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詩

陳學詩

陳學詩,我國當代著名神經精神病學專家。江蘇無錫人。1942年畢業於貴陽醫學院。建國後,歷任南京神經精神病防治院主任,北京醫院腦系科主任,首都醫學院教授,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院長,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科學會主任委員。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神經精神病的醫療、教學工作。1950年提出了麻痹性痴呆的早期診斷標準。五十年代初系統地研究神經衰弱心理社會因素的致病作用。1956年後對枕大神經痛的病因、治療方法,有深入的研究。編有《神經衰弱》《麻痹性痴呆的早期診斷》《現代精神疾病治療學》,合編有《精神病學》。

基本信息

個人經歷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陳學詩教授是我國當代著名的精神醫學和心理衛生學家,1917年出生於江蘇省無錫市,中共黨員。1936年就讀於開封市國立河南大學醫學院,1938年2月~1942年6月就讀於國立貴陽醫學院,畢業後於1943年8月跟隨著名學者程玉麟教授在華西、齊魯、協和三所大學聯合醫院神經精神科任住院醫師、助教和住院總醫師。1947~1949年在南京中英醫院神經精神科任主治醫師,並協助程玉麟教授創辦南京神經精神病防治院。1950年任副主任醫師,1955年任主任醫師。曾任北京醫院腦系科主任、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編輯、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總編輯、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科學會主任委員、北京安定醫院院長,在任期間被評為“全國醫院優秀院長”。

曾任職務

曾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名譽理事長、健康心理學雜誌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國際中華神經精神醫學雜誌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首都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系教授、北京安定醫院名譽院長等。陳學詩教授是我國精神醫學和心理衛生學的奠基人之一,他為醫學事業已辛勤耕耘56年,學術上成績卓著、造詣頗深,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學科帶頭人。

所取成就

陳學詩教授學術功底深厚、知識廣博,僅“文革”後他就獲科技成果獎7次。特別是在抑鬱症、老年精神醫學、司法精神病學、老年和兒童心理障礙和心理保健方面,他的研究工作尤為突出,如他主持研究的“老年抑鬱狀態的主動音樂治療”,創導了多種形式的治療,改妥了原來單一藥物治療的純生物學模式,為國內首創,並獲得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他結合臨床寫出的不少科研論文,對我國某些領域的研究水平起到了推動和提高的作用,如“診斷為神經官能症患者的隱匿性抑鬱症”的研究成果發表後,使我國廣大隱匿性抑鬱症患者從此獲得了正確的治療。他還組織建立醫生、護士、工娛治療員、心理工作者、社會工作者的聯合隊伍,對精神病的防治進行聯合攻關。他在安定醫院建立了全國首家心身疾病門診,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陳教授的論著頗豐,自1951年4月發表第一篇著作《麻痹性痴呆的早期診斷》以來,已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主編和參與編寫了多本學術著作。他主編的《現代精神疾病治療學》獲北方十省市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他還撰寫了大量的科普文章,為人民大眾增長精神疾病的防病、治病知識和心理保健知識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78年,陳教授曾作為我國精神病學代表團副團長訪問美國,為建立中美醫學交流作出了貢獻。

陳教授不僅是優秀的學術人才,而且是優秀的管理者和組織者。80年代他與伍正誼等同道倡議和呼呼、並於1986年重新成立了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擔任北京安定醫院院長時,為改善醫療、教學、科研的條件,他多方奔走、籌集資金,重建了醫院的現代化病房大樓。

陳教授優秀的個人品質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有口皆碑,他身為院長、著名教授,且年事已高,但在很長時期內都是騎腳踏車上下班,直到股骨頭骨折後才改坐汽車;他曾將去日本訪問節約下來的數萬日元上交給組織;他待人和藹可親、一視同仁。他不僅關心本醫院的各項工作,也關心全國其他精神病院的發展,如在南京腦科醫院成立50周年時,他不僅親自去祝賀,還住在醫院內與該院同道們暢談醫院的發展,為改進工作出謀劃策。

鑒於陳學詩教授的傑出貢獻,他的名字被載入《中國人物年鑑》、《中國名醫辭彙》、美國《國際傑出領導人名人錄》和英國《國際著名科學家名人錄》。1988年被衛生部評為優秀院長,1995年被中華醫學會評為“對醫學科學事業有突出貢獻的專家”,並獲“優秀總編輯獎”。現在,陳學詩教授並沒有在榮譽面前沾沾自喜、停步不前,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像志在千里的老驥,繼續為國為民做著新的貢獻:他心裡裝的——只有事業。

逝世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我國精神衛生事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我國傑出的神經精神病學家、原北京安定醫院院長、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名譽院長、原中國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名譽理事長、原中華神經精神科學會主任委員陳學詩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6年5月1日晨7時30分,在北京辭世,享年89歲。

