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天白日勳章

青天白日勳章

青天白日勳章,為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時期的軍職勳章,此勳章的頒授對象是保家衛國,抵禦外侮的有功軍職人員。 其等級僅次於國光勳章,截止2013年獲頒人數計有210人。此章於1929年5月15日由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公布《陸海空軍勳章條例》時頒行,國民黨遷台後台灣當局繼續沿用至今。此勳章章體依台灣當局1980年12月19日修正之“陸海空軍勛賞條例施行細則”之圖案完全相同的正、副、小勳章和大綬及勛表組成,材質為銀質鍍金,表面含琺瑯質。其勳章的中心為青天白日徽,代表“國家”,四周為光芒,象徵榮獲此章者,有禦侮克敵,使“國家”光輝四耀之功勳。此章於著軍禮服時,星章佩於左襟中部,大綬由右肩斜至左脅下;著軍常服時,得佩帶勛表,與他種勳章並佩時,其位置居於國光勳章之後,一等寶鼎勳章之前。青天白日勳章授予對象中主要為參與過中東路事件,一·二八事變,長城抗戰,四行倉庫保衛戰,台兒莊戰役,廣州戰役,武漢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衡陽會戰,緬北滇西戰役,國共內戰,綏遠戰役,遼西會戰,徐蚌會戰等戰役的軍職人員(以上均為國民黨稱呼),後主要授予任職過參謀總長和國防部長的人員。

基本信息

勳章版本

版本版本
1

青天白日勳章有三種版本。該勳章初設時,其做工十分簡單,就是在一銀質底版上刻一國徽,外觀頗似錢幣,勳章背面則刻有鑄造單位及鑄造號。此為第一種。1935年改制之後,勳章仍採用銀質底版,並在章外添設形似光芒四射狀的銀質飾物,章面也改用琺瑯質的國徽。以青天白日代表國家,光芒象徵榮譽此勳章者有御辱克敵,使國家光輝四耀之意。

同時,還配套的給予佩帶於左胸口的勛略。此為第二種。而到了1980年12月19日台灣政府修正陸海空軍勛賞條例之後,該勳章又添設大綬,其綬帶中央為白色寬條,兩側各有一紅色窄條,在紅白之間則夾有一蘭色細條,這才形成了今日大眾所見到的青天白日勳章樣貌。

