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靈光塔

長白靈光塔

長白靈光塔,位於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縣城北山塔山公園景區內,海拔高度894米,系唐渤海國時期一座古塔,屬於四角密檐式空心磚塔。長白靈光塔所在的塔山公園面積三平方公里,是集遊覽、觀瞻、娛樂為一體的綜合性遊覽區。

景點歷史

長白靈光塔由通道、甬道、地宮、塔身、塔剎五個部分組成。塔身通高12.8米,由長方磚,圭形磚,多角磚砌築,高五層,底層最大,向上遞減,收分明顯,側面呈梯形,而正面則成正方形。長白靈光塔,原無“靈光”二字。清朝第一任長白知府張鳳台考察此塔時,首加“靈光”二字。

關於塔身建造年代問題。據清朝劉建封撰《長白山江崗志略》記載:土人云,十數年前,潘姓見塔前有一石碑(該塔為靈光塔)甚小,上勒篆文不能辨,後被韓人毀。查此塔建立已久。或雲尉遲敬德所築,或雲薛仁貴所築,或雲劉仁軌所築,碑記無存,未易考核,惟所稱皆系唐人,其為唐塔無疑。據遼寧史學家考證,磚塔2——5層直欞視窗,其形狀與西安唐代大雁塔相似。從用料、結構和塔形來看又與西安唐塔相似,屬於同一時代建築。靈光塔之所在地又是當時渤海國疆域,因此,我們認為這座塔是東北地區僅存不多的唐代古塔。

1981年至1982年6月間,考古工作者邵春華同志和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張雙寰先後親臨長白,對靈光塔進行了科學考察,鑑定靈光塔為唐渤海國時期建造的佛塔。

渤海國人為何在這個濱鄰大江和大山之處耗資築造此塔呢?無佛教怎能有佛塔?原因是當年的西京鴨府神州址設於今臨江,自公元698年渤海立國後,唐朝佛教傳入渤海國,渤海國人篤信著薩滿教,也信奉著佛教。因此,在近代的滿族民間薩滿祭祀中,在以薩滿教為主的禮祀同時,還敬奉著不為祖先的佛尊。

據《新唐書·渤海傳》記載:“東京龍原府,日本道也。南海(府),新羅道也。鴨綠(府),朝貢道也。長嶺(府),營州道也。扶餘(府),契丹道也。”今日臨江,是渤海取道登州,直抵唐都長安城中間的唯一較近的古道。當年渤海王子、使臣們,每赴長安城,都是從臨江下水乘舟前往的。唐朝的使臣也是從長安——登州——遼東——臨江——長白赴渤海國,為了表示渤海國對大唐的忠貞,建此塔是情理中的事情。

常言道:有塔必有寺,有寺必有僧。遺憾的是,靈光塔處並沒有寺和僧侶。難怪從前有五台山之僧禪松老者,為尋寺僧,“頸披長發,頭束金質陀圈”,跋山涉水,千里迢迢慕名而來,意在尋找僧侶,棲身於寺中。事與願違,到頭來葬身於茫茫荒野。這位僧老圓寂後,為土人留下了三枚佛教石印:一枚上刻“行者禪松之印”(為僧者私印);一枚為“師利法王之寶”(為五台山之印);一枚為“頭陀聖聞”之印。至此,長白山問世出一部膾炙人口的佛教小品——《僧人尋寺失印記》。

地理環境

登臨塔山公園有兩條路,一是乘坐汽車由縣城直接順柏油路盤旋上山,歷時10分鐘;另外可通過牌坊式山門從南面沿327級的通天石梯直接攀登上去。在通天石梯的盡頭建有“華英樓”亭子一處,在此,可以俯瞰長白縣城的全貌,還可以一覽朝鮮惠山市之全景。

過了華英樓,就可見矗立於山巔之上的唐代靈光塔。靈光塔周 邊有觀日台、梳妝檯、南天門、點將台(亦稱跨馬石)、翠山三疊等景點,並流傳著優美的傳說故事。靈光塔後面山坡是塔山烈士陵園,建於1988年9月,占地3300平方米,這裡長眠著79位為保衛長白而英勇獻身的革命先烈。陵園正面立有革命烈士紀念碑一座,高19.88米,是由1945塊青白色花崗岩砌成。

塔山公園還建有特產植物園,栽植了名貴樹種、藥用和經濟類野生植物;文物博物館中陳列展示了長白考古成就的各項事業發展的喜人成果;具有典型朝鮮族風格的塔山民族飯店,可供遊人品嘗地道的朝鮮族各類美味佳肴。

塔山公園山巒疊翠,松濤陣陣,百花爭妍,是邊陲重鎮長白縣的一顆明。

如右圖所示:

地址: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縣城北山塔山公園景區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