骨之間存在著來自於枕頭中部的壓力。幾乎所有的騎手都忽視了這一點,同時很多坐墊也做成讓購買者能輕易的將大拇指按下去。這樣的坐墊只在短途騎行的時候感到舒適。當長途騎行的時候,過多的填充物通常也是一個造成大腿內側皮膚發炎的因素。

坐墊的寬窄

坐墊的寬度對於騎行者的舒適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這和騎行者兩個坐骨突起之間的寬度是必須聯繫起來的。如果坐墊太窄,兩個坐骨突起會在邊上無所支撐,這時承受重量的就是中間的軟組織。如果太寬,就會造成大腿內側的皮膚發炎,特別是在炎熱的天氣里(譯者註:這點偶深有體會,太寬會擦到大腿內側,難受的說)。很多寬度的不適合現象是和不合適的坐墊調教聯繫在一起的,如果沒有先嘗試實驗一下調教你的坐墊,你是不必急於丟棄你手上這個“不合適”的坐墊的。

塑膠和皮革

在目前所使用的坐墊中,有兩種基本的製造方法:1.塑膠填充2.皮革拉伸塑膠填充坐墊典型的現代坐墊由四部分構成:框架,基座(base不知道翻譯的對不對),填充物和外層(cover)屬框架,通常是鋼或者鈦桿被製造成V字型,v的尖端向前。塑膠材質的基座由三個連線點固定在框架上。基座可能由硬的或者由有一定彈性的塑膠製成。好一點的基座還可以在騎行者的體重壓力下彎曲,同時通常會在與坐骨接觸的地方會薄一些,這樣就可以吸收更多的震動。一個流行的趨勢是在基座的中間弄出一個大洞,試圖去減少對於外陰和前列腺的壓迫。在一些情況下,填充物和外層包裹住這個洞;也有的洞是貫穿的,所以這種貫穿的坐墊有點像三角形的油炸圈餅。這個設計對於一部分人是有效的,但對於另一些人是無效的,因為洞的邊緣有些尖銳,從而使力集中在了腹股溝區域。底座應當特定的適應騎手的生理特徵,同時人與人之間是有著明顯差異的,這就意味著,對於一個人是很舒適的坐墊,對於另一個人來說可能就是一種折磨。填充物通常是具有封閉小室的泡沫狀物質,有時是“GEL”。如果填充物太軟,或者太厚將會帶來問題,不是壓迫軟組織就是造成皮膚發炎。

外層應該光滑而不容易滑溜/柔軟,又要有一定的強度,如果可能,最好能夠呼吸(透氣)。皮革是具有上述優良性能的材料,通常用在比較好的坐墊上。萊卡能夠透氣但是有時過於滑溜,而且不夠堅固,好一點的萊卡坐墊通常會在容易損壞的的三個角上加上塑膠進行加固。聚乙烯纖維布料,通常被製作成仿皮革製品。聚乙烯纖維布料比皮革滑溜一些,而且不如皮革透氣。但是它比萊卡更加耐久,比皮革更加便宜。
拉伸皮革坐墊到20世紀70年代,大部分好的腳踏車都配有拉伸皮革坐墊。他們的框架大致與塑膠填充坐墊相同,不同的是有一個彎曲的金屬條連線著V字型的兩端。一塊厚的皮革被鉚釘固定在這個橋上(金屬接),另外一點固定在V字尖端的一個可調配件上。這樣,皮革就像吊床一樣被懸浮在空中。

一個合身的皮革坐墊對於那些具有很高里程經驗的騎手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當然,他必須不在意這個坐墊會比塑膠的重一點點。皮革坐墊在沒有泡沫填充的情況下,依靠著自己良好的延展性和彈性為騎手提供了良好的適應能力。在炎熱的天氣下,沒有泡沫填充的皮墊能大大提高舒適性,因為熱量和汗水可以通過皮革上的小孔排出,就像皮革在呼吸一樣。皮製坐墊還能夠隨著車手的騎行逐漸的改變自己的形狀來適應特定車手的生理特徵,這和棒球手套的特性是一樣的。(譯者註:也就是說用的時間越長,和你的身體越合拍)當然,皮革坐墊需要比塑膠坐墊更多的養護.

