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城北國小

靖江市城北國小創立於1906年,位於江蘇省靖江市。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江蘇省靖江市城北國小創立於1906年。一百年的磨礪與發展,這所學校已成為江蘇省基礎教育的視窗學校。學校現有50個教學班,在校3000名學生,擁有萬餘平方米的教學樓、第二課堂活動室及各類輔助用房。近年來,在素質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學校確立了“法規治校、科研興校、素質立校”的辦學指導思想,立足學科、活動、環境三大課程改革,制定了“學校規範有特色、教師達標有特藝、學生合格有特長”的學校工作“三特”總目標,辦學成果顯著。學校先後被江蘇省教育廳命名為“江蘇省百年名校”、“江蘇省文明學校”、“推進素質教育先進學校”,被省科協命名為“江蘇省青少年科技教育特色學校”,被省體委命名為“江蘇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確定為“現代國小數學教育實驗基地”,被中國少年科學院確定為“中國少年科學院科普基地”,被中央教科所確定為“小學生個性化作文研究基地”,被團中央命名為“少先隊全國紅旗大隊”、“全國首批科普創新示範學校”。學校先後獲得“江蘇省巾幗示範崗”、“江蘇省推進校務公開先進集體”、“江蘇省民眾體育先進單位”、“泰州市文明單位”等榮譽稱號,2006年學校被命名為“江蘇省陶行知實驗學校”。

國小教育

初等教育機構最早產生於十六世紀的德國,由城鎮主辦,教習實用知識和新教教義。十七世紀初,這種學校逐漸增多,成為實施義務教育的機構。歐洲各國和日本在資產階級革命以後,也相繼成立。現代學堂和教育制度是西方傳教士和中國留日學生引入中國的。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淵丘逢甲等人開風氣之先,排除頑固守舊勢力的干擾,成功引入西學(美式教育),創辦新式學校,將平民教育納入滿清朝庭的視野。清政府迫於形勢壓力,不得不對教育革新網開一面,於1905年末頒布新學制,廢除科舉制,並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新式學堂,宣統元年(1909年),地方科舉考試真正停止以後,西學逐漸成為學校教育的主要形式。 “國小堂”劃分為初等國小堂和高等國小堂,國民政府於1915年改初等國小堂為國民學校,“以授以國民道德之基礎及國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識技能為本旨”。六歲入學,修業四年,畢業後視具體情況可升入高等國小校〔修業三年〕。另設預備學校,同國民學校、高等國小校平行,“以施以初等普通教育、預備升入中學為本旨”。國民學校分前期〔四年〕和後期〔三年〕。1922年,國民學校仍改為初等國小校,取消預備學校。1940年,國民政府實行所謂“管、教、養、衛一體”,規定各鄉設中心國民學校(相當於中心國小),由鄉長兼任鄉壯丁隊長和校長,各保設國民學校(相當於村小),校長由保長兼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在鄉鎮(人民公社)一級設定一所中心國小,在各村(生產大隊)設村小。隨著近年老齡化加速,幼兒人口比重下降,國小生源減少,各村小開始撤併,很多地方僅保留寄宿制中心國小,使得路途遙遠的學生上學極為不便。 新中國的國小學制,廢除了民國時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實行一貫制國小,先後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國小。近年來,由於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國小升國中不再實行考試。現在深圳市國小及國中已經不再收取本地戶籍學生的學費,只收取6元體檢費。

國小大師章太炎

許壽裳先生的《章炳麟》介紹,認為章太炎章炳麟)“是革命元勛,同時是國學大師”。而在國學大師方面,將他在語言文字學方面的貢獻,列於首位。魯迅說:“他是有學問的革命家”。章太炎1903年在《蘇報》發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等文,猛烈抨擊清皇朝的統治,被捕入獄。1906年6月出獄,立即被革命同志、青年學生們接送到日本。他在東京一面主編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繼續鼓吹反清革命;一面講學,講的就是“國小”即語言文字學。當時有8名中國留學生很想聽課,但是因為時間衝突無法參加,於是章太炎“特設一班”,他們每星期日上午去章太炎寓所聽課,講授內容就是“國小”。據許壽裳說:“其《新方言》及《國小答問》兩書,都是課餘寫成的,即其體大思精的《文始》,初稿亦起於此時。”可見,章太炎在革命事業上最輝煌的歲月,也即他在語言文字學研究中最結碩果的時期。 這8名同班聽講者是:朱宗萊龔寶銓錢玄同朱希祖周樹人周作人錢家治及許壽裳。 朱希祖後成了著名歷史學家,曾任北京大學等校教授,著有《上古文學史》、《中國史學通論》等著作。1911年他曾集資刻刊章太炎的《國小答問》,魯迅出資15元,此書1912年印成。 朱宗萊(蓬仙),曾任北京大學預科教授。關於他的事跡記載很少,但他卻著有《文字學形義篇》。 周作人,後來成了名作家、名教授。他著譯等身,但在文字學方面似少建樹。他在《我的雜學》中說他的“雜學入門書”大致是八類,“二是國小書,即說文爾雅方言之類”。把語言文字學的書列為第二類,可見他的重視。他沒有文字學方面的專著,卻寫過不少文章,很有獨到見解。如《漢字》一文中,他認為:中國“民族間自有系維存在,反不似歐洲人之易於分裂”。“此是何物在時間空間中有如是維繫之力”?“思想文字言語禮俗”而已。他還進一步指出:“假如沒有這漢字,卻用任何拼音文字去寫,中國的普通國語文便無法可以讀懂,勢必拼寫純粹方言,……其結果即是文字言語之分裂,一方言區域將成為一小國,中國亦即無形的分裂了。” 許壽裳,是請章太炎“特設一班”授課的發起人。他曾長期追隨蔡元培在教育部、大學院、中央研究院任職,但也在多所大學兼職或專職授課。在他講授的課程中,有“文字學概要”。1941年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曾作題為《近四十年來中國文字學進步的一斑》的講演。這些都可見他對文字學的研究和關注。他對章太炎作為國學大師在學術上,其中包括文字學在內的貢獻,說來頭頭是道,切中肯綮,不愧為學識深厚的章門高足。 周樹人即魯迅,是中國20世紀的偉大文學家,其貢獻是多方面的。在魯迅的多門成就、學問中,文字學幾乎排不上號。但從《門外文談》中,畢竟看到了魯迅在文字學上的淵博的學問。這篇不到13000字的通俗化文章,無疑是一部閃耀著思想光芒的漢字發展史。 8人中的龔寶銓、錢家治,前者是章太炎的女婿,辛亥革命後曾任浙江圖書館館長;後者曾在浙江兩級師範學堂和教育部任職,較長一段時期與許壽裳、魯迅是同事。但他倆在文字學方面沒有什麼建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