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正進

徐正進

徐正進,男,1958年8月生,遼寧營口人,1982年畢業於瀋陽農學院農學專業,獲學士學位。1987年畢業於瀋陽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獲碩士學位,1993年畢業於本校作物栽培與耕作學專業,獲博士學位,1988年以來先後4次赴日本京都大學等教學科研單位進修、合作研究、講學。1998年晉升教授,同年遴選為博士生導師,現任農業部和遼寧省重點開放實驗室副主任。多次被評為瀋陽市和遼寧省科技工作者等,1993年開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9年被農業部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姓名 : 徐正進

任教專業 : 工學-生物工程類

在職情況 : 在(特聘)

性別 : 男

所在院系 :

所教課程 :

研究方向 : 水稻產量生理與遺傳基礎

個人簡介

主要研究方向為水稻產量生理與遺傳基礎。主持和作為主研人員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攻關、教育部優秀年輕教師基金等省級以上科研項目約20項,其中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在《科學通報》、《中國農業科學》、《作物學報》等國內外刊物和學術會議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60餘篇,多篇被國外權威刊物收錄,同行廣為引用。其中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1篇,《大英國協農業文摘》(CABA)收錄11篇。出版專(編、譯)著4部 。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教育部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項,農業部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先後主講碩士研究生課程3門、博士研究生課程2門,指導博士研究生12名 、碩士研究生13名 、本科生20餘名,研究生學位論文連續兩年被評為瀋陽農業大學優秀論文,本科生學位論文獲瀋陽農業大學優秀論文一等獎。

主要學術成果

代表性著作 :

代表性論文 : 水稻的產量潛力與株型演變,瀋陽農業大學學報, 2000 - 維普資訊水稻新株型創造與超高產育種, 作物學報, 2001 - 維普資訊水稻超高產育種——從理論到實踐,瀋陽農業大學學報, 2003 - 維普資訊

2011年7月,遼寧省教育廳公布了第二批“遼寧省高等學校攀登學者支持計畫”入選人員名單,瀋陽農業大學徐正進教授赫然在列,成為這個以造就“兩院院士”和學術大師為目標的人才培養工程中的第四位沈農人。

卓著而平凡的研究者

他是一個勤勉的科學家,三十年如一日,心無旁騖地從事著枯燥的農業科學研究,他用最簡單的生活方式書寫出一條不平凡的人生軌跡。

7月的農大校園裡,一條大紅條幅倍受人們的關註:徐正進教授當選為遼寧省攀登學者。這個大喜訊,讓這個炎熱的季節更增添了幾分熱度。

徐正進是誰?一般人都不知道,就連很多農大的老師也是只知其名,不識其人。

徐正進,瀋陽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農業部有突出貢獻專家,兩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但就是這么一個大專家,卻很少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他在學校里的生活軌跡基本是在家、研究所和實驗田間移動,拋頭露面的時候不多,很多人不認識他也就不足為奇了。

水稻研究所的人說,徐正進教授是最守時的人。早晨不到七點,他就來到辦公室,聽日語、背單詞、看外文文獻;白天做研究,處理材料;晚上還要打會兒羽毛球。三十年來基本如此。他的生活節奏張弛有度,就像一個大學生的作息表,簡單而充實。在他的眼中,除了科研,幾乎沒有什麼值得操心的事,他一門心思都撲在科學研究上。

徐正進很隨性,沒有知名教授的“范兒”,一雙布鞋,穿著普通,走路一陣風。搞科研更像是幹家務一樣,從不需要備好行頭、擺足架式。在實驗田裡,如果看到有哪棵稻秧有異常,他經常是二話不說,脫掉鞋襪,挽起褲腿就直接下田了,雖然從地下抽出來的水是很涼的,他卻毫不在乎,拔下稻秧,確認一下到底是什麼病,然後上岸沖沖腳,穿上鞋,揣起襪子,走了。等學生從實驗室里找來靴子時,他早就不見了蹤影。2008年3月,所里幾位同事在海南選種,徐正進正好也到海南參加全球水稻分子育種的一個國際會議。會議開完後,他來到育種基地和大家一起選種。因為此行是來參加國際會議的,根本就沒有帶下田選種穿的工作服,他的個子高,別人的迷彩服他又穿不了,但活還是要乾,乾脆就脫了外褲,只穿著一條襯褲,和同事們在地里幹了整整一天。晚上,套上外褲,乘飛機飛回了瀋陽。