坐墊的角度

坐墊的角度應該儘量水平。有些男性喜歡把前面調得高一點,有些女性喜歡把前面調低一點,雖然這無傷大雅,但是別調的太過就行了。如果前面太高,就會擠壓軟組織,從而造成一系列的問題。

如果坐墊向前傾斜,騎手會向前滑向坐墊的窄部。女性如果使用了男性坐墊,通常會把坐墊調成向前傾斜,這會避免一些不舒服,但是會造成新的問題。向下的坡度會使騎手有向前滑動的趨勢,而這個趨勢只能由增加雙手的負擔來抵消。所以錯誤的坐墊角度通常會造成手腕,肩膀和頸部的問題,正是因為手上承載了太多的重量。

坐墊的前後位置

坐墊也是可以前後調整的。理想的情況是,坐墊在臀部托架的後方,而且有正確的距離,這就保證了你有一個有效的踩踏角度。通常採用的判定方法是,當曲柄水平時,你的膝蓋應該在踏板軸的正上方。通常認為調整坐墊位置去適應手把是一個餿主意,更好的方案是選擇一個可調把立,或者購買一個有不同長度上管的腳踏車。坐墊角度和前後位置都是可以由坐管上的一些夾具來調整的。

和坐墊相關的基本組成

坐墊是安裝在坐桿上的,坐桿的另一端套入車架的座桿套中。坐桿套通常會有一個缺口,管夾就安放在這裡。固定坐管夾的螺絲通常需要扳手,典型的是13或14毫米的,也可能是Allen扳手(5或6毫米),還可能是快卸,根本不需要扳手。

你必須鬆開坐管夾來調整坐墊高度。有時可能會需要左右搖晃一下來使它移動。如果難以移動,你需要取下坐管,在坐管套內塗上一些油脂來潤滑,如果它確實卡住了,看我的文章《卡住的坐管》。在接近坐管底部的一端大約5厘米處,通常會有一個最小插入線,用來提醒你留足足夠的坐管來保證安全。如果你將坐管拔高到這條線,仍然不能達到你所需的坐墊高度,那么就去買個更長的坐管吧。(你要買和你的車配合直徑的坐管,最好把原來的拿到店裡去做參考。)

如果坐管夾很難擰動,取下它,用油潤滑一下螺紋,再上緊。這可以使坐管夾上的更緊,同時避免滑絲。

坐管

1.分離的夾具
老式(以及一些新式的低端)車使用一根在一端變窄的鋼管或者鋁管作為坐桿。分離式的坐墊夾具安裝在窄的那一端(通常的22.2毫米)。有一個固定螺栓貫穿整個夾具,它把著一組特殊形狀的墊圈和坐墊的導軌支架固定在一起。當把一個螺栓冒鬆開時,就可以前後滑動導軌來調整坐墊的前後位置和角度了。

其中有些特殊的墊片有鋸齒狀的紋路,這樣可以加強摩擦,從而使坐墊能夠保持在一定的角度。上緊螺栓是十分必要的,那樣你的坐墊就不會像一個搖椅一樣晃來晃去。如果坐墊真的滑動了,鋸齒紋路就會磨損掉,這樣你要再買套新的夾具來固定你的坐墊了。

2.內置式的夾具
大多數新出產的腳踏車都將夾具整合到了坐管上,這樣就可以只用一兩個螺栓來固定坐墊單螺栓坐管使用一個垂直的螺栓來固定坐墊導軌,這個導軌是夾在一對有槽的金屬塊之間的。下面的那一塊會有一面和坐管的一面相互嚙合在一起,它們在嚙合面都有鋸齒狀的紋路,這樣來提供更大的摩擦力。(譯者註:昨天把坐墊拆下來研究了一下,下面那一塊的下部是一個下凸半圓型,坐管上端是下凹的半圓形,這樣就可以提供角度調整。)當螺栓鬆開時,就可以調整角度,而且導軌也可以前後滑動了。

