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市梅花鎮

梅花城:圍山而築,山頂有石盈畝,巍然高出數丈,上鐫“龍東石”。 明萬曆(1573~1620年)之季,倭寇各處剽害,梅城拒守獨全。 鎮有道路7.7公里,橋樑2座,防洪堤長1.3公里,排水管長0.46公里。

地理、地域、人口

梅花鎮地處長樂東北角,]閩江口南岸突出部,東瀕台灣海峽],與白犬列島海域相鄰,與馬祖列島互望,北隔閩江口,與琅岐經濟區及連江壺江島黃岐半島對峙,西、南毗鄰文嶺鎮。向為省城咽喉,閩江口海防要津。地域面積5.8平方公里,下轄6個村委會:梅城村、梅新村、梅南村、梅東村、梅西村、梅北村,總人口17924人(2004年)。

經濟性質、產業

梅花鎮是一個純漁業鎮,近海捕撈業發達,擁有大小船隻252艘,每年海產品量都達到10萬噸以上,占全市水產品產量70%以上,是福建省十大漁業強鎮之一;,大宗海產品有梭子蟹鯷魚、竹甲、墨魚帶魚等,是福州市水產品交易基地。圍繞漁業辦企業,全鎮共有工商註冊企業49家,其中冷凍冷藏企業占主導地位,日急凍能力250噸,日冷藏能力達2500噸,是福州市重要冷凍冷藏基地之一。梅花鎮網具廠是福州市最大的網具生產廠家,也是省建築安全網定點生產廠家。50公頃桃源工業區,水、電、路、通訊設施齊全,條件優惠,已有10多家中外企業在工業區落戶。海域產有帶魚、大黃魚鰻魚鯧魚海洋魚類700餘種,有對蝦、毛蝦、梭子蟹等甲殼類100多種。淺海灘涂產有牡蠣、海蚌、縊蟶、花蛤、香螺、菜等幾十種貝、藻類水產品。有草魚、青魚、鰱魚等25種淡水魚類。

