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突軍

劉突軍(1909~1938)是閩中游擊隊第一支隊政委、閩中抗日義勇軍政委,國民革命軍第80師特務大隊大隊長,中共閩中工委書記,閩中革命傑出的領導人。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劉突軍,又名同薪、隱軫,1909年出生於江西省信豐縣一戶貧窮農家。

1926年秋,同薪國中畢業,返回故鄉信豐,投身於轟轟烈烈的工農運動;年底,黨組織接受他入黨。從此,他獻身於革命事業。他回到信豐,負責黨的宣傳工作。

1927年冬,信豐縣委成立,劉同薪被選為縣委委員。

1928年2月,劉同薪易名郭隱軫,奔赴上海,參加第十九路軍,和隱蔽在61師特務連的連長、秘密黨員游毓楨取得聯繫,劉同薪才重新回到黨的懷抱。由於游毓楨的推薦,劉同薪先後擔任班長、排長。

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劉同薪和19路軍在蔣光鼐、蔡延楷的指揮下,奮起反擊日寇侵略,英勇作戰。他們到處張貼標語,宣傳抗日,號召支援前線,並在士兵中開展兵運工作,發展黨員,壯大黨的力量。19路軍內黨支部由3個發展到7個,劉同薪任特務連黨支部書記。7月,19路軍入閩。劉同薪所在部隊61師駐紮在泉州。根據省委指示,19路軍中成立總支委員會,劉同薪任師部特務營支部書記,繼續開展兵運工作。

不久,黨組織認為劉同薪必須離開19路軍,轉移到地方。

1933年底,劉同薪離開泉州,與共產黨員劉敏之一起到福州,與福州中心市委接上關係,並擔任黨領導的互濟會主任。在福州,他化名劉突軍,以福州東門外前嶼國小教員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

曾任職務

同年8月,重新成立中共福清中心縣委。黃孝敏為書記,劉突軍等人為委員。

1935年春,王於潔在交通員池亦妹子幫助下,和福清中心縣委取得聯繫。這一年5月,在福清樟溪,福清中心縣委和莆田中心縣委合併,成立中共閩中特委,建立了黨的領導核心。王於潔為書記,黃孝敏、劉突軍等為委員。劉突軍分工負責軍事工作,並且將兩支游擊隊合併,創立閩中游擊隊,劉突軍為第一支隊政委。在特委領導下,游擊隊粉碎了敵人一次次的圍剿,鞏固了羅漢里和常太兩塊游擊根據地。

1936年春,劉突軍親自帶領游擊隊在福廈公路何莊橋伏擊敵人,俘虜敵人要員,繳獲敵人財物,震動國民黨福建當局。同年2月至4月,敵人糾集3000多兵力,氣勢洶洶向游擊隊壓來。重兵壓境,劉突軍帶領游擊隊與敵周旋,避強擊弱,牽著敵人鼻子在羅漢里山頭轉了兩個多月。最後在王於潔接應下,游擊隊安全轉移到莆田常太,同第二支隊會師。

根據形勢發展,閩中特委決定兩支游擊隊合併,成立閩中抗日義勇軍,劉突軍被任命為政委。

面對嚴峻的形勢,倖存的特委委員劉突軍當機立斷,立即主持召開地方和部隊黨員骨幹會議,討論成立中共閩中工作委員會,繼續領導閩中革命鬥爭。會上,大家一致推選劉突軍為工委書記,蘇華、黃國璋為委員。劉突軍臨危受命,勇敢地挑起閩中黨和游擊隊的領導重任。

劉突軍適時轉變策略,於8月和工委一起研究後,派代表與國民黨莆田當局談判合作抗日。根據協定,閩中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86師獨立大隊。隊伍雖然換了番號,但仍堅持黨的直接領導,堅持獨立建制。劉突軍任大隊長,楊采衡任副大隊長。

當時,國民黨駐軍亡我之心不死,要求紅軍游擊隊進駐廣化寺,劉突軍未完全識破國民黨的陰謀,帶領部隊離開山區莊邊,駐紮在城郊的廣化寺。不久,國民黨地方當局和駐軍得寸進尺,以閩南局勢緊張為由,令劉突軍率部到泉州,以控制這支游擊隊。劉突軍為了爭取抗日同意部隊開進泉州。劉突軍率部隊到泉州,駐在市中心的承天寺。

國民黨地方當局和駐軍千方百計企圖消滅這一支久經考驗的紅軍游擊隊,秘密策劃著名新的陰謀詭計。1938年3月10日,當劉突軍去福州向新國軍駐福州辦事處匯報時,國民黨地方當局即製造了“劉突軍攜款逃跑”輿論,並在劉突軍途經莆田停留時,將其暗殺。

劉突軍犧牲時年僅29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