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

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

《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首七言古詩。這是一首一首反映現實、關心人民疾苦借題發揮的政治諷刺詩,這首詩借諷刺觀音菩薩深刻地諷刺了在其位而不謀其職的官僚們,詞情含蓄而強勁,語言通俗流暢,音韻和諧,具有鮮明的民歌風味。

作品原文

雨中游天竺靈感觀音院

蠶欲老,麥半黃,山前山後水浪浪 !

農夫輟耒女廢筐 ,白衣仙人在高堂 !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靈感觀音院:在杭州上天竺,五代時錢鏐所建,初名天竺看經院。宋仁宗時,因禱雨有應,賜名“靈感觀音院”,祀觀音菩薩。

⑵山前山後水浪浪:杭州所屬各地,山澤各半,連下多日雨便成水災。一作“前山後山雨浪浪”。浪浪,形容雨聲之響。

⑶輟(chuò)耒(lěi):謂停止農作。輟,止。耒,原指原始的翻土農具,形如木叉,此泛指農具。廢筐:謂停止採桑。筐,指採桑的籃子。

⑷白衣仙人:即觀音。這裡暗指官吏。

白話譯文

夏蠶快要老去,麥子已經半黃,山前山後大雨如注濺濺作響。農夫停止耕作農女無法採桑,白衣仙人空自坐在高堂。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正是王安石大行新法的時候。蘇軾對新法取保守態度,對新法的弊端強烈不滿,對官吏漠視百姓深為痛恨,對人民的生活疾苦十分關注,因而常在詩中諷世論政,希望“有補於國”。作者在杭任職兩年多,見到當地百姓一直受著水旱蝗災的嚴重侵害,而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如泥塑木雕的神像一樣,受著百姓供養,卻對造成夏收時節男廢耕女廢織的水澇災情毫不關心,有感創作此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就詩題看,這是一首紀游詩,但與一般紀游詩不同,它不是山水名勝的讚頌與刻畫,而是一首反映現實、關心人民疾苦借題發揮的政治諷刺詩。

蠶欲老,寫蠶到了快要吐絲的時候,需要勤飼桑葉,以保證蠶的健康發育。麥半黃,寫麥已到了快要成熟的時候,需要及時鋤土,以利麥的吸收營養,來促進它的結實。以上兩項農家的工作,都是需要晴天才能做好的。而當時的天氣卻是接連下雨,以至山前山後全被雨水籠蓋著(這是詩題字面的實際描寫)。在這種情況下,農夫不能把耒鋤土,農家婦女也不能攜筐去採桑葉飼蠶了。關於“廢筐”,《詩經·豳風·七月》有“女執懿筐,爰求柔桑”之句,這裡是反用。而且帶有雨水的桑葉,蠶吃了容易生病,所以不宜採用。這一句通過勞動工具的“輟”或者“廢”反映出男子不能下田鋤地,婦女不能採桑。而且,帶雨水的桑葉蠶兒吃了還容易生病。在望的豐收轉眼化為烏有,農民們的焦急與痛苦可想而知。在雨水成災的嚴重時刻,不論是誰都應關心人民疾苦,被百姓奉為救苦救難、大慈大悲的觀音菩薩,更應當挺身而出,解除苦難。然而,這位菩薩卻無動於衷,仍端坐廟堂之上享受著善男信女的禮拜。在當時,指斥被人們普遍崇奉的觀音菩薩,這本身就需要有一定的勇氣和某種唯物觀點。重要的是,詩人在這裡借題發揮,另有所指。蘇軾是因反對新法要求外放來到杭州的。出京兩年時間,他遊歷了很多地方,對新法執行中的某些弊端有更多的了解。在新法的條例中,如青苗法、免役法等都規定賦稅只要錢而不收米。所以,有些地方官對農業生產更加漠不關心。表面看“白衣仙人在高堂”,是寫觀音大士,實際卻在諷刺高高在上不顧百姓死活的官僚集團。

這首詩語言通俗流暢,音韻和諧,具有鮮明的民歌風味。開頭兩個三字句突破了七言四句的固定格式,並且用“蠶”與“麥”這兩個不同的形象,點明男耕女織這兩大生產支柱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極端重要性,為最後的嘲諷預作鋪墊。以下諸旬,也都活脫通透,輕快簡潔,一氣如注。其次是含蓄婉折,言外寄意。如對理解“白衣仙人”一句的譏刺,就需要對當時天災人禍兩方面均有深刻把握,才能體味其愛憎的強烈。一般而言,宋代對輿論的控制比唐代要嚴,後來蘇軾就因寫詩而有“烏台詩案”之冤屈。所以,直接針砭時政之作,在宋詩中並不多見。這首帶有批判鋒芒的諷刺短章,也就難能可貴了。

名家評價

愛新覺羅·弘曆《唐宋詩醇》:如古謠諺,精悍遒古。此詩“輟耒廢筐”之詞似含嘲諷。

紀昀:刺當時之不恤民也,妙於不盡其辭。“蟬欲老”三句,似諺似謠,盎然古趣。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之子。嘉祐年間(1056—1063)進士。曾上書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後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後追諡文忠。學識淵博,喜好獎勵後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縱橫恣肆,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書傳》、《東坡樂府》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