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食器

青銅食器

青銅食器,古人盛黍、稷、稻、粱等熟食的工具。據現在所知,約可分為簋、盂、盨、豆、簠等五種。

器皿功用

青銅食器,器多有蓋,以便保溫,蓋又可以翻轉過來放置,以便盛食物進餐。

主要器種

據現在所知,約可分為簋、盂、盨、豆、簠等五種。

青銅食器青銅食器

1.鼎:相當現在的鍋,用

以煮或盛放魚肉甩形狀大多是圓腹,兩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圓形。方形的扁足鼎、分襠鼎等形式。在商周奴隸制社會裡,鼎曾被奴隸主貴族用來“別上下,明貴賤”,作為標誌統治權力和等級的一種器物。

2.鬲〔音lì力]:炊煮食物的器物。古書中說鼎“款足謂之鬲”(《爾雅·釋器》)、“空足鬲”(《漢書·郊祖志》)。可見鬲的形狀是似鼎而空足。足中空便於炊煮加熱。還有一種特殊形制的鬲,體為長方形,下部有門可以開合,門內可放入木炭。

3.甗〔音yǎn演〕:相當於現在的蒸鍋。全器分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甑(zèng),放置食物;下部為鬲,置水。甑與鬲之間有一銅片,叫做箅。箅上有通蒸氣的十字孔或直線孔。有的方形甗上部的甑內加隔,可同時蒸兩種食物。

4.簋[音gul鬼〕:相當於當現在的大碗,盛黍、稷、稻、粱。形狀一般為圓腹,侈口,圈足,有無耳、二耳、三耳,甚至四耳的。商周社會,簋與鼎等器物一樣,都有標誌奴隸主身份高低的作用。據《禮記·玉藻》記載和考古發現說明,簋常以偶數出現,四簋與五鼎相配,六簋與七鼎相配,八簋與九鼎相配。

5.簠[音fǔ甫〕:古文獻說:“方曰簠,圓曰簋,盛黍、稷、稻、粱器”(《周禮·舍人》鄭玄注)。簠作長方形,口外侈,四短足。有蓋,蓋、器大小相同,合上成為一器,打開則為相同的兩器。這一特點,在古器物學上又稱為“卻立”或“卻置”。簠器在經籍中稱為“胡”或“瑚”。

6.盨[音xǔ須〕:用來盛黍、稷、稻、粟。等。形狀似簋而橢圓,斂口,二耳,圈足,有蓋。有的盨在圈足下還有四足,蓋上一般有四個矩形鈕。

7.敦[音duì對]:盛黍、稷、稻、粱之器。形狀一般為三短足,圓腹,二環耳,有蓋。有的敦器和蓋都作成半球狀,俗稱“西瓜敦”。

8.豆:用來盛肉醬一類食物。《說文解字·豆部》:“豆,古食肉器也。”基本形狀是上有盤,中有長把(稱校),下有圈足(稱鐙dèng),大多有蓋,蓋上有捉手或環紐。蓋可以仰置,即蓋翻倒過來可以另作一器使用。

9.匕:古代捐取食物的匙。古籍中多有記載,如《說文解字》云:“匕亦所以用比取飯。”考古發現中常與鼎、鬲等共出,如壽縣蔡侯墓出的鬲就附有匕。匕體一般為橢圓形,以便於挹取;有的匕體前端作成尖形。匕柄作直式或曲式。青銅匕自商代至戰國均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