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學新

陳學新

陳學新,浙江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973項目首席科學家、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

基本信息

人物經歷

1994年畢業於浙江農業大學並獲理學博士學位。1996~1997年荷蘭Leiden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

現任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常務副院長(2013年起)、昆蟲科學研究所所長(2010年起)、國家重點學科“農業昆蟲與害蟲防治”學科負責人(2009年起)、農業部作物病蟲分子生物學重點開放實驗室主任(2008年起)。

學術兼職: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四屆生命學部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中國動物志》編委會第五屆委員

中國昆蟲學會區系分類及多樣性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害蟲生物防治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中國植物保護學會生物安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浙江省植物保護學會副理事長

浙江省昆蟲學會常務理事

浙江省林業學會有害生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

期刊委員:

Bulletin of Entomological Research: Subject Editor

中國生物防治學報:副主編

套用昆蟲學報”(原“昆蟲知識”):編委

動物分類學報:編委

昆蟲分類學報:編委 環境昆蟲學報:編委

1998~2003年間5次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合作研究;2001~2002年美國Illinois大學(UIUC)和2008~2009年美國哈佛大學訪問教授;1996年以來多次應邀赴美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訪問或參加國際學術會議並做學術報告。

主講課程

主講或參與主講本科生課程《文化昆蟲學》、《環境生物學》(省、國家精品課程)、《生物安全科學》、《植物保護學》等,研究生課程有《昆蟲系統學》、《現代昆蟲學論壇》、《昆蟲分子科學》、《基礎昆蟲新進展》等。

研究方向

浙江大學教授陳學新 浙江大學教授陳學新

主要從事昆蟲進化生物學、昆蟲免疫生理學和分子生物學、害蟲天敵資源及生物防治、害蟲入侵生物學和植物檢疫、農林害蟲治理等領域的基礎和套用研究,近年來也涉及了轉基因作物生態安全性評價等領域的研究與教學。

主要貢獻

先後招收和培養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後60餘名。至今已培養碩士22名、博士21名、博士後2名,他們畢業後有在大學和研究機構從事教學科研的,有在植物檢疫部門、科技行政和技術部門從事技術管理工作的,也有從事行政管理工作的,部分碩士繼續攻讀博士學位或出國深造。目前在讀的碩士生5人、博士生9人,在站博士後2人。

主持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畫(97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項目、重大項目專題)、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專項、教育部新跨世紀人才支持計畫、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浙江省科技攻關計畫重點項目等20餘項,參與973計畫、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畫、國家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計畫、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等10餘項。

目前主要在研項目包括:

寄生蜂攜帶因子PDVs調控寄主小菜蛾的分子機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編號: 30871675,2009-2011,主持;

Defensin等抗菌物質在煙粉虱擴張危害中的作用及其控害的新技術,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重點農業項目),編號: 2009C12048,2010-2012,主持;

CvBV和DsIV基因組的測定、結構分析及生物學特性的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編號: Z3100296,2011-2013,主持;

抗蟲轉基因水稻外源基因表達物在稻田節肢動物群落中傳遞規律及其生態學效應評價,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編號: 2009ZX08011-008B,2009-2010,主持;

農業害蟲生物防治的基礎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群體項目),編號: 31021003,2011-2013,骨幹成員。

發表論著:

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10餘篇,其中100餘篇為SCI收錄,主編專著7本、副主編2本、參編22本。近5年的部分學術專著(標有“*”為通訊作者)有:

近年以英文發表的部分論文
20. Chen YF, Gao F, Ye XQ, Wei SJ, Shi M, Zheng HJ, Chen XX*. 2011. Deep sequencing of Cotesia vestalisbracovirus reveals the complexity of a polydnavirus genome. Virology414(1): 42-50
19. Huang F, Yang YY, Shi M, Li JY, Chen ZQ, Chen FS, Chen XX*. 2010. Ultra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circulating hemocytes from Plutella xylostella larva: Cell types and their role in phagocytosis. Tissue and Cell 42: 360-364
18. Tan JL, He JH, Chen XX*, 2010. The genus Minanga Cameron (Hymenoptera: Braconidae) in China, with description of a new subgenus and new species.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03 (3): 360-365
17. Wei SJ, Shi M, Chen XX*, Sharkey M, van Achterberg C, Ye GY, He JH. 2010. New views on strand asymmetry in insect mitochondrial genomes. PLoS ONE 5(9): e12708
16. Wei SJ, Shi M, Sharkey M, van Achterberg C, and Chen XX*. 2010. Comparative mitogenomics of Braconidae (Insecta: Hymenoptera) and the phylogenetic utility of mitochondrial genom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olometabolous insects. BMC Genomics 11: 371
15. Bai SF, Cai DZ, Li X, Chen XX*, 2009. Parasitic castration of Plutella xylostella larvae induced by polydnaviruses and venom of Cotesia vestalis and Diadegma semiclausum. Archives of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70(1): 30-43
14. Huang F, Shi M, Yang YY, Li JY, Chen XX*, 2009. Changes in hemocytes of Plutella xylostella after parasitism by Diadegma semiclausum. Archives of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70(3): 177-187
13. Wei SJ, Shi M, He JH, Sharkey M, Chen XX*, 2009.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Diadegma semiclausum (Hymenoptera: Ichneumonidae) indicates extensive independent evolutionary events. Genome 52(4): 308-319
12. Xu P, Shi M, Chen XX*, 2009. Antimicrobial peptide evolution in the Asiatic honey bee Apis cerana. PLoS ONE 4(1): e4239
11. Chen YF, Shi M, Huang F, Chen XX*, 2008. Characterization of an IκB-like gene in Cotesia vestalis polydnavirus. Archives of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68(2): 71-78
10. Huang F, Shi M, Chen YF, Cao TT, Chen XX*, 2008. Oogenesis of Diadegma semiclausum (Hymenoptera: Ichneumonidae) and its associated polydnavirus. Microscopy Research and Technique 71(9): 676-683
09. Meng XF, Shi M, Chen XX*, 2008.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 (Lepidoptera: Crambidae): strong subdivision in China inferred from microsatellite markers and mtDNA gene sequences. Molecular Ecology 17(12): 2880-2896
08. Shi M, Chen YF, Huang F, Liu PC, Zhou XP, Chen XX*, 2008.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gene encoding ankyrin repeat domain from Cotesia vestalis polydnavirus (CvBV). Virology 375(2): 374-382
07. Shi M, Chen YF, Huang F, Zhou XP, Chen XX*, 2008.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Cotesia vestalis polydnavirus (CvBV) gene containing ser-rich motif expressed in Plutella xylostella larvae. BMB reports 41(8): 587-592
06. Chen YF, Shi M, Huang F, Chen XX*. 2007. Characterization of two genes of Cotesia vestalis polydnavirus and their expression patterns in the host Plutella xylostella. Journal of General Virology 88: 3317-3322
05. Li FF, Ye GY, Wu Q, Peng YF, Chen XX*, 2007. Arthropod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in Bt and non-Bt rice fields. Environmental Entomology 36(3): 646-654
04. Wang YP, Chen XX*, He JH, 2007. The genera Aspidobracon van Achterberg and Philomacroploea Cameron (Hymenoptera: Braconidae: Braconinae) in China, with descriptions of two new species.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00(3): 390-393
03. Yu RX, Chen YF, Chen XX*, Huang F, Lou YG, Liu SS, 2007. Effects of venom/calyx fluid from the endoparasitic wasp Cotesia plutellae on the hemocytes of its host Plutella xylostella in vitro. Journal of Insect Physiology 53(1): 22-29
02. Shi M, Chen XX*, 2005. Molecular phylogeny of the Aphidiinae (Hymenoptera: Braconidae) based on DNA sequences of 16S rRNA, 18S rDNA and ATPase 6 genes. European Journal of Entomology 102: 133-138
01. Shi M, Chen XX*, van Achterberg C, 2005.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the Braconidae (Hymenoptera: Ichneumonoidea) inferred from partial 16S rDNA, 28S rDNA D2, 18S rDNA gene sequence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37(1): 104-116
近年以中文發表的部分論文
10. 高明清,侯守鵬,蒲德強,時敏,葉恭銀,彭予發, 陳學新*, 2011. 田間轉Bt基因水稻上稻飛虱卵量、孵化率及天敵作用. 昆蟲學報,54(4): 467-476
09. 陳學新*,2010. 21世紀我國害蟲生物防治研究的進展、問題與展望。昆蟲知識,47(4): 615-625
08. 郭近,馮明光, 陳學新*,2010. 煙蚜繭蜂隨寄主有翅桃蚜遷飛而被攜帶擴散的模擬實驗。昆蟲學報, 53(2): 175-182
07. 劉鵬程,時敏,陳亞鋒,黃芳,孟祥鋒, 陳學新*, 2008. 菜蛾盤絨繭蜂多分DNA病毒EP-1-like基因克隆、原核表達與多克隆抗體製備方法。環境昆蟲學報,38(1):33-38
06. 時敏, 陳學新*,馬雲,何俊華, 2007. 基於28S rDNA D2基因片段與形態特徵的矛繭蜂亞科Doryctinae(膜翅目:繭蜂科)系統發育研究。昆蟲學報, 50(2): 153-164
05. 汪海燕,余虹,萬志偉,徐鵬, 陳學新*, 2006.菜蛾盤絨繭蜂對寄主小菜蛾幼蟲營養的調節和利用。昆蟲學報,49(4):574-581
04. 酈衛弟,黃芳,陳亞鋒, 陳學新*, 2006. 雙緣姬蜂毒液對寄主小菜蛾的生理效應。昆蟲學報,49(2):206-212
03. 魏書軍,鄭宏海,皇甫偉國,施祖華, 陳學新*, 2006.柑桔爆皮蟲幼蟲齡數的劃分。昆蟲學報,49 (2): 302-309
02. 白素芬, 陳學新*,程家安,符文俊,何俊華, 2005. 菜蛾盤絨繭蜂主要寄生因子對寄主小菜蛾生長發育的調控. 植物保護學報,32(3):235-240
01. 萬志偉, 陳學新*,余虹,何俊華, 2005. 黃腹潛蠅繭蜂攜帶因子的特性及其對寄主的生理效應。昆蟲學報, 48(5):660-666

