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長江工院”)是湖北省人民政府主辦,國家教育部備案的公辦全日制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是湖北省具有單獨招生考試資格的高職院校,是“全國水利職業教育示範院校”。學院的前身是始建於1959年的長江工程大學,迄今已有57年的辦學歷史。2004年前隸屬水利部。2004年6月,根據國務院(國辦發[2000]11號)檔案精神,學院由水利部劃轉湖北省管理。2014年該院被水利部確立為全國水利職業教育示範院校。學院地處九省通衢的武漢市,坐落在江夏區湯遜湖畔,居於大光谷雙核之一的紙坊新城核心,面臨文化路,距市中心僅15分鐘車程,交通十分方便。學院占地540畝,建築面積16萬多平方米,教學、生活和運動場地設施齊備。校園繁花似錦、綠草如茵,嶄新齊整的辦公教學樓群與學生宿舍樓群佇立其間,整個校園既洋溢著濃郁的古典氣息,又散發著迷人的現代之美,完美地體現了我校悠久的辦學歷史和深邃的校園文化,是莘莘學子理想的求學之地。

基本信息

學院簡介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是一所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組建,國家教育部備案的公辦普通高等院校。學院的前身是始建於1959年的長江工程大學,迄今已有50年的辦學歷史。2004年前隸屬水利部。2004年6月,根據國務院(國辦發200011號)檔案精神,學院由水利部劃轉湖北省管理。2011年12月,學院被水利部確立為全國水利職業教育示範院校建設單位。

我院開設有水利、電力、材料與能源、製造、信息工程、土建、資源開發與測繪、財經等大類的近40個專業,各專業都有一定的特色。依託行業背景、作為學院優勢專業的信息工程類、水利工程類、電力技術類專業特色明顯,畢業生十分緊俏,近五年來,這些專業50%以上的畢業生被正規分配在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國有企業工作(轉關係、轉戶口);

信息工程類專業按社會需求辦學,特別是計算機網路技術和軟體技術專業,採取企業訂單培養,特色鮮明,學生對口就業,工作環境好,就業薪資水平名列學院前茅。

歷史沿革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哪年建校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原隸屬於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長江委),其發展歷史可以追溯至1959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現稱長江水利委員會,以下簡稱長辦)直接領導創辦的長江工程大學(本科教育),首任校長是被毛澤東主席稱為“長江王”的林一山同志(時任長辦主任)。1972年長江工程大學因文化大革命等原因被迫停辦。學校的停辦,直接影響了長辦科技人才的培養,不能滿足長江水利水電建設的發展需要,為此,長辦經請示水利電力部批准,於1973年10月開始籌備,1974年11月,學校從武漢市搬遷到湖北赤壁市(原蒲圻市),選擇陸水水利樞紐一部分施工場地作為校址,利用施工期間使用的簡易平房為教學用房恢復建校,並將原長江工程大學更名為長江水利水電學校。

1982年3月,為了有計畫地提高職工的科技水平,建立正規的職工教育制度,成立了長江職工大學。長江職工大學與長江水利水電學校均隸屬水利部,由長江委主管,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的“兩校一體”的組織體制。

2000年,長江水利水電學校順利通過國家辦學水平評估,以優異成績列入國家級重點中專,同年,開辦了"3+2"分段制高職班。

2000年8月,根據《湖北省人民政府轉發省教育廳關於劃轉我省管理的國務院部門(單位)所屬成人高校和中等專業學校及技工學校的調整意見的通知》(鄂政發[2000]42號),長江職工大學(長江水利水電學校)繼續由長江水利委員會管理,教育教學業務歸口教育行政部門管理。

2001年,與華中科技大學合作,成立了華中科技大學現代遠程教育長江職工大學學習中心;

2002年,武漢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在我校設立本科教學點;

2002年,經湖北省教育廳批准,學校開始招收普通高職生。

2003年5月,經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備案,將長江職工大學(長江水利水電學校)改制更名為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院主要承擔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同時,繼續舉辦中專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並根據需要積極承擔水利行業職工培訓任務。為了學院的持續性發展,2003年12月經省教育廳立項,省發改委批准,學院在武漢市征地540畝,擬建新校區。

2004年6月,根據國務院(國辦發[2000]11號)檔案精神,省人民政府向水利部長江委下達了《省人民政府關於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變更管理體制有關問題的批覆》,批覆決定,將該院劃轉湖北省管理。

