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樓調

民間曲藝形式之一。也稱快板書、落子。流行於內蒙古中西部漢族地區。表演者自打竹板,自演自唱。

簡介

民間曲藝形式之一,也稱快板書、落子,流行於內蒙古中西部漢族地區。“門摟調”.俗稱“討吃調”。它是隨富而逐、沿門督戶地以宅討為生的藝人們所演唱的說唱兼井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因其演唱是在村戶和城居的門前,又稱“趕門樓”,也稱”趕門市”。流傳於內蒙古烏蘭察布盟東南部及黃河兩岸漢族較為密集的農村和城鎮。

流傳地點

“門樓調”主要流傳在商都縣、興和縣和豐鎮市鄉鎮。門樓調的說唱地點一般均在商賈巨富、財主門樓前,不進宅院,故稱門樓調。

演唱形式

它的演唱形式主要有三種:單人為說唱者手持一塊馬肩胛骨,上綴若干銅錢,說唱時一邊舞動板骨,發出咂咂節奏聲和著曲調(後改為竹板)。雙人門樓調除主唱一人外,另一人拉二胡伴奏。多人門樓調是新中國成立後發展起來的又一新形式。

演唱內容

門樓調內容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祝福慶賀,即興說唱。世人稱作趕門樓;另一種是世人走街串巷,耳聞目睹獲取的奇聞軼事,編成合仄押韻的完整的故事,這一類藝人們稱作“戳古董”。

演唱特點

門樓調曲調具有濃郁的地方特點,一般六句為一段,一段唱完稍作間歇,再唱。

表演特點

表演者自打竹板,自演自唱。許多藝人都有即興編創的本領,借物發端。篇幅短小,主題鮮明,結構緊湊,通常一段快板書講一個小故事,有時,因為故事情節的需要,表演者還要作一人多角的表演。

許多藝人都有即興編創的本領,引類擎喻,借物發端。篇幅短小,主題鮮明,結構緊湊,通常一段快板書講一個小故事,有時,因為故事情節的需要,表演者還要作一人多角的表演。

曲藝結構

分開場白、主題內容和結尾三個部分。內容一般具有普遍性和廣泛性,一些具有教育意義和哲理性較強的段子,一經問世就廣為傳誦。韻仄除了基本遵循十三大轍的語音規律外,還有比較特殊的兒化音。藝人們很注意用民眾熟悉的方言土語編唱。

盤點內蒙古民俗

內蒙古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賽馬、摔跤、射箭被稱為蒙古族的“男兒三藝”,每年七月中下旬舉辦的那達慕草原旅遊節,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體育、競技、服飾、飲食各方面的燦爛文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