從左到右分別是第一二三版青天白日勳章。

獲得資格

胡璉青天白日勳章胡璉青天白日勳章
一、運籌適宜致獲全功者。
二、戰鬥間處置妥善,使全軍或一部得重要之勝利者。
三、冒險前進偵得重要敵情致獲全勝者。
四、最困苦時毅然奮起戰鬥挽回頹勢者。
五、冒險辦理戰場後方勤務成績最著者。
六、冒險破壞敵人伏置水雷或障礙物以開導戰艦之進路者。
七、我軍艦護送多數船舶驟遇敵優勢艦隊劇戰之後,俾護送船舶得安全航到其目的地者。
八、於一次任務中擊落敵機四架以上地面擊毀敵機六架以上者。
九、空中轟炸命中敵軍之重要根據地、高級司令部、兵工廠、巡洋艦驅逐艦等,使之全滅或沉沒,有確實證明者。
授予名單
序號 姓名 獲獎原因 授予時間 軍銜
1 張學良 中東路事件 1930年 一級上將
2 王樹常 中東路事件 1930年 二級上將
3 胡毓坤 中東路事件 1930年 二級上將
4 于學忠 中東路事件 1930年 二級上將
5 鄒作華 中東路事件 1930年 二級上將
6 沈鴻烈 中東路事件 1930年 二級上將
7 蔣介石 統一中國 1931年 特級上將
8 蔣光鼐 一·二八事變 1932年 二級上將
9 蔡廷鍇 一·二八事變 1932年 二級上將
10 張治中 一·二八事變 1932年 二級上將
11 沈光漢 一·二八事變 1932年 中將
12 毛維壽 一·二八事變 1932年 二級上將
13 區壽年 一·二八事變 1932年 中將
14 俞濟時 一·二八事變 1932年 二級上將
15 戴戟 一·二八事變 1932年 中將
16 翁照垣 一·二八事變 1932年 中將
17 譚啟秀 一·二八事變 1932年 中將
18 張炎 一·二八事變 1932年 中將
19 錢倫體 一·二八事變 1932年 中將
20 宋哲元 長城抗戰 1935年 一級上將
21 秦德純 長城抗戰 1935年 二級上將
22 黃杰 長城抗戰 1935年 一級上將
23 關麟征 長城抗戰 1935年 二級上將
24 劉戡 長城抗戰 1935年 二級上將
25 張維藩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26 馮治安 長城抗戰 1935年 二級上將
27 張自忠 長城抗戰 1935年 二級上將
28 劉汝明 長城抗戰 1935年 二級上將
29 黃光華 長城抗戰 1935年 中將
30 董英斌 長城抗戰 1935年 中將
31 李振唐 長城抗戰 1935年 中將
32 劉多荃 長城抗戰 1935年 二級上將
33 沈克 長城抗戰 1935年 中將
34 楊正治 長城抗戰 1935年 中將
35 張廷樞 長城抗戰 1935年 中將
36 李福和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37 常經武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38 王奇峰 長城抗戰 1935年 中將
39 呂濟 長城抗戰 1935年 中將
40 李俊襄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41 牛元峰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42 喻建章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43 張耀明 長城抗戰 1935年 中將
44 王治邦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45 黃維綱 長城抗戰 1935年 中將
46 李曾志 長城抗戰 1935年 中將
47 劉世榮 長城抗戰 1935年 中將
48 田澤民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49 牟中珩 長城抗戰 1935年 中將
50 張熙光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51 鄧玉琢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52 王佑之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53 趙鎮藩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54 司徒洛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55 熊正平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56 張文清 長城抗戰 1935年 中將
57 張漢初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58 孔慶桂 長城抗戰 1935年 中將
59 董升堂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60 林作楨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61 何蕃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62 黃心培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校
63 邱立亭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64 王理寰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65 王長江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將
66 賈鳳鳴 長城抗戰 1935年 少校
67 楊汝維 長城抗戰 1935年 上尉
68 徐庭瑤 長城抗戰 1937年 二級上將
69 謝晉元 四行倉庫保衛戰 1937年 少將
70 楊瑞符 四行倉庫保衛戰 1937年 少將
71 林偉儔 南京保衛戰 1938年 中將
72 劉嘉樹 靈石會戰 1938年 中將
73 孫連仲 台兒莊戰役 1938年 二級上將
74 湯恩伯 台兒莊戰役 1938年 二級上將
75 田鎮南 台兒莊戰役 1938年 中將
76 馮安邦 台兒莊戰役 1938年 中將
77 黃樵松 台兒莊戰役 1938年 中將
78 張金照 台兒莊戰役 1938年 中將
79 池峰城 台兒莊戰役 1938年 中將
80 吳鵬舉 台兒莊戰役 1938年 少將
81 張廣厚 台兒莊戰役 1938年 中將
82 王仲廉 台兒莊戰役 1938年 中將
83 陳林達 台兒莊戰役 1938年 中將