學院環境

長江工院只有一個校區--------(武漢大花嶺校區)瀕臨風景優美的湯遜湖,校園環境優美,教學大樓,圖書館,學生宿舍樓群,實訓大樓寬敞明亮,設施先進,功能齊全,是莘莘學子理想的求學之地。

老校區(赤壁校區):位於湖北省旅遊勝地陸水千島赤壁市湖畔,占地154畝(現已更名為赤壁市陸水高中),不再使用。

新校區(武漢校區):坐落於武漢市江夏區文化路9號湯遜湖畔(大花嶺大學城),毗鄰武漢東湖學院,漢口學院,占地面積540畝。

師資隊伍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近300名專任教師中有博士生導師、教授副教授、高級工程師等高級職稱人員100餘人,基本實現年輕教師碩士化,還有一批中青年教師已取得或正在攻讀博士學位。80%以上的專業教師參加過或正在參加國內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監理工作。學院還聘請了以原水利部副部長蔡其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為代表的一批政府、企業與高校的著名專家教授來校擔任兼職教授。

主管單位

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是水利部在長江流域和西南諸河的派出機構,是一個集規劃、設計、科研、管理、監督和服務等職能於一身,促進江河治理、水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和保護的國內外著名水利流域機構。長江水利委員會擁有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設計大師、勘測大師在內的一大批高級水利專家,是舉世聞名的葛洲壩水利樞紐、三峽水利樞紐和南水北調工程中線方案的設計總成單位。學院經常聘請長江水利委員會技術專家來校講學、作專題報告。

學院雄厚的師資力量,優美的校園環境,完備的教學、生活設施,為莘莘學子求學深造提供了理想的園地。 根據21世紀我國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對高等技術人才的需求和綜合素質要求,學院將緊緊抓住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大發展和社會各界“聚焦”長江水利的歷史機遇,承故納新,與時俱進,全面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綜合實力,努力培養高素質套用型人才,為將該院 建設成為國內高水平的職業技術學院而奮鬥。

實習場所

與學院相毗鄰的陸水水利樞紐(三峽試驗電站)、陸水試驗樞紐管理局自動化設備廠、長江水利委員會第六工程勘測院、陸水水文水資源勘測隊,為學院進行實踐性教學提供了優越條件。長期以來,學院形成了理論聯繫實踐、教學與生產相結合、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辦學特色。

招生與就業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學院面向全國20多個省市招生,辦學規模為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學院與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以及全國近二百家企業建立了穩定的畢業生供需關係,學生就業前景廣闊,歷屆畢業生就業率達9 5%以上,其中近50%分配到國內各大水電工程局工作。建校以來,學院已為全國水利水電系統、國家測繪系統、建築系統、鐵路系統、中國黃金集團、石化系統、地礦系統、冶金系統、化工系統、武警水電部隊培養了2萬多名中、高級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

學院與華為富士康上海大眾等企業設定了企業特色班,學生就業前景廣闊,歷屆畢業生就業率達95%以上,其中近50%分配到國內各大水電工程局工作。

國際交流

學院注重國際交流。與馬來西亞吉隆坡建設大學、奧地利布勞瑙高等職業學校等國外學校進行了積極合作,為學生海外求學、提升學歷、培養技能、提高素質拓展了渠道。近年來,已有六批次20餘名教師赴新加坡澳大利亞德國加拿大等國家進修學習或訪問考察。

就業工作

學院十分重視畢業生就業工作,畢業生總就業率長年保持在90%以上水平,穩居湖北省高職院校前列。學院已與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等全國300多家企業單位建立了穩定的畢業生供需關係,與華為、富士康、上海大眾等著名企業開辦特色班或訂單班,並積極拓展畢業生海外就業渠道。畢業生就業渠道通暢,就業市場廣闊。建校以來,已為全國水利水電系統、國家測繪系統、建築系統、鐵路系統、地礦系統、物流系統、IT及電子、機械製造、旅遊、中國黃金集團、武警水電部隊等行業企業培養了3萬多名中、高級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

院系設定

學院擁有各類實驗室、實訓室30多個。學院現代化教學設備完善。學院建有以光纖為主幹的校園網,校園網通過電信100M寬頻將校內近千個信息點與網際網路互聯滿足了電化教學,學生學習、生活和娛樂的需要。學院圖書館館藏豐富,管理先進,共藏書20餘萬冊,期刊500餘種,配有功能完備的電子閱覽室,圖書借還、檢索、查詢、等環節全部實現了自動化管理。