熟悉徐正進的人說,他天生就是一個搞科研的料,做事專注,韌勁十足。他承擔的國家“973”、“863”、科技支撐計畫等重大科研項目就有二十幾項,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就主持過6項。光這一點,就足以讓人羨慕不已。誰都知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是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設立的支持科技創新的國家級項目,一般的高校教師能夠申請到已經是十分難得,而徐正進卻能申請到6項,這著實非常了不起。

想了解徐正進,還可以通過上網查詢他的論文來獲得更多的信息。學術論文是反映學者學術成就的主要指標,但在搞學問人的眼裡,學術論文也分很多層次。一般學者看數量,優秀學者看質量,頂級學者看被引用率,而徐正進撰寫的論文是既有數量又有質量。從1986年至今,他一共發表論文335篇,其中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162篇,美國《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7篇,《大英國協農業文摘》(CABA)收錄21篇。據中國期刊計量指標資料庫統計,2008-2010年,徐正進分別位於作物學科高被引作者第12、9和14位。登錄中國知網,在機構“被引論文頻次”查找中,徐正進以3271次排在瀋陽農業大學被引作者第一位。

勤於鑽研的探索者

他有著超常的科研領悟力,他對科技創新有著天生的敏感性,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對科學始終保持著如孩童般的好奇心。

談到徐正進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所里的同事們都說,徐老師對科研有很高的悟性,他的科研思路特別開闊,而他琢磨問題時的那股鑽勁,一般人根本比不了。日本是世界上進行超級稻研究最早的國家,出產的大米品質也比較好。為什麼中國的大米沒有日本的好吃?徐正進想弄個明白。2004年,在徐正進的主張下,水稻研究所從日本購買了一台食味測量儀,這台價值40多萬元、套用紅外線原理來測量稻米品質的大塊頭,可是代表著世界上食味測量的最先進技術。剛購進儀器時,全所的人都是照著說明書,一步步按著步驟來操作,放米樣,出數據,記錄結果,非常方便快捷,比起常規的蒸煮法來測量食味,確實大大減少了工作量。但就是這么先進的食味儀,徐正進硬是挑出了毛病。他從市場上買回一百多個稻米品種米樣,在測量後發現,粳稻品種的測量值與傳統測量法差別不大,但在測量秈稻品種時,卻與常規測量法存在著很大的偏離,到底是哪兒出了問題呢?他把說明書翻了個遍,也沒看出操作有什麼不妥。實在沒辦法,就直接給日本生產食味儀的福斯廠方打電話諮詢。經過多次溝通,廠方很抱歉地解釋,這台儀器在設計模擬曲線時是以日本主產的粳稻作為模型設計樣本。因為日本基本不種秈稻,也就沒有相應的稻米品種作樣本,所以在測量秈稻時數據就會出現了較大的偏離。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雖然徐老師親切隨和,從不對學生髮脾氣,但他的鑽研精神卻讓學生時時感受到壓力。徐老師每天都要瀏覽中國水稻信息網,關注水稻研究的最新動態,所以,他的研究生平日裡也要經常查閱國內外的學術文獻。有時雜七雜八的事一牽扯,對文獻看得不是很及時,在徐老師那裡就過不了關。“徐老師太勤奮了,他看的文獻比我們還要多。”徐老師經常對學生講,不能把科研僅僅當成一項工作,搞科研,必須要心裡裝著科研,還要時刻琢磨著,“每天上班乾8個小時,回家一點不想,科研還是搞不好。”正是如此,徐正進培養的研究生質量一直都非常高,在最近5年裡,他培養的研究生中,有1篇博士畢業論文被評為優秀,有2篇碩士畢業論文被評為優秀,這與徐老師的言傳身教是分不開的。有人說,搞科研容易把人搞“傻”了,而在徐正進看來,做學問就是要有這種“傻”勁,只有“傻”,才能專注,才會全心投入,才能搞出真東西來。

徐正進教授先後兩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多次獲遼寧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及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在本專業學術領域裡已經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專家,但他仍然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在科學世界中不斷求知的探索者,他對科學始終懷著一顆孩童般的好奇心。

院士團隊中的執行者

他是陳溫福院士最親密的合作者,他們是水稻育種的繼承者和開拓者,他們用近三十年的精誠合作,開創了沈農超級稻育種的輝煌。

徐正進教授現在是水稻研究所的副所長,所長是陳溫福院士。水稻研究所現在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遼寧省重點實驗室,科研條件好,儀器設備先進,整個科研團隊在全校也是第一流的。可在30年前,卻不是這個樣子。1982年,楊守仁教授的第一個研究生陳溫福還在讀碩士,同年,農學專業本科生徐正進因為選擇了水稻育種方向也來到水稻研究室(水稻研究所的前身)一起做研究。作為楊先生的門下弟子,他們相伴的足跡一起走遍全國大江南北,也一起經歷了水稻研究所的探索、低谷和崛起。那時候,水稻研究室的實驗田一共就五、六畝地,地塊小,經費也少,各個實驗環節基本都是人工來做。陳溫福和徐正進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共同翻地、整地、插秧、收割,那一塊塊田溝壟間,播種的不僅是水稻育種研究的希望,也播下了兩個人30年不變的深厚友誼。