陳學詩同志1917年生於江蘇無錫。幼時就讀於私立胡氏公學、私立無錫中學及錫鍾中學。抗日戰爭期間,就讀於國立貴陽醫學院。

1942年,陳學詩同志大學畢業後赴成都在華西、齊魯、協和三大學聯合醫院神經精神科師從程玉麟教授並任助理住院醫師。1946年任該科總住院醫師和華西大學醫學院神經精神科講師。1947年任南京中央醫院神經精神科主治醫師。1948年協助程玉麟教授籌辦南京神經精神病防治院,為南京神經精神病防治院的創立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1949年曾任青島山東大學醫學院神經精神科講師。1950年任南京神經精神病院副主任醫師。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醫療隊。

新中國成立後,面對我國神經精神科醫生嚴重缺乏的現狀,陳學詩同志在南京任培訓部主任,為全國培訓專科醫師、神經精神科專業人員,並擔負各醫學院校的授課任務。曾先後在上海同德醫學院、第二軍醫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安徽醫學院、山東醫學院、齊魯大學醫學院、南京醫學院、第五軍醫大學等院校任教。

1960年,陳學詩同志調北京醫院任腦系科主任。1963年,任衛生部神經精神科學組秘書兼中華神經精神科學會秘書長,同年,任《中華神經精神科雜誌》副總編輯及《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編輯委員。

陳學詩同志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是黨的忠誠戰士。文革期間,他受林彪、“四人幫”迫害,被定為“反革命”,關進秦城監獄長達6年半之久。在獄中,他始終保持對黨堅定的信念。

1981年,陳學詩同志任北京安定醫院副院長。1983年受聘北京第二醫學院精神衛生教授。1984年任北京安定醫院院長。1989年任北京安定醫院名譽院長。

在醫院管理工作中,陳學詩同志多次獲得獎勵稱號。1987年在衛生部及健康報組織的全國優秀院長評比中當選為全國優秀院長;1989年獲得國家首批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被中華醫學會評為“為醫學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同時獲得優秀總編輯獎;2005年獲中國醫師協會頒發的“中國傑出精神科醫師獎”。

成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是陳學詩同志多年的願望。他與同道們經過6年的積極籌備, 1985年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正式成立,陳學詩同志為第一任理事長。在1990年召開的該協會全國代表大會上,陳學詩同志繼任理事長。在有關單位和全體會員的努力下,我國的心理衛生事業不斷向廣度和深度發展,從而促進了國民的心理健康水平、社會適應能力和人口素質的提高。陳學詩同志曾任“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主辦的《中國心理衛生雜誌》第一副總編輯及《心理與健康》雜誌總編輯。

多年來,陳學詩同志熱衷於社會工作,先後任北京老年醫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婚姻家庭研究會副會長等職。

60餘年的從醫生涯,陳學詩同志在精神衛生領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特別是在老年精神醫學、司法精神醫學、兒童心理衛生方面,他的研究工作尤為突出。如,他主持研究的“老年抑鬱障礙的主動音樂治療”以一個全新的治療模式改變了原來單一藥物治療的純生物醫學模式,為國內首創,曾獲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他結合臨床撰寫的科研論文,對我國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和提高作用,如,他主持的“診斷為神經官能症患者的隱匿性抑鬱”的研究成果發表後,使我國廣大隱匿性抑鬱症患者從此獲得了正確的診療;他提出組建的集醫生、護士、工娛治療員、心理工作者、社會工作者為一體的五支隊伍,徹底改變了精神病院單純的生物醫學技術隊伍的管理模式。2001年,由陳學詩同志牽頭編制的我國第一套專門用於幼兒標準化人格評估工具—《幼兒人格量表》,經過他與同道的艱苦努力終於問世。此項工作歷時6年,對全國9大城市2000名幼兒進行跟蹤研究,取得了大量寶貴數據,填補了這一領域在中國乃至世界的空白。陳學詩同志重治病更重防病,他撰寫了100餘篇論文,著書10餘冊,還寫下大量的科普文章,為普及宣傳防病治病和心理衛生知識,為人民大眾的身心健康不辭辛苦、不計得失。

陳學詩同志不僅在事業方面取得了令人讚嘆的成就,同時,他的優良品行也有口皆碑。他曾將去日本訪問時節省下來的數萬日元上交醫院,用於醫院的建設;他曾把6天在香港探親的天倫之樂變成了忙碌的工作日,他在香港各大醫院間奔走,尋找最優秀、最適合病人康復的建築形式,為我院新病房樓所借鑑;他曾深夜趕到醫院為急症病人會診;他曾親自到家中探望生病的普通醫生……

作為具有深厚功底的老專家,陳學詩同志一直工作在臨床一線,他堅持查房、出專家門診,直到近兩年他施行大手術後,才戀戀不捨地離開他所摯愛的病房和診室,但他並沒有離開醫院,他仍在著書、寫回憶錄、做防病講座、撰寫科普文章,為精神和心理衛生事業的發展呼籲,為13億人口的心身健康呼籲。2003年,在給朱慶生副部長的信中,他希望在獨生子女健全人格的培養方面多做工作;在預防腦血管病、腫瘤、糖尿病等慢性心身疾病方面多做工作。