學院設有7系5部1站,全日制在校生8千餘人,開設有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工程監理工程測量技術工程地質勘查發電廠及電力系統新能源發電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汽車技術服務與行銷、計算機套用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技術、旅遊服務與管理、物流管理、道路橋樑工程技術、工程造價等40個專業。其中有全國水利職業教育示範專業2個、湖北省高等職業教育重點專業2個、中央財政支持重點建設專業2個、“楚天技能名師”教學崗位設崗專業10個,立項建設湖北省高等職業教育品牌專業1個、特色專業2個。學院擁有中央財政支持建設實習實訓基地1個、湖北高校省級實習實訓基地1個、全國水利類重點專業優秀實習實訓基地1個。

水利工程系

是學院的骨幹系。現有教職工50人,副教授12人,高級工程師5人,講師18人,碩士生18人,另有一批來

自 長江水利委員會和武漢市著名高校的專家和教授在我院任教。雙師型教師20人,分別為註冊結構工程師、註冊建築師、監理工程師、註冊造價師、註冊建造師。現設8個教研室:水利水電建築工程教研室、水利水電工程施工教研室、建築工程教研室、工程造價教研室、工程監理教研室、力學與結構教研室、工程製圖教研室、實訓中心。

水利工程系現開設水利水電建築工程專業、水利工程施工技術專業、建築工程技術專業、工程造價專業、工程監理專業五個專業。本系自1959年學院創建以來就開設相關專業,在校生2000多人。多年來,本係為水利水電行業培養畢業生近萬名,分布在全國2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成為水利水電行業的技術骨幹和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

水利系擁有供教學、生產和科研綜合使用的建築材料試驗室、土工實驗室、水力學實驗室、工程力學實驗室、地質實驗室、水工模型室、計算機中心及多媒體教室。各實驗室配置齊全,設備優良,為教學、生產、科研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同時,水利系與陸水水利樞紐管理局(三峽試驗電站)、陸水水文水資源勘測院、長江委第六工程勘測院、長江堤防隱蔽工程建設管理局、長江科學院、長江水政水資源局、長江綜合勘測設計院、清江隔河岩水利樞紐工程、中國長江三峽開發總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共建關係,為校外實習提供了充分的保證。

師生共同參與建設的工程項目有三峽水庫移民調查工作、南水北調中線丹江口水庫大壩加高工程水庫淹沒實物指標調查工作、天生橋一級水電站工程監理、盤溪一級水電站工程監理、衛星酒店16層現場監理、保稅區市政工程項目、長江職工大學圖書館設計、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武昌新校區學生公寓、教學樓、圖書館設計、長江乾堤加固工程監理、重慶市萬州區魚背山水庫(電站)監理、陸水樞紐除險加固工程監理、長江堤防重要隱蔽工程石首河灣除險加固工程監理、長江堤防重要隱蔽工程黃岡地區牛皮坳閘改擴建工程、貴州省羅甸縣雙河口水電站工程監理等,使學生學習與套用有利結合起來,充分顯示本系專業職教特色。

土木工程系

土木工程系開設道路橋樑工程技術、建築工程技術、工程造價三個專業。工程造價及建築工程技術專業先後被湖北省教育廳認定為“楚天技能名師”教學崗位設崗專業。現有《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工程製圖與識圖》、《工程量清單計價》三門院級精品課程。在讀全日制大專生2400餘人,各專業學生可無縫對接相關專業本科學習

土木工程系系擁有一支學歷、職稱、年齡結構合理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專兼職教師共60餘人,其中“楚天技能名師”2人,高級工程師與副教授以上職稱近15人、講師與工程師30餘人,60%以上教師都具有碩士學位。多數教師有企業一線工作經歷,部分教師擁有註冊一級建造師、註冊監理工程師、註冊造價師、註冊一級結構工程師、註冊諮詢工程師等執業資格證。

校內有土工實訓室,材料力學實訓室,實訓室,瀝青實訓室,瀝青混合料實訓室,路基路面實訓室,公路橋樑模型實訓室,廣聯達沙盤實訓室,工程軟體套用中心,多媒體機房等多個融產學研於一體的實訓中心,實訓教學效果顯著。