雙螺栓坐管使用一對螺栓來固定坐管夾具。隨便鬆開哪一個你就可以調整前後。鬆開一個,上緊另一個可以調整上下角度。(如果是一大一小兩個螺栓,在做調整時,必須先鬆開大的。)這種裝置可以提供更加可靠的角度調整,因為它不依賴與齒之間的嚙合,所以它也被稱作“微調坐管”。

懸掛(減震系統)

很多有關於坐墊的不舒適都是由於路面顛簸不平造成的。如果有了減震系統,這個問題就會大大改善。最基本的減震器就是騎手的腿。有經驗的騎手會在比較大的坑前稍稍從坐墊上離開,彎曲膝蓋,這樣腿部的肌肉就像彈簧一般吸收了震動。但是在長途騎行時,當腿疲勞的時候,利用腿來減震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有時,一些意想不到的坑也會使你措手不及,在這些情況下,一個減震裝置就會帶來幫助了。

彈簧

直到20世紀70年代的腳踏車繁榮前,事實上所有的腳踏車坐墊都裝有彈簧。只有那些高強度騎行的骨灰級騎手才使用沒有彈簧的坐墊。這些騎手把大部分的身體重量放在腿上,所以他們不需要彈簧坐墊,而且它們十分計較多出來彈簧的重量。腳踏車運動員一樣喜歡沒有彈簧的的坐墊,因為這樣可以更加容易的到達高的踏頻,而且沒有彈簧產生的跳動。當腳踏車繁榮期到來時,幾乎每個美國人都買了10速的彎把公路車,當然沒有彈簧的坐墊也是包含在內的。不幸的是,彎把,窄胎,無彈簧的車座都不適合業餘的車手。

山地車革命是對彎把,窄胎的離經叛道。但是無彈簧的坐墊保留了下來。山地車的寬平軟胎提供了足夠的減震性能,從而使腳踏車能夠舒適的騎行。但是,這種胎同樣會使車的阻力增大與潮流不同的是,我認為內置彈簧的坐墊對於那些喜歡直立姿勢騎行的車手(他們把大多數重量放在坐墊上)是很有意義的。

套嵌/鏈鎖 坐管

如果一個簡單的彈簧坐管在旅行時不能提供足夠的減震憧梢月蛞桓瞿謚眉跽鸕淖堋?有兩種減震坐管:套嵌式和連結式。套嵌式有一個內管和一個外管,內管滑入外管。通常在管內使用捲曲彈簧和阻力膠來作為主動減震設備。這種坐管不引人注目而且不占空間。但是滑動設計有時會造成額外的不必要摩擦和粘粘。這種管子隨著磨損也會容易產生鏇轉。

套嵌式坐管在承受力來自軸向的時候工作最為良好,所以這種坐管的夾具只提供很小或者根本沒有後稜角。但是,這樣會對大多數騎手造成一些人體工程學上的麻煩,因為大多數的坐墊框架是為有一定後稜角的坐管設計的。

連結氏減震坐管使用平行的彈力膠在內部進行連結。這樣做的好處是避免了滑動摩擦,所以相比之下粘滯和鏇轉就會比套嵌式的要少。連結式的坐管可以滿足任何需要的後稜角。事實上這是隨著減震的的移動而變化的。減震坐管通常會有一個預置量,這是為車手的體重所準備的。所以減震坐管只會在遇到顛簸的時候工作。

懸臂樑避震

有些腳踏車根本就沒有坐管,它們的坐墊直接被安放在一個懸空的樑上面,這個梁是從頭管的後方一點發出的。這個有彈性的梁可以提供很好的避震效果,同時又沒有什麼活動部件。儘管這種設計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出現了(那時有一種義大利車使用了彈簧-鋼的懸樑)但是直到90年代Softride出現之前,這種設計都沒有大規模流行。這種組合梁就像一個迷你的跳水板一樣,它為騎手提供了很好的舒適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