1984年,水稻研究室正在進行通過選擇理想株型來提高水稻產量的研究,當時貴州農學院的劉振業教授和劉貞琦教授合作出版了《作物光合作用》一書,裡面對株型選擇介紹比較詳細。為了能夠更深入透徹地學習,陳溫福和徐正進決定到貴州農學院向兩位老師當面請教。到了貴陽,離著名的黃果樹瀑布只有一百多公里,但兩個年輕人為了能儘快回瀋陽趕上水稻插秧,只在貴陽停留了一個白天,就連夜匆匆登上了返程的火車。

近二十年來,水稻研究所獲得的科技獎勵和成果不少,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教育部的、農業部的、遼寧省的獎勵,林林總總,不下幾十項。在這個團隊中,陳溫福院士是領導者,而排名第二的,幾乎都是徐正進。在科研分工時,陳院士承擔著課題的整體設計和實踐育種,而徐教授則注重做基礎理論研究和成果總結。當筆者試圖用“助手”來形容徐正進時,陳溫福院士說:“不,我們是一個團隊,徐教授是這個團隊Idea的執行者。”

在年輕同事和學生的眼裡,陳老師嚴謹嚴肅,徐老師親切隨和。我們無法從性格上來尋找他們在一起如此長時期親密合作的元素,但我們能夠看到的是他們在做學問時一樣的鍥而不捨,一樣的孜孜以求,一樣的淡泊名利。而在這背後的,是他們對事業的執著,對真理的追求,對科學持之以恆的探索。

2009年10月,陳溫福教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標誌著瀋陽農業大學幾代人的學術傳承進入了一個新時代;2011年7月,徐正進被遴選為遼寧省攀登學者,進入了接近中國頂端科學家的最高序列。他們共同開啟了沈農稻作科學研究的新篇章。

不想當“官”的學術領導者

他在單位中有著非同一般的親和力和好人緣,別人說他肯定能當好“官”,但他卻從來沒動過一絲當“官”的念頭。

徐正進現在擔任著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遼寧省重點實驗室主任、遼寧省國家水稻區域技術創新中心主任,但這些“官銜”都是科研機構的業務負責人,沒有一個是行政機構的職務。在這些機構中,徐正進承擔的角色不是領導,而是帶著大家搞研究的項目帶頭人。其實,徐正進不單科研做得好,對於學院和學科的工作也承擔了很多。學科、實驗室的申報、驗收、評估材料,有很多都是他親自起草的。不僅如此,他辦事公正,為人真誠,周圍很多人都說,徐老師要是做行政,也一定會是個好領導。

可徐正進對此卻說出了自己的看法:行政管理也是一門科學,絕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樣,什麼人都可以做。有人搞科研感覺很累,總沒有科研思路,但做管理卻得心應手,而且管理得非常好,這就是每個人的特點不同、興趣不同,適合的崗位也不一定相同。同樣的道理,好學者不一定就能成為好領導。我已經搞了30年的水稻研究,很熟悉這項工作,也非常願意做。現在水稻所正處在歷史上最好的發展階段,你現在要是不讓我做,我倒是不知道該怎么辦了。至於行政管理工作,真的不適合我,我也做不了。從他平和的微笑和一臉真誠能夠看出,當“官”,他真的無意於此。

後記:徐正進教授每天還是一如既往地堅持著簡單的作息時間表,而他勤奮鑽研的腳步卻從未停歇。今年3月份,徐正進主持的項目“北方粳稻穗型改良理論與技術研究及套用”申報了遼寧省政府科技進步獎;4月份,他獲得了“遼寧省五一勞動獎章”,這是對他在科研崗位上所做出的突出成績的獎勵;7月份,遼寧省攀登學者計畫公布,他成為了一名“攀登學者”,成為了“兩院”院士和學術大師的培養目標。勇於攀登的徐正進注定要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繼續探索,一路前行。

盤點農業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根據《農業部重點實驗室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經研究,農業部同意聘任林敏等228位專家為農業部重點實驗室主任,讓我們來盤點一下這些專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