系部積極推行“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緊緊依託行業和企業,不斷深化專業建設與改革,不斷加強教學模式與教學手段的創新,開展項目教學、啟發式教學、案例教學、模組教學等各種教學方法,強化學生專業技能,注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為土木工程領域培養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已與多家建築、交通、工程諮詢類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多年來土木工程系教師帶領學生參與了大量工程實踐項目,使學生學習與工程套用有機結合起來,充分顯示了我系專業“工學結合”職教特色。

土木工程系系教師社會服務工作成效顯著,參與省市級以及企業多個項目,而且系內多名教師主講過註冊建造師、造價員考試培訓課程,省內各地級市造價員繼續教育課程,工程造價諮詢企業內訓課程以及湖北建設廳“6大員”考試培訓課程,並深受社會各界好評。教師指導學生參加廣聯達軟體算量大賽、全國水利高職院校技能大賽、全國CAD大賽等多項國家級技能競賽,均取得了較好成績。教師公開發表論文200餘篇,教師編寫論著和教材30餘本。

“修城鄉築道路,造華夏興土木”。土木工程系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實現跨越發展和特色發展,加強專業建設,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區域經濟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測繪工程系

測繪工程系(原勘測工程系)是學院在多年開設的老牌專業----工程測量技術、水文與水資源專業、工程地質專業的基礎上為適應社會的需求而成立的系部,已有多年的辦學歷史,是我院專業建設很有特色的系部之一,2015年正式更名為測繪工程系。主要是培養國家生產建設急需的勘測類高級套用型技術人才,畢業生100%就業。

現有專、兼職教師23人、其中具備副教授、高級工程師以上職稱的7人、講師5人、助理講師5人,另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在長江水利委員會聘請兼職教授5人。設有工程地質、工程測量、水文與水資源三個教研室;教師愛崗敬業,勇於奉獻,積極鑽研業務,除完成教學任務外,還在國內各級、各類刊物發表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並參與編寫了多本與教學相適應的教材。

測繪工程系實驗、實訓設備比較齊全且大部分是新近購置的先進儀器。下設有地質、測量、水文3個類別的實驗室。地質實驗室能進行礦物岩石的顯微鏡下鑑定,各類礦物岩石標本識別,構造模型齊全;測量各實驗室擁有國產、進口的全站儀、GPS、雷射測距儀、電子經緯儀、J2經緯儀、J6經緯儀、水準儀等先進儀器;水文實驗室擁有各種流速儀、水位計、顆分設備等儀器。

測繪工程系開設有三年制高職、五年制高職兩個層次的學歷教育,工程地質勘查、工程測量技術、水文與水資源專業共12個教學班次,在校生600餘人。學生除了進行正常的學習外,由系團支部、學生會及院團委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為了本系各專業能更好地服務於生產第一線,該系誠邀各知名測繪單位、地質勘察企事業單位、學者組成“工程測量專業指導委員會”和“水文與水資源專業指導委員會”,對我系相關專業的教學計畫、人才培養規格、目標、發展方向等進行指導。

信息工程系

信息工程系開設的專業有:計算機網路技術(3G/4G移動商務開發方向、物聯網套用--智慧型樓宇方向、物聯網套用--智慧型物流方向)、軟體技術專業(企業電子商務開發方向、智慧型車載信息系統方向、金融電信管理軟體開發方向)、計算機套用技術、套用電子技術、電子信息工程技術、計算機多媒體技術。自成立以來,信息工程系在教學、科研和服務社會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綜合實力逐年提高,辦學水平得到了社會認可。

信息工程系下設計算機教研室、計算機多媒體教研室、計算機繪圖教研室,計算機實訓中心,現有教師26人,副教授6人。

信息工程類專業按社會需求辦學,特別是計算機網路技術和軟體技術專業,採取企業訂單培養,特色鮮明,學生對口就業,工作環境好、就業薪資水平名列學院前茅。

電力工程系

電力工程系是學院為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造就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所需要的高等技術套用型人才而

建立的,具有三十多年的歷史。現設有五個專業:發電廠及電力系統、供用電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建築電氣工程技術和生產過程自動化技術專業,全日制在校學生近700人。

