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中紅軍三年游擊戰

閩中紅軍三年游擊戰

1935年5月,成立了以王於潔為書記的中共閩中特委,活動在福清、莆田地區的兩支游擊隊改編為閩中工農游擊隊第一、第二支隊,共190餘人。第一、第二支隊在特委領導下,依靠人民民眾、分別在以羅漢里為中心的福(清)莆(田)永(泰)邊和以常太為中心的莆(田)仙(游)永(泰)邊兩游擊根據地堅持鬥爭。

閩中紅軍三年游擊戰

中文名稱: 閩中紅軍三年游擊戰
發生時間: 1934年秋~1937年秋
發生地點: 福建省中部地區

事件介紹

事件背景
事件內容檔案
內容檔案

1935年5月,成立了以王於潔為書記的中共閩中特委,活動在福清、莆田地區的兩支游擊隊改編為閩中工農游擊隊第一、第二支隊,共190餘人。第一、第二支隊在特委領導下,依靠人民民眾、分別在以羅漢里為中心的福(清)莆(田)永(泰)邊和以常太為中心的莆(田)仙(游)永(泰)邊兩游擊根據地堅持鬥爭。12月和1936年2月,先後奔襲閩侯縣大義鄉常備隊和駐滬嶼鎮的保全團隊,並在福(州)廈(門)公路相思嶺下河村橋伏擊1輛國民黨軍汽車,俘獲7人。6月,兩個支隊合編為中華抗日義勇軍第二支隊,吳德標任司令員,劉突軍任政治委員,部隊轉移到莆田和莆(田)永(泰)邊的仙溪、寧里、旗插安等地區開展游擊戰。1937年2月,特委書記王於潔等被捕(6月英勇就義),3月,成立以劉突軍為書記的中共閩中工委繼續領導鬥爭。 全國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共閩中工委與國民黨莆田縣當局達成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協定,紅軍游擊隊集中莆田莊邊地區整訓,部隊擴大到200餘人。由於工委領導人對時局認識不清,革命警惕性不高,部隊被國民黨軍收編,於11月調至泉州承天寺駐防。1938年3月,劉突軍被國民黨頑固派秘密殺害,部隊被繳械(史稱“泉州事件”)。後經新四軍福州辦事處交涉,閩中紅軍游擊隊160餘人於4月下旬離開福州紅山橋,赴安徽省太平縣,編為新四軍軍部特務營第二連,奔赴抗日前線。
主題關鍵字: 游擊戰
分類: 民主革命戰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