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辛拜勒神廟

阿布辛貝勒神廟(阿拉伯語:أبو سنبل 或 أبو سمبل),是一處位於埃及亞斯文西南290千米的遠古文化遺址。它坐落於納賽爾湖(Lake Nasser)西岸,由兩個由岩石雕刻而成的巨型神廟組成,阿布辛貝勒和它下游至菲萊島的許多遺蹟一起作為努比亞人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

由依崖鑿建的牌樓門、巨型拉美西斯二世摩崖雕像、前後柱廳及神堂等組成。1966年因興建亞斯文水壩而整體遷移至高出河床水位60餘米的後山上,是世界文物建築保護方式的成功嘗試。

歷史背景

神廟建築群約於公元前1284年開始興建,為時約20年,直至公元前1264年完成。這座宏偉的建築物被稱為“受阿蒙寵愛的拉美西斯的神廟”,而這亦是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間為其最寵愛的妻子──妮菲塔莉,在努比亞所興建六座石建神廟的其中一座,目的是為了向埃及南面鄰近地方宣示國威,並在該地區鞏固埃及宗教的地位。

阿布辛拜勒神廟阿布辛拜勒神廟

搬遷的社會背景

早在1901年時,埃及第一次修建亞斯文水壩時,努比亞文明遺址幾乎淹沒於茫茫水海之中,1959年亞斯文水壩的重建,使得努比亞神廟遺址不可避免地將落到了被湖水淹沒的命運,1960年以後,努比亞文明遺址更是面臨著隨時消失在水海的危險。幸運的是人類意識到了努比亞文明遺址的價值,世界保護組織動員了一切可動員的力量去拯救努比亞遺址,他們在1959年召開了第一次會議,並起草了一份國際間合作保護計畫,會議後他們查勘和尋訪了所有位於亞斯文和蘇丹之問的遺址,並發表了關於勘察、考古和發掘遺址的建議。在國際社會不懈的努力下,許多的努比亞遺址保護措施得以實施,並在1960年3月8日,世界保護組織發表了一份國際倡議書,呼籲全世界為了挽救努比亞文明遺址,向他們提供包括資金、技術等條件在內的各方面的支持,以搶救努比亞遺址。

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搬遷

為了挽救努比亞文明遺址的呼籲發出後,先後得到了51個國家的回響。1960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議下,德、法、意、埃、瑞典等34個國家派出考古專家實地調查和勘測,決定將這個遺址整體搬遷,易地保存。

阿布辛貝勒神殿深達60餘米,每年春分及秋分這兩天,陽光會直接照進洞內最深處,讓整個神殿閃閃發光。後來因為亞斯文水壩的興建,聯合國決定將神廟切割並上移200米,以避免神殿遭水淹沒,不過因為無法如古埃及人般確切掌握天文,現在陽光照進的時間已有偏差。

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搬遷與保護運動中,拯救阿布辛拜勒神廟的具體方案是瑞典的專家提出的。根據這個方案,埃及的工程技術人員,在有關專家的指導下,採用特殊的工藝,把大廟小廟切割成塊,分別編號。然後用起重機吊裝,搬運到新址,再按原樣重新復原。正面的縫隙,全部用石頭顏色一樣的灰漿補齊。由於切割時注意了接縫儘可能的薄,所以重新裝配後的神廟外觀幾乎未留下任何切割的痕跡。只是在神廟內部,故意留下接縫,以便遊客可以聯想起神廟的搬遷。尤為令人欽佩的是,遷移後的大廟,成功地保持了原有的方位,每年仍有兩天早晨,太陽的光線可以從外面照射到最裡面的太陽神等四座雕像上。

各國專家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成功地拯救了努比亞遺址的四十多處古蹟。其中的22座神廟宇,經過測定方位和計算,拆散後化整為零,轉移到安全地帶,然後按舊貌重建,避免了被人為毀壞的命運。為紀念這次搬遷,在神廟新址的地下,特意埋藏了一本古蘭經、兩張埃及報紙和一些埃及硬幣,以及搬遷的檔案等。1980年,埃及動工興建了努比亞博物館,以紀念這次國際救援活動,努比亞博物館按照古努比亞文明設計而成,具有濃厚的傳統的努比亞民族風格,該博物館占地6 000平方公里,在這座博物館裡鐫刻著人類活動的歷史,也折射出從公元前到公元後六世紀努比亞文明社會期間人類活動的足跡和環境。努比亞博物館建成以後,用來記錄努比亞文明遺址保護運動過程中的所有考古、挖掘等工作成果。

搬遷的意義

對於阿布辛拜勒神廟搬遷問題,教材指出:阿布辛拜勒神廟的搬遷,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文物搶救活動,也是人類成功保護自己文化遺產的壯舉。努比亞遺址的國際救援運動,顯示了人類對自身歷史遺產的尊重,保護文化遺產意識的提高。

古埃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