歷史、古蹟

梅花鎮有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朝海防古城牆、蔡夫人廟、林位宮等,梅花是歷史上著名的古鎮,歷代軍事之要塞,是省會門戶、軍事要地。古代梅花先後設巡檢司、千戶所。
梅花城:圍山而築,山頂有石盈畝,巍然高出數丈,上鐫“龍東石”。明洪武十年(1377年)江夏侯周德興奉命造立城池,委福州右衛指揮李榮督造。三面臨海,南建於沙岡,延袤三里。城高一丈八尺,廣六尺,周六百四十八丈。女牆一千二百二十,占樓二十有四,窩鋪二十。辟三門,東門至海,南門面山,西則水門;城門外圍築“雍瓦城”占地畝許,側向設門;潮至舟航抵城下。城內梯岩架軍寮,連牆接屋,櫛比鱗次,皆兵民之居,最稱雄峙。 明萬曆(1573~1620年)之季,倭寇各處剽害,梅城拒守獨全。清初海氛又熾,丙申(1656年)遭屠。朝議行清野之計,康熙辛酉(1681年)將居民遷內地;己未(1679年)詔復故土。城以年久沙壓。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知縣衛良佐領帑重修,築內城牆一面(俗稱新城)。雍正十一年(1733年)知縣殷鳳梧、乾隆十年(1745年)知縣戴永朴、乾隆二十七知縣賀世駿分別領帑重修,遞復之後,東門外又是人煙輻輳。嘉慶丙辰(1796年),海盜林發枝沿江剽劫,居民以竹筐來別裝實沙,沿岸疊布,兵民聯防,始得無患。 宋元時有巡簡司公署在上街。築城時移置巡簡司於仙岐蕉山,立梅花千戶所,有屯軍一千五百四十名,有衛指揮一員、副千戶一員、鎮撫一員、百戶一員,世襲鐵印官十三員駐防梅花。清初調遷兵燹頻仍,址屋厭墟,惟上街所衙門巷址尚存。道光間,梅花所改凡署,春秋兩凡千總把總輪防。 城北抵閩江,東臨東海,西有“百流湖”水匯閩江。現在百流湖淤積填地建梅花中學,水流淤窄剩下“百流漏”和“大溝漏”二條小水溝。 梅城歷今六百多年,屢修屢壞;最後一次修整(1762年)距今二百多年。女牆、戰樓和大部牆體已傾塌無存。但東門一帶保存尚好;東西北三面殘牆尚能坎坎坷坷斷續相連,埋沒於占城搭蓋、亂草野藤和垃圾渣土之中;仔細觀察當年威鎮海疆雄風尚存;南面兩城牆雖已毀平而基址可尋可辯。 梅花古城地勢甚高,要攀上石階,轉過高低略有不平的石板路,才能步入梅花古城唯一一條大路,說是大路,其實寬也不過兩米。 街面上,老樣新式的房屋交替出現。老厝,飛檐黑瓦白牆,猶現當年古城風采,只不過疏於保護,多已破敗,人去樓空,殘垣橫陳,只有門口水井常駐,有圓有四方口。 現今只留下一段牆垣,連著城門。城門全由石塊壘築,呈拱形,依舊堅實,城門下一位老嫗擺著攤,城門旁則貼有“電影院做戲,歡迎民眾觀看”字樣。城牆頭長滿了簇簇的綠色爬藤類植物,並往下伸展。城牆一直延伸到中心校旁,學校圍牆加築其上。塊塊石條,因為年深日久,歲月的沖刷,石面光滑無比,只有失去生命的青苔痕滯留其上。 清康熙末,梅花因沙擁壓,改為寨。曾四次重修,最後一次,是在清乾隆二十七年?穴1762年?雪,知縣賀世駿領帑重修,並標“梅城弄笛”為長樂十二景之一。有賀世駿詩為證:梅花叢里斗城懸,傍水依山四面研。長笛一聲倚重閣,清音幾曲入雲天。興來掩仰情何極,吹到悠揚怨亦消。最喜月明風靜候,樓中有句憶青蓮。 抬頭望去,傍山面海的梅花古城略顯老態,似乎不勝風力,搖搖欲墜,卻矗立幾百年。它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和戰爭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幾乎每處古蹟、每個故事都隱現刀光劍影。 憶古:草鞋退寇 “姑婆”護佑 大路轉彎處,可見一古廟。廟上方正中大字書:調羹勝境林位宮。這是為了紀念幾百年前草鞋退倭寇的林位而建造的廟。 林位(1528-1564年)是明嘉靖年間奉命鎮守梅花城的邑侯。時逢倭寇壓境,梅花城告急。兵臨城下之際,林位棋走險著,喬裝改扮成小販,經小路潛至城外,叫賣三四十厘米長的草鞋。此舉被倭寇頭目引以為奇,詢問如此大的草鞋有何用處。林位假稱,梅花城內軍民身高體壯,這種草鞋就是特為其所制,並趁此機會故作泄露,實則誇大了城內軍事部署情況。倭寇頭目不明就裡,聽信其言,果然臉有懼色,急令退兵;梅花鎮梅西村的蔡夫人廟,流傳民間的傳說卻溫婉人。 蔡氏族譜》載:蔡夫人系琉球人,姓蔡名紅亨,擅長刺繡。明萬曆年間,織龍袍入貢,深受皇帝讚賞,冊封為精巧妙明懿德夫人,召她入京。過梅花澳時,遇風登岸,鄉人熱情接待,居住梅花宋直家中;不久因病逝世,葬於梅花馬鞍山田螺塢,敕賜建廟奉祀。門額上書“懿德夫人”。 明洪武和永樂年間,朝廷各賜“閩人十八姓”赴琉球國定居,史稱“閩人三十六姓”。明萬曆年間,“三十六姓”中有個叫蔡金城的,其女即為蔡紅亨,因其長得傾國傾城,則被萬曆帝派去琉球選宮娥的大使一眼看中,送到長樂梅花港上岸。而蔡紅亨先祖原是長樂人,紅亨念祖心切,便在長樂宋家莊拜祖認親,長樂蔡族人即稱她為“蔡姑婆”。 無論是因巧手刺繡進宮,還是選秀,兩處都記載有蔡夫人從琉球來到梅花宋家留下足跡。傳說“蔡姑婆”在長樂被陳靖姑收為徒弟,以後學得一身本事,經常在海上與風神作對,救人無數。長樂人有事,只需呼喚“琉球國蔡氏姑婆”,蔡紅亨無不顯靈相救。