電力工程系擁有一支思想素質好、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和實踐能力強的師資隊伍,由19名專任教師,4名專職實驗實訓輔導員和2名學生專職輔導員組成。專任教師中副教授10名,講師4 名,有6名教師獲得碩士學位,4名教師碩士在讀,他們治學嚴謹,師德高尚,具有較高的理論和實踐水平。按專業劃分為三個教研室:電力教研室、自動化教研室和電子教研室。

電力工程係為廣大學生提供了優良的實訓和實習場所,現擁有十個實訓室和兩個實習基地。實訓室有:電工技能與訓練實訓室、電路基礎實訓室、模擬電子實訓室、數字電子實訓室、家電維修實訓室、電子製作實訓室、電機實訓室、繼電保護及自動裝置實訓室、PLC實訓室、單片機實訓室等。實習基地有:陸水水利發電廠、陸水自動化設備廠,另外葛洲壩、三峽水利發電廠、江西盤溪水電站以及周邊變電站也是我們理想的校外實習場所。學院正逐步加強對實驗室的建設和改造,加大實驗設備的科技含量,以適應教學需要。現擬建自動控制實驗室、自動檢測實驗室、工廠電氣控制實驗室等。另外該系還與一些公司和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習環境。

該系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中國水利水電第一至十四工程局,武警水電三峽工程指揮部,成都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長江委三峽勘測設計研究院,山東魏橋創業集團熱電廠,各地方發電廠和變電所等單位與該校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聯想集團、華為集團、海爾集團電熱事業部、風華高科集團、啟新針織有限公司、福大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甘氏工業(上海)有限公司、深圳錦祥自動化有限公司、深圳碧韻達聲光技術有限公司、廣東明珠星集團、杭州天煌科技實業有限公司、晨鳴紙業集團、湖北宜化集團、駿王集團、武漢華通測控有限公司、武漢長江控制設備研究所等30多家獨資或外資企業經常來該校挑選畢業生。近幾年來,畢業生就業率均在95%以上。

機械工程系

是學院根據市場調研和行業人力資源需求的分析預測,在教育部等六部委提出的優先在數控技術套用、計算機套用與軟體技術、汽車運用與維修、護理等四個專業領域實施“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培訓工程”的精神指導下,為適應市場技能型人才需求而新開辦的專業系。主要是培養國家製造業和服務業急需的機電類和汽車類高技術、高技能套用型人才。

機械工程繫於2005年8月啟動籌建, 2006年2月正式成立,開設有三年制高職的學歷教育,現已開辦汽車電子技術(中外合作辦學)專業、機電一體化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模具設計與製造技術三個專業,汽車電子技術、數控技術套用、汽車技術服務與行銷等專業也正在籌辦中。

機械工程系擁有一支高素質、結構合理的專兼職教師隊伍。既有師德高尚、治學嚴謹、理論水平較高、教學經驗豐富、實踐能力強的老教師,又有朝氣蓬勃、愛崗敬業、積極鑽研、掌握學科前沿知識、具有創新精神、勇於奉獻的年輕教師,還聘有實踐經驗豐富、在相關專業技術崗位上工作過幾十年的技師和能工巧匠。

機械工程系除已經(可以)使用計算機基礎實訓室、電路基礎實驗室、電子技術實訓室、PLC實訓室、單片機實驗室等公共基礎實驗實訓設施外,積極創建校內外專業實訓場所。一年多來,學校已投資100多萬元,基本完成了數控仿真實訓室、數控加工實訓中心、液壓實訓室、《機械原理》及《機械零件》陳列室、汽車發動機拆裝實訓室、汽車整車結構實訓室、汽車發動機檢測與維修實訓室、汽車底盤檢測與維修實訓室、自動變速器實訓室、汽車電子電氣設備檢修實訓室以及汽車檢測實訓室的建設。並已按照各專業的教學進程要求,有計畫的開展了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現已建成江峽、昌興、赤強、蒲起、信達、萬通、馳通和廣源8個實習基地。

機械工程系正按照各專業建設需要和規模發展的進程要求,有計畫的進一步完善和充實校內實驗實訓設備,積極創建新的校外實習基地,為機械工程系各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完善實用的專業訓練場所。