84 李福林 廣州戰役 1938年 二級上將
85 門炳岳 商都攻堅戰 1938年 中將
86 安德成 武漢會戰 1938年 上士
87 張綸林 武漢會戰 1938年 中士
88 張定世 搶修鐵路橋樑 1939年 ——
89 龐炳勛 台兒莊戰役 1939年 二級上將
90 耿志介 娘子關戰役 1939年 中將
91 傅作義 五原戰役 1940年 二級上將
92 羅卓英 上高戰役 1941年 二級上將
93 王耀武 上高戰役 1941年 中將
94 薛岳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2年 一級上將
95 李玉堂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2年 中將
96 周志開 梁山空戰 1943年 上尉
97 陳誠 鄂西會戰 1943年 一級上將
98 吳奇偉 鄂西會戰 1943年 中將
99 方天 鄂西會戰 1943年 中將
100 羅廣文 鄂西會戰 1943年 中將
101 胡璉 鄂西會戰 1943年 一級上將
102 閻錫山 抗日戰爭 1943年 一級上將
103 李宗仁 抗日戰爭 1943年 一級上將
104 何應欽 抗日戰爭 1943年 一級上將
105 程潛 抗日戰爭 1943年 一級上將
106 白崇禧 抗日戰爭 1943年 一級上將
107 徐永昌 抗日戰爭 1943年 一級上將
108 陳紹寬 抗日戰爭 1943年 一級上將
109 俞飛鵬 抗日戰爭 1943年 二級上將
110 宋美齡 抗日戰爭 1943年 ——
111 衛立煌 抗日戰爭 1943年 二級上將
112 葛先才 衡陽會戰 1944年 中將
113 周慶祥 衡陽會戰 1944年 少將
114 方先覺 衡陽會戰 1944年 二級上將
115 饒少偉 衡陽會戰 1944年 少將
116 容有略 衡陽會戰 1944年 中將
117 郭懺 常德會戰 1944年 二級上將
118 周至柔 抗日戰爭 1944年 一級上將
119 張廷孟 抗日戰爭 1944年 中將
120 王叔銘 抗日戰爭 1944年 一級上將
121 毛邦初 抗日戰爭 1944年 二級上將
122 高又新 抗日戰爭 1944年 少校
123 鄭洞國 緬北滇西戰役 1945年 中將
124 孫立人 緬北滇西戰役 1945年 二級上將
125 廖耀湘 緬北滇西戰役 1945年 中將
126 霍揆彰 緬北滇西戰役 1945年 中將
127 何紹周 緬北滇西戰役 1945年 中將
128 蕭毅肅 緬北滇西戰役 1945年 二級上將
129 周福成 緬北滇西戰役 1945年 中將
130 王凌雲 緬北滇西戰役 1945年 中將
131 王光煒 緬北滇西戰役 1945年 少校
132 謝夢熊 緬北滇西戰役 1944年 中校
133 趙發筆 緬北滇西戰役 1945年 ——
134 黃人偉 緬北滇西戰役 1946年 ——
135 張其昌 緬北滇西戰役 1945年 少尉
136 黃琪翔 緬北滇西戰役 1945年 二級上將
137 宋希濂 緬北滇西戰役 1945年 中將
138 鍾松 緬北滇西戰役 1945年 中將
139 鍾彬 緬北滇西戰役 1945年 中將
140 毛芝荃 緬北滇西戰役 1945年 少將
141 商震 抗日戰爭 1945年 二級上將
142 馬占山 抗日戰爭 1946年 中將
143 徐堪 抗日戰爭 1946年 ——
144 端木傑 抗日戰爭 1946年 少將
145 龐松舟 抗日戰爭 1946年 ——
146 陳良 抗日戰爭 1946年 中將
147 黃鎮球 抗日戰爭 1946年 一級上將
148 李仙洲 抗日戰爭 1946年 中將
149 張發奎 抗日戰爭 1946年 二級上將
150 胡宗南 抗日戰爭 1946年 一級上將
151 顧祝同 抗日戰爭 1946年 一級上將
152 劉峙 抗日戰爭 1946年 二級上將
153 孫蔚如 抗日戰爭 1946年 二級上將
154 余漢謀 抗日戰爭 1946年 一級上將
155 朱紹良 抗日戰爭 1946年 一級上將
156 李品仙 抗日戰爭 1946年 二級上將
157 劉斐 抗日戰爭 1946年 中將
158 林蔚 抗日戰爭 1946年 二級上將
159 馮玉祥 抗日戰爭 1946年 一級上將
160 何成濬 抗日戰爭 1946年 二級上將
161 鹿鍾麟 抗日戰爭 1946年 二級上將
162 俞大維 抗日戰爭 1946年 中將
163 錢大鈞 抗日戰爭 1946年 二級上將
166 張群 抗日戰爭 1946年 ——
167 鄧寶珊 抗日戰爭 1946年 二級上將
168 汪匣峰 豫西鄂北會戰 1946年 中將
169 張雪中 獨山戰役 1946年 中將
170 孫元良 獨山戰役 1946年 中將
171 約瑟夫·史迪威 抗日戰爭 1946年 四星上將
172 克萊爾·李·陳納德 抗日戰爭 1945年 中將
173 阿爾伯特·魏德邁 抗日戰爭 1946年 四星上將
174 楚溪春 國共內戰 1946年 中將
175 董其武 綏遠戰役 1946年 中將
176 何文鼎 綏遠戰役 1946年 中將
177 喬治·卡特利特·馬歇爾 國共內戰 1946年 五星上將
178 杜聿明 遼瀋戰役 1947年 中將
179 陳明仁 遼瀋戰役 1947年 中將
180 廖鈞 四平戰役 1947年 少尉
181 蔡名永 國共內戰 1947年 中將
182 王育根 國共內戰 1947年 中將
183 張省三 國共內戰 1947年 少將
184 左世允 榆林戰役 1948年 中將
185 李礩 國共內戰 1948年 中將
186 顧兆祥 國共內戰 1948年 少將
187 黃百韜 豫東戰役 1948年 二級上將
188 楊億源 徐州會戰 1948年 ——
190 朱士欽 徐州會戰 1948年 ——
191 劉劍虹 徐州會戰 1948年 ——
192 陳慶堃 渡江戰役 1949年 中將
193 梁天價 鯁門島海戰 1954年 中將
194 歐陽漪棻 擊落兩架米格-17戰鬥機 1956年 中尉
195 彭孟緝 參謀總長 1969年 一級上將
196 蔣經國 中華民國第六任總統 1978年 二級上將
197 賴名湯 參謀總長 1976年 一級上將
198 高魁元 國防部長 1981年 一級上將
199 宋長志 參謀總長 1981年 一級上將
200 鄭為元 國防部長 1989年 二級上將
201 郝柏村 參謀總長 1989年 一級上將
202 劉和謙 參謀總長 1995年 一級上將
203 羅本立 參謀總長 1998年 一級上將
204 蔣仲苓 國防部長 1999年 二級上將
205 伍世文 國防部長 2002年 二級上將
206 湯曜明 參謀總長 2002年 一級上將
207 李傑 參謀總長 2004年 一級上將
208 李天羽 參謀總長 2007年 一級上將
209 霍守業 參謀總長 2009年 一級上將
210 林鎮夷 參謀總長 2013年 一級上將