梅花與壺江友

明嘉靖年代,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倭寇犯閩,兩鄉漁民在閩江口協同戚繼光之部屬抵抗倭寇,用鮮血和生命護御邊,結下生死情義。
清康熙年間,兩鄉共辟馬祖定置漁場,梅花定位"福沃",壺江擇地"山壠",漁汛豐獲季節,兩鄉祭神聯慶,是夜突遇外患襲擾,雙方以“依舅”作為哨語聯絡,合力擊退外寇,從此,兩地漁民互稱“依舅”相沿成習。
前世紀中葉,福州淪陷後,敵艦橫戈江面,壺江島糧食中斷,此時,梅花鄉人不顧危險,冒死送糧過江解壺江之危難;解放前夕,有不軌者騷擾梅花,壺江鄉民得悉,連夜召集幾百強壯鄉丁駕舟馳援,使梅花鄉化險為夷
解放後,新一代的梅壺人倍加珍惜祖祖輩輩延續下來的傳統友誼,並且不斷發揚光大.兩鄉漁船在海上作業時,相互照應,資源共讓;有難必幫,親如一家;從來沒有發生過海上作業糾紛,即使在生產中兩船相碰、兩網相絞,只要一句“依舅”,再大的事情都可化解,損失的再多,誰都不願開口要賠,認為自己一方承受那是天經地義的事。因為誰都不願做破壞舅舅相稱關係的千古罪人。特別是近20年來,友誼之情不斷升溫。有一次,壺江漁船在海上作業時,機器發生故障,無法返航,梅花漁業信息站接到呼叫信號後,十幾艘漁船趕往現場,將遇險漁船及船上漁民救回。在前年一次颱風襲擊長樂市時,梅花的一艘鐵殼船,來不及回港被狂風拋上岸,船體嚴重受損,壺江村民得知後,立即帶上拖具,不顧半夜風大浪急,把擱淺船隻拖回船廠修理。
時至今日每年遇到重大節日時,兩地老人會都組織互訪,規模最大的是2002年春節,壺江村4000多村民中有1100多人到梅花過春節,梅花百姓將最好的房子、最好的床、最好的食品拿出來,招待遠方來的朋友,並舉行聲勢浩大的“接親”踩街活動。千餘人的男男女女,以依舅依妗外甥女的身份在梅花鎮吃住玩三天,梅花依舅以最高的禮儀招待壺江依舅,梅花鎮所屬的梅東、梅西、梅南、梅北、梅城、梅星等6個村的16000多個老老少少,家家敞開大門喜迎賓客.300多桌的酒席,3000多人的聚會,不再是為了滿足誘人的食慾,而是演繹著幾百年來的歡歌笑語;敘述著祖祖輩輩趕海人的歷史詩篇;品嘗著歲月滄桑釀成的美酒佳肴;流露出對未來美好事業,希望和憧憬;酒杯里閃耀的是民族傳統生生不息的氣節和光芒;這就是梅壺舅緣文化永久的魅力!.

梅花鎮近年發展概況

1958年建成梅花影劇院,可容納1092人;舊街道改建成土石路,1960年鋪長2000多米方塊石板路。1961年建成電廠。1980年建成梅花自來水廠。1985年投資62萬元建梅花中學校舍,建築面積2090平方米,投資4.3萬元續建梅花中心幼稚園。1992年投入75萬元建成鎮衛生院,雇用各類清潔工80多人,使髒、亂、差狀況得到治理。鎮有道路7.7公里,橋樑2座,防洪堤長1.3公里,排水管長0.46公里。主要街道5條:建設路、環鎮路、橫街路、中學路、白石頭路。鎮投資58.84萬元鋪設村間道路47條,總長5.3公里。對外交通有3條道路:峽梅路,從營前鎮黃石村至梅花全長39.6公里;沿江路,東北接海運碼頭,西南連峽梅路;新開闢的繞城公路,東連白石頭,南接峽梅路。有線電視入戶率50%以上。鎮撥款2萬元,建成籃球場、燈光球場,購置文娛設備,並投入30萬元建成老年人活動中心。綠化覆蓋面積3.5公頃,園林綠化面積2.35公頃,公共綠化地面積1.69公頃,人均公共綠地0.92平方米。1994年劃出450畝開闢將軍山風景區,增添海區自然景色。投入120萬元,建成2座日產3000噸自來水廠,供水管長12.4公里,人均日生活用水6.5升;更新改造低壓電網;程控電話覆蓋全鎮;將軍山國小教學樓落成。鎮有中學1所、國小4所。1994年建築面積竣工6300平方米,桃園工業小區建成標準化廠房3000平方米。全鎮建築面積32.44萬平方米,人均居住20.23平方米。
90年代以來,梅花鎮招商引資工作不斷拓展,飛利織造、梅港和吉旺漁業貿易公司、台商互利食品等重點項目相繼投產。鎮有公路7.7公里,橋樑2座,防洪堤長1.3公里,主要街道有建設路、環鎮路、橫街路、中學路、白石頭路等。梅花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峽梅公路直達福州,海路到福州60公里,長樂國際機場也在附近,具有良好的投資環境。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全鎮科技、教育、衛生、計畫生育等工作也多次被評為先進單位。近年來,梅花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梅花素有“田徑、籃球之鄉”的美譽,幾年來,先後榮獲“全國農村體育先進鄉鎮”、福建省、福州市“體育先進鄉鎮”的光榮稱號。2001年全鎮農村社會總產值10.55億元,漁民人均純收入5430元。 2001年被列為福州市18個特色鎮之一。
今日梅花,得天時而占地利,享政通而悅人和。勤勞、智慧的梅花人民熱誠歡迎海內外朋友,精誠合作,在梅花芳香家園播下文明、友誼和希望的種子,共同鑄就新世紀的事業豐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