學生選擇在機械工程系學習,通過努力可獲得:英語聽說讀寫譯技能、計算機操作技能、常用電工電子儀器的操作技能。通過相關考試可獲得“全國英語等級證書”、“全國計算機等級證書”、“全國計算機信息高新技術考試證書”、“製圖員”、“數控工藝員”、“數控車床操作工”、“數控銑床操作工”、“加工中心操作工”、“汽車維修工”、“汽車維修電工”、“駕駛執照”等職業資格證書和水平證書。這些證書可為畢業生就業提供有力的能力證明和廣闊的就業創業空間。

統計資料顯示,機械工程系各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廣闊,就業質量高,特別是動手能力強、綜合素質高的畢業生更是受到企業的普遍歡迎,統計就業率和畢業生起薪均高居前列。

管理系

管理系現開設旅遊服務與管理、行銷與策劃、會計電算化、物流管理等社會需求量較大的專業。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500餘人。本系在課程設定和教學實施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傳統的管理基礎知識和專業的管理技巧和方法外,還特別注重人文精神培育,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大力開展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

管理系現有專任教師2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講師10人;博士和在讀博士2人,碩士和在讀碩士12人。多數教師畢業於武漢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師範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河海大學等國內重點高校,2人具有國外留學經歷,研究生學歷教師所占比例居全校之首。“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成效顯著,專任教師中現有註冊會計師2人,註冊律師1人,工程師1人,物流師3人,經濟師1人。

為適應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新形勢,本系嚴格按照“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結合的發展道路”的辦學模式,從校內和校外兩種途徑,素質和能力兩個層面,強化培養,務求使所有的學生在身心素質、人格品質、知識修養、職業能力各方面都得到提升與拓展,成為適需、適用的合格人才。

學生組織

學院團委簡介

共青團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委員會是我院先進青年的民眾組織,作為黨的助手和後備軍,擔負著團結和教育全院廣大青年,執行黨的青年工作方針,穩步開展各項工作等職能。

學院團委在院黨委的領導下,發揚“修德礪志”、“精藝博學”的校訓,以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優秀人才為目標,帶領全院團員青年團結奮進,紮實工作,努力成為站在時代前沿的青年學生的先進組織。

院團委目前下設機械工程系團委、水利工程系團委、勘測工程系團委、電力工程系團委、信息工程系團委、土木工程系團委、管理系團委七個分團委,並設立組織部、宣傳部、文藝部、實踐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部門,主要開展團員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組織管理工作,大力推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對廣大青年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社會實踐教育,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體育、青年志願者活動,同時全面加強學生社團組織的自身建設、幹部培養、活動陣地建設,努力創造更多空間,為青年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更為有效的服務。

在多年的工作中,學院團委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受到師生及社會各界的好評。新世紀的到來,也賦予了共青團新的歷史使命,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團委正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帶領全院廣大團員青年開拓進取、奮發向上,唱響永恆的青春之歌。

學生會簡介

一、學生會的組織: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聯合會;組織簡稱: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生會。

二、 學生會的領導下,院團委的具體指導下開展工作。

三、學生會的性質: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生聯合會是在院黨委領導下、院團委的領導幫助下,代表廣大青年學生利益,獨立開展工作的青年學生自治管理的組織。

四、學生會的宗旨:堅持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積極貫徹執行黨的教育方針,組織和引導全院學生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跨世紀的新一代“四有”人才。發揮橋樑和紐帶作用,維護廣大學生青年的利益,全心全意為全院師生服務,成為廣大學生青年的代言人。

五、學生會的基本任務:

(一)倡導學生青年學習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決擁護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廣泛開展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教育,積極倡導文明之風;宣傳、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

(二)堅持圍繞學院工作大局,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全面提高文化素質和各種能力。根據廣大同學的特點,積極開展健康有益豐富多彩的課餘活動,引導同學進行社會實踐,鍛鍊和培養同學“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促進”的能力。活躍校園文化,促進學生增長知識、開拓眼界、提高能力、陶冶情操、全面發展,創建文明校園。

(三)溝通院黨政機關與廣大同學的關係,發揮好橋樑紐帶的作用,及時準確地反映情況;加強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團結,創造良好的學院秩序;加強我院學生會與各兄弟學院學生會間的橫向聯繫,取長補短,不斷提高,加強系與外界單位的友好青年交往;加強學院與社會的聯繫,廣開就業渠道,服務同學健康成才。