特殊獲獎

青天白日勳章的授予,雖有一定的標準,但是對於部分獲得者也存在著爭議。比如第10軍軍長方先覺,以及所屬師長葛先才、周慶祥、饒少偉、容有略五位將領,他們指揮所部於1944年在缺彈少糧、外無援軍的情況下堅守衡陽達四十七天,創造了抗戰時期堅守城池最久的紀錄,這無疑已經具備了獲勛的基礎。但方先覺等五位將領卻在第四十八天的不名譽行為中與日軍達成了停戰協定。此後方先覺等五人先後從日軍的拘押中脫險,但其獲勛卻受到了部分人士的質疑,甚至不滿。至於他們的不名譽行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史學界仍存在分歧,有待史料的進一步發掘。
同樣在1944年,日軍攻入貴州,陪都重慶震動。軍委會急命黔桂湘邊區副總司令張雪中和第29軍軍長孫元良率部在獨山構築最後一道防線。而日軍在攻到獨山時因為已經達成了會戰初始目的,所以在經過小規模戰鬥後便開始了撤退。獨山的得失,直接關係到陪都的安全,以全國戰略計,張、孫兩人獲此殊榮無可非議,但以實際戰功論,兩人的獲勛遭到了部分人士的議論。順帶一提的是,孫元良病逝於2007年,是所有獲勛者中最後一位去世的。
成為漢奸的獲獎者
不管獲勛的經過和結果如何,以上所述的獲勛者都做到了恪盡職守的基礎。但在抗戰爆發後,仍有部分獲此殊榮者成為了漢奸。如在長城抗戰期間,在喇嘛洞配合友軍擊退日軍的騎兵第5師師長李福和。他在1936年的整軍中被降任騎兵第6師副師長,因不服職務調動,憤而離職。此後雖被委任為河北第3游擊縱隊司令,但卻借抗戰之名大肆擴軍,於1938年3月在太行山公開投敵,成為了抗戰全面爆發以來第一位成為漢奸的將領。不過他在半年後,就被不甘淪為漢奸的部屬擊斃。
又如因堅守臨沂策應友軍,創造台兒莊大捷的第3軍團軍團長龐炳勛,因在1943年敵後游擊作戰時被俘而投降了日軍。抗戰勝利後,龐炳勛在昔日同僚和部屬的幫助下幸運地避開了審判,後遷居台灣開起了餐館,得以在1963年壽終。另一位因中東路作戰獲勛的防俄軍第2軍軍長鬍毓坤就沒有那么幸運了。抗戰爆發時,他因失去軍權謀求出路而選擇當了漢奸,此後官拜偽政權的上將總參謀長,終免不了在1946年以漢奸罪被槍決。
有陰暗的獲獎者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國民政府戡亂作戰期間,有兩位將領在和解放軍作戰時立功而獲頒青天白日勳章,分別是晉陝綏邊區副總司令董其武和第71軍軍長陳明仁。前者在1946年的包頭防守戰中擊退了解放軍的進攻,後者則在一年後的四平防守戰中擊退解放軍獲此殊榮。而到了1949年,先是陳明仁於8月4日在長沙率領第1兵團起義,緊接著董其武又於9月19日在歸綏率領駐綏各部起義。兩人為湖南和綏遠的和平解放立下了特殊功績。建國後,陳明仁和董其武都被授予上將軍銜和一級解放勳章。兩人分別於1974年和1989年病逝。
美國人獲獎
在獲勛者中,還有四位美軍將領,分別是史迪威、陳納德、魏德邁和馬歇爾。史迪威和魏德邁都曾擔任過中國戰區的參謀長,其中史迪威因在戰略和策略問題上與中國戰區統帥蔣介石時有爭論,最終因無法和蔣搞好關係而被調回國內。臨行時,國民政府為表謝意,特授予史迪威青天白日勳章,使其成為該勳章的第一位外籍獲得者。接任參謀長的魏德邁則在到任後小心謹慎,和中國軍方的關係處理得很是融洽。兩人分別於1946年和1989年去世。陳納德則作為第14航空隊司令,為中國軍隊的地面作戰,尤其是抗戰後期,提供了有效的援助。
馬歇爾的獲勛原因則與前三位外籍將領完全不同。在抗戰勝利之後,國共的衝突日益尖銳。在這種情況下,馬歇爾作為美國政府的特使前往中國,擔任國共停戰和談的中間人,但最終他仍無法促成和平。隨著解放戰爭的全面爆發,馬歇爾只得返回美國復命,臨行前,國民政府為表示對他所做工作的謝意,特授予其青天白日勳章。
有人說,史迪威的勳章是吵出來的,魏德邁的勳章是和出來的,陳納德的勳章是打出來的,而馬歇爾的勳章則是談出來的。這一吵、一和、一打、一談,倒是形成了一種特殊對比。