著作

05、Chen XX, He JH. 2006. Parasitoids and Predators of Forest Pests in China. Beijing, China Forestry Publishing House, 216 pp.

04、何俊華, 陳學新, 2006. 中國林木害蟲天敵昆蟲。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224頁。

03、陳學新, 何俊華, 馬雲,2004.中國動物志昆蟲綱第三十七卷膜翅目繭蜂科(二)。北京:科學出版社, 581頁,53圖版。

02、何俊華、陳學新等,2004.浙江蜂類志。北京:科學出版社,1-1373頁。

01、陳學新(第一副主編)(雷朝亮、榮秀蘭主編),2003.普通昆蟲學。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522頁。

獲獎記錄

2009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2008年: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指導教師;獲陳子元農科教育基金“教學突出貢獻獎”

2007年:獲蒲蟄龍學者科學基金優秀生物防治工作者

2006年:獲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2005年: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發展計畫”成員

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培養人員

2000年:入選“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浙江省第三批高校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

1999年:獲浙江省“第六屆青年科技獎”

1998年:入選浙江省“151工程”人才培養工程人員

1997年:獲中國昆蟲學會“第二屆青年科技獎”;獲周堯獎勵基金獎

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參加)、教育部提名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浙江省科技進步獎一、三等獎、林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等10餘項。

盤點農業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根據《農業部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經研究,農業部同意聘任林敏等228位專家為農業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這些專家。

教育專家(三)

教育專家,一般是指對學校教育教學及學校辦學實踐有專門研究的人或擅長某項教育教學技術的人,他們不僅是對教育領域工作有專門研究的高人,而且還是特別擅長解決基層學校中實際問題的高人。教育專家不僅需要在學術上具有一定的成就,而且他們更應該用自己的學術成就為基層學校服務,能務實並有效地解決基層學校中的實際問題、攻克具體工作中的各種難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