六、學生會的組織原則:實行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

七、其它:認同上級、同級團組織和上級學生聯合會的重要章程。

社團聯合會簡介

長江工程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生社團聯合會是在校黨委領導下,校團委具體工作指導下的全校性學生組織。她是對學校各個社團進行協調和領導的職能機構,也是廣大學生汲取知識,培養能力的重要陣地。在幾屆領導班子和全校各個社團及協會會員的共同努力下,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社聯圍繞學校中心工作,開展積極向上的第二課堂活動,繁榮校園文化,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幾屆領導班子和各個社團及協會會員的共同努力下,長江工院社聯建立了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的四自管理體系,秉承長江工院“修德、勵志、精藝、博學”“的校訓精神,充分發揮自身所具有的較高凝聚力、較強親和力、較大發展力的組織優勢,緊緊圍繞在學校工作中心,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社團活動,為廣大學生提供鍛鍊自我、培養自我、提升自我的寬廣舞台。

校社聯以“豐富第二課堂、培養藝術人才”為宗旨,以立足校園、營造氛圍、服務社團、規範發展為工作思路,以規範管理、服務建設、樹立模範為工作方向,充分發揮在學生社團的核心作用,著力在校社聯自身的組織建設,規範考核制度上下功夫,指導、支持並幫助各學生社團開展各種思想性、學術性、創造性、趣味性、服務性的活動,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素質,豐富學生課餘生活,繁榮該校校園文化。5年來社聯人在探索中前進,在務實中求發展,在創新中求進步.

志願者協會簡介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志願者協會成立於2007年,是青年志願者義務服務的主要組織者,是集體服務性和義務性於一體的組織,是接受校黨委領導,校團委領導指導,有志於從事志願服務的民眾組織。自協會成立之日起,有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志願者在“團結、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精神的感召下,積極投身志願服務事業,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和諧校園做出了青年學子應有的貢獻。

廣播台簡介

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播台是在該校教師領導和學生自主管理下的新聞機構,是傳遞重大新聞事件和校內外信息的主要載體,是溝通學校與師生之間的紐帶和橋樑。它集新聞傳播、社科教育、文化娛樂、信息服務等多種功能於一身,以輕鬆時尚的節目風格,清新浪漫的校園文化氣息,及時全面的新聞報導,和對熱點問題的廣泛深入探討。我們的節目內容和形式在保證新聞性、教育性、規範性的同時融知識性、學術性、藝術性於一體,注重校內外熱點問題的討論,個性鮮明、見解深刻、品位高雅。主要節目有青年之聲、文學長廊、新聞縱橫、英語沙龍。

大學生藝術團簡介

藝術團旨意在於提高該校學生的綜合素質,豐富和活躍學生校園文化生活。同時也培養了許多有專業特長的優秀人才,鍛鍊出一批團結意識強,辦事能力強的優秀學生幹部。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

唐敏,男,1963年7月生,湖北武漢人,研究員,碩士。2011年3月任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1984年7月畢業於武漢化工學院化工自動化及儀表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98年6月畢業於武漢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獲法學碩士學位。原任武漢工程大學紀委書記、黨委委員、常委;榮獲中國共青團五四獎章,湖北省新長征突擊手、模範團幹部等稱號。長期從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學、憲法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鄧小平理論、高校校園文化、人才學基本理論和憲法基本理論。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參編教材、專著6部,參加和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科研課題4項,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

院長、黨委副書記

馮中朝,男,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湖北羅田人。1962年11月出生,1983年7月畢業於華中農學院(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1990年12月博士研究生畢業,獲博士學位。1995年以來,歷任華中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院長、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華中農業大學文科辦主任。曾於2001年5月—2003年9月任湖北荊門市市長助理;2006年7月—2009年4月任湖北隨州市副市長;2009年4月任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兼任中國農業經濟學會理事;中國農業技術經濟學會理事;中國未來研究會理事;湖北省委決策諮詢支撐顧問;省委研究室特聘研究員;湖北省農村財政學會副理事長;省農村經濟發展學會副理事長;省社科聯常務理事;省“三農”研究會常務理事等職。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畫和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二層次);獲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

黨委副書記

黃少臣,男,中共黨員,副教授,湖北赤壁人,1957年1月出生,畢業於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大學)電力工程專業。1988年以來,歷任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原長江職工大學)黨委秘書、教務處副主任、教務處主任、1997年12月任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兼任湖北省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研究會常務理事及湖北省職業院校圖書館協會副理事長。