相關事件

盜竊案件

解說員所指勳章放置台解說員所指勳章放置台
2012年5月初,金門縣莒光樓的原台軍金門防衛指揮部司令官胡璉將軍展示廳展示的青天白日勳章被盜,台灣警方依據各項跡證分析是黑龍江喬姓觀光客竊取,並確定由小三通客輪帶離台灣。 大陸警方接獲台灣方面訊息勳章偷竊人員在廈門開往哈爾濱火車上,後北京公安趁火車停靠山東,派員上火車攔查,從喬某的隨身行李搜出勳章並逮捕竊嫌人,最終台刑事部門相關負責人陳檡文5月29日在北京接收大陸公安返還的勳章。

拍賣事件

號稱是蔣介石在1930年獲頒的特壹編號青天白日勳章”於2012年8月24日在香港拍賣。 底標價為280萬元港幣(新台幣1800萬元),勳章真偽遭台當局防務部門質疑,但斯賓克拍賣行23日表示,有10多人探詢,無人質疑真實性,後被研究專家鑑定為真品,出現這枚勳章有兩種可能,一是當年同一個模版鑄造了兩枚,二是蔣介石勳章為假勳章,該勳章拍賣開始後無人購買而最終流拍。

授予爭議

馬英九頒贈“青天白日勳章”給林鎮夷馬英九頒贈“青天白日勳章”給林鎮夷
2013年1月16日,卸任參謀總長的林鎮夷獲頒青天白日勳章,引起軍中內部議論。事實上,對於歷任國防部長、總長卸任後,循例獲頒青天白日勳章之事,軍中看法仁智互見,持保留態度者認為沒有戰功,不該拿這種極高等級的勳章,贊成者則認為,時代不同,求戰功不易,部長與總長總管建軍備戰事務,卸任獲勛,並無不妥。

中華民國勳章

類別 名稱 授予
文職 采玉大勳章 僅限元首佩帶或用以贈友邦元首
中山勳章 頒授統籌大計,安定國家者,翊贊中樞,敉平禍亂者,以及對於建國事業有特殊勳勞者。
中正勳章 (一)對實踐三民主義有特殊成就者。
(二)對反共建國大業有特殊貢獻者。
(三)對復興中華文化有特殊表現者。
(四)對實施民主憲政有特殊勳勞者。
卿雲勳章 頒授對國家政務著有勳勞之公務員,及對國家社會貢獻卓著之非公務員或外籍人士。
景星勳章 頒授對國家政務著有勳勞之公務員,及對國家社會貢獻卓著之非公務員或外籍人士。
軍職 國光勳章 捍禦外侮,保衛國家。
青天白日勳章 捍禦外侮,保衛國家。
寶鼎勳章 捍禦外侮或鎮懾內亂。
忠勇勳章 捍禦外侮,英勇作戰。
雲麾勳章 對國家建有勳績,或鎮懾內亂。
忠勤勳章 連續服務軍職專勤十年以上,成績足資矜式者頒給之。

世界勳章大全

勳章是授給有功者的榮譽證章,勳章作為國家對個人傑出工作的肯定和表彰普遍存在於世界各國,對注重榮譽感的軍人更是如此。在許多國家對軍人的授勳可謂源遠流長,即使在中國自清政府末年也引入了這一制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