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人三十六姓

閩人三十六姓

閩人三十六姓,是對明朝遷居琉球的福建人三十六姓的總稱。史料記載明太祖於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為方便貢使往來,賜閩中舟工三十六姓。

歷史

《明史》《明史》

據《明史·琉球傳》記載,1372年,琉球中山王察度向明朝朝貢。1392年(洪武25年),明太祖為方便貢使往來,賜閩中舟工36姓。

這些移民到達琉球後,在那霸港附近的浮島上建立了那霸唐營(後稱久米村),並定居於此。閩人三十六姓多為航海家、學者或其他擁有一技之長的人,他們在琉球負責航海、造船、外交文書的編寫、翻譯、對華貿易等事務,在琉球社會中地位較高。

“閩人三十六姓”受到琉球王國的重視優待。他們來到琉球國後,得到上至王府和下到民間的極大尊重,成為琉球王國里一支享有特殊待遇的族群,大多被委以重任,參與國家重要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並世代享有高官厚祿,甚至官拜相國,成為琉球國中影響至大的名門望族

閩人集中居住的地方叫“唐營”唐人聚居區,後來叫“久米”。久米村有兩個大廟,一個大廟是孔子廟,一個大廟是天后、關帝廟。孔子廟很大,叫“堂三楹”,中間奉孔子,兩邊奉他的兩個屬下,分別拿著《易》、《書》、《詩》、《春秋》。天后、關帝廟也是三楹格局,中間天后,西面關羽,天后就是天妃。

依照琉球官制,居住在王都首里的尚、向等王族七大姓,世代為王室婚姻,法司、紫金大夫類等級的官員,均不出七姓。

從閩人三十六姓遷居琉球,到琉球被日本兼併的500年期間,閩人三十六姓的後裔多出任琉球王府的要職,三司官輩出。

代表人物

著名的三司官鄭迥、蔡溫是閩人三十六姓的後裔。沖繩學學者伊波普猷、真境名安興於1916年出版的《琉球五偉人》一書中,列舉出了為琉球歷史做出巨大貢獻的五位歷史人物麻平衡向象賢蔡溫程順則向有恆,其中,蔡溫、程順則兩人是閩人三十六姓的後裔。

姓氏

福州琉球館展示的“閩人三十六”姓氏寫著:蔡、鄭、金、林、陳、毛、王、梁、阮、孫、曾、魏、程、紅、周、李、高、吳、沈、田、馬、錢、宗、葉、范、楊、郭、翁、於、韓、賈、俞、陶、伍、江。

但據福建師範大學歷史系研究明清福建海外貿易的謝必震教授考證:上述36個姓氏中屬於“閩人三十六姓”行列的只有蔡、鄭、金、林、陳、毛、王、梁、阮、孫、曾、魏、程、紅、周、李、高、吳、沈、田、馬、錢、宗、葉、范、潘等26姓,其餘姓氏尚待確認。

爭議

三十六姓,是指36戶還是36人,而具體到36個姓是實數還是虛數,而具體由哪36姓氏構成仍是眾說紛紜,難以定論。

尋根之旅

2000年8月27日,以宇地原德淳為團長、屋宜世長為副團長的日本鄭氏親善友好訪華團一行23人到長樂市福湖村鄭氏宗祠謁祖。

日本鄭氏親善友好訪中團的成員都是明朝洪武25年(1392年)赴琉球國廣敷文教的“閩人三十六姓”之一鄭義才的後裔。當年鄭義才到琉球後同其它姓氏的同鄉居住於那霸唐營(後稱久米村),他們及後代為兩地關係及福建與沖繩的交往作出傑出的貢獻。許多鄭氏後人為兩國近六百年的友好往來甚至獻出性命。

1987年,由沖繩縣政府有關部門安排學者、專家攜帶“閩人三十六姓”的家譜來閩尋根,至2000年基本完成在福州地區的蔡、林、金、梁等姓,莆田的陳姓,泉州的蔡姓,漳州的毛、阮、王、陳等姓氏宗祖地的查證。1987年至2000年日本已有各姓數十個訪中團踏上赴福建的尋根之旅。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