紀委書記

常有恩,男,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湖北武漢人,1959年11月出生,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化學系化學教育專業。1998年10月以來,歷任長江水利委員會漢江集團教育處副處長,漢江集團漢江中學校長、黨委書記,漢江集團教育處處長、黨委書記,丹江口職工大學黨委書記、紀委書記、工會主席。2010年5月至2011年9月,任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院級調研員。2011年9月,任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紀委書記。

副院長

楊輝,男,中共黨員,副教授,湖北襄樊人。1963年2月出生,1985年7月畢業於華中師範大學數學

2004年6月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研究生畢業。1986年以來,歷任水利部丹江口職工大學團委書記、學工處處長、副校長、工會主席、校長。2010年5月任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兼任中國水利教育協會理事;職工教育分會常務理事

熊緒,男,中共黨員,副教授,湖北黃岡人,1963年9月出生,1986年7月畢業於廣州華南工學院船舶設計與製造專業,2002年獲華中科技大學交通學院交通運輸工程碩士學位。1996年以來,歷任武漢船舶職業技術學院船機專業部副主任、船體專業部副主任、船舶工程系主任、學工處處長、教務處處長、院辦主任、繼續教育學院常務副院長;國家級高職高專評估專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質量保障與評估研究會理事。2013年3月任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

正院級調研員

胡學典,男,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湖北赤壁人,1955年7月出生,畢業於湖北大學教育管理專業。 1988年以來,歷任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原長江職工大學)總務科副科長、人勞科科長、副校長, 1998年7月至2011年9月任副院長。兼任湖北職業技術教育後勤管理研究會鄂南分會會長。2011年9月,任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正院級調研員。

院長助理

馬曉明,男,中共黨員,副教授,江蘇如東人,1956年1月出生,畢業於湖北大學數學系,法學碩士。1990年以來,歷任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原長江職工大學)基礎部副科長、副主任、主任、學生科長、團委書記、教務處主任,2003年任院長助理。兼任湖北省高職高專數學協會副理事長。

姚海泉,男,中共黨員,金融經濟師,湖北鍾祥人,1964年5月出生,1985年7月參加工作,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經濟學碩士。1985年7月至1994年6月,在鐵道部武昌車輛工廠歷任黨委組織部幹事、黨委辦公室秘書、紀委幹事;1994年6月至1997年12月,任湖北省大通城市信用社辦公室主任;1997年12月至2003年1月,在武漢市商業銀行(今漢口銀行)中華路支行、閱馬場支行,先後擔任辦公室主任、支行負責人;2003年1月起歷任武漢商貿職業學院院長助理、副院長、董事;2009年4月任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助理兼財務處處長。

王俊,男,中共黨員,湖北公安人。1972年10月出生,1996年7月畢業於河海大學工程測量專業、管理工程專業,雙學士。2004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工商管理專業,MBA。歷任漢江集團政策法規室副主任、主任,丹江口職工大學副校長,2010年6月任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助理;2011年7月任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助理兼人事處處長。

歷任領導

張 浙[校長(兼)](職大)(1982.3--1982.12)

曹立煌(書記)(1974.12--1982.3)

(副校長)(1975.7--1982.3)

王秀成(書記)(1983.10--1991.4)

(副校長)(1975.7--1993.11)

李有銀(副書記)(1980.2--1984.10)

(副校長)(1977.11--1984.10)

劉 肇 (副書記)(1982.4--1988.3)

陸義宗(副校長)(1984.11--2001.4)

(副書記)(1993.12--2001.4)

魏能行(書記)(1991.4--1993.12)

(副校長)(1989.7--1993.12)

周鍵文(書 記)(1993.12--1997.11)

(副書記)(1990.9--1993.12)

王正華(校長)(1993.12--1997.4)

成昆煌(校長)(兼)(1997.6--2001.8)

陳再平(校長 兼 副書記)(2001.10--)

黃少臣(副書記)(1997.11--)

胡學典(副校長)(1993.12--)

程功武(副校長)(2001.5--2003.5.15)

鄒響林(副院長)(2009.2—2011.8)

雷 俊(副院長)(2009.4—)

楊 輝(副院長)(2010.5—)

唐 敏(黨委書記)(2011.3—)

常有恩(紀委書記)(2011.9—)

胡學典(正院級調研員)(2011.9-)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