鑒於陳學詩同志的傑出貢獻,他的名字被載入《中國人物年鑑》、《中國名醫辭彙》、美國《國際傑出領導人名人錄》和英國《國際著名科學家名人錄》。

2002年12月18日,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定醫院為陳學詩同志舉行隆重的行醫60年慶典。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何魯麗同志在賀信中寫道:“陳學詩教授從醫60載,為我國的精神衛生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精心為病人診治,始終如一地潛心研究老年精神衛生與兒童精神衛生,著有多篇著作,在國內外多次獲獎。他講學授課,主辦《心理與健康》雜誌,大力普及精神衛生知識,培養了大批精神衛生醫務工作者。”衛生部朱慶生副部長在賀詞中說:“陳學詩教授作為我國精神衛生事業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為我國的精神衛生尤其是兒童心理衛生工作做出了傑出的成績,我由衷地敬佩和祝賀。”在這莊嚴的慶典儀式上,面對他尊重的各級領導、他傾心呵護的學生、他同甘共苦的同事和信賴他的病人家屬,陳學詩同志只說了一句話,“這些是我應該做的,因為我是人民的醫生。”這正是陳學詩同志光輝一生的真實寫照,他用實際行動實踐著希波克拉底的神聖誓言。

病重期間,89歲高齡的陳學詩同志躺在北京醫院的病榻上,寬大的病服包裹著他瘦弱的身軀,但他從未主動向看望他的領導和同事們提起自己的病痛或提出任何要求,他日夜惦念和牽掛的仍是北京安定醫院的發展和他傾注了畢生心血的事業。彌留之際,他仍在叮囑同事們,慢病的預防重於治療,心身健康一定要從娃娃抓起。

陳學詩同志永遠地離開了我們,離開了他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

陳學詩同志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他對黨忠誠、光明磊落,廉潔奉公、一身正氣,艱苦奮鬥、生活簡樸,熱愛事業,始終不渝。他的奉獻精神和高尚品德將永世長存!

陳姓名人盤點(一)

盤點陳姓當中一些在各行各業有著突出成績的人物,包括教師,研究員,科研人員以及機關幹部等名人。
陳宗彥
陳宗選
陳揚光
陳燕石
陳宗良
陳自勵
陳子群
陳延清
陳湘粦
陳卓欽
陳鑄亮
陳祝安
陳亞洲
陳重陽
陳重泰
陳仲全
陳仲昆
陳忠澤
陳忠元
陳亞新
陳先謀
陳中堯
陳中林
陳喜昌
陳志源
陳亞陵
陳訓培
陳志奇
陳熙浩
陳志洪
陳文立
陳政國
陳正宗
陳正宇
陳正信
陳正秋
陳正美
陳正坤
陳振賢
陳學源
陳偉鈞
陳學千
陳振豪
陳學留
陳榛妹
陳禎培
陳錫齡
陳真光
陳貞發
陳兆英
陳兆喜
陳學光
陳昭憲
陳昭明
陳占海
陳學潮
陳在欽
陳玄香
陳再紳
陳旭南
陳韻倩
陳運華
陳允生
陳雲傑
陳雲集
陳悅泰
陳岳聲
陳願柱
陳錫亮
陳遠全
陳祖驥
陳元坤
陳元桓
陳裕容
陳玉心
陳星若
陳文綱
陳玉茹
陳鑫昌
陳玉基
陳新武
陳新萬
陳玉凡
陳雨恩
陳宇先
陳余元
陳余英
陳犧光
陳幼韓
陳有剛
陳有芳
陳詠恩
陳永萱
陳永文
陳永壽
陳文放
陳永森
陳永榮
陳永密
陳文樣
陳孝華
陳宗兆
陳筱賢
陳英瓊
陳文鵬
陳煒宗
陳應祥
陳應樞
陳應書
陳應祺
陳應芳
陳銀寶
陳蔭祥
陳益填
陳益鄰
陳奕權
陳奕慶
陳亦清
陳祥賢
陳貽諒
陳貽安
陳一山
陳一達
陳業釗
陳祥全
陳耀庭
陳耀然
陳耀煌
陳湘興
陳揚榮
陳學智
陳在康
陳陽進
陳振文
陳延昌
陳文森
陳振斌
陳宗堯
陳雪娟
陳蘊博
陳遠蔭
陳祖貴
陳子才
陳玉祥
陳忠新
陳向東[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執行總裁]
陳文有
陳孝國
陳玉海
陳予群
陳永生[畫家]
陳耀文
陳振華
陳亞偉
陳兆能
陳興安
陳心昭
陳宗舜
陳永安
陳小君
陳英華
陳錫文
陳志新
陳志強[作家]
陳志華[鳳凰網副總裁]
陳之泉
陳文杰
陳學詩
陳祖范
陳旭暉
陳文彬
陳新明
陳維賢
陳永康[作家]
陳永光
陳宗
陳子廉
陳竹生
陳忠南
陳智慧
陳振聲
陳真然
陳增貴
陳遠材
陳玉書
陳玉梅
陳玉華
陳永昌
陳文龍
陳文貴
陳亞民
陳學俊
陳醒泰
陳纘修
陳錫銘
陳錫連
陳錫康
陳英傑
陳